R3,R4,E2組成IC的啟動電源,基本上按廠家給的數據賦值,實際上這個回路是有算法的,要求IC輸出一個驅動信號之后電容上的電壓不能低于IC的關閉電壓值.
插個不是題外的題外話:據我所知,有幾家電源廠考試時會考到這個問題,就是問應試者怎么取啟動電源的元件數值,也不知道是哪個廠家開始搞的.這個對基礎知道要求還是挺嚴的,包含了IC,電容,電阻的基本知識,如耐壓,漏電流等等.
IC第一腳接地,是輸入/輸出信號和電源的公用端;2腳反饋,外接光電耦合器的集電極,并一個用于濾除高頻信號的小容量電容;3腳外接電阻到地可以改變IC的工作頻率,這里取推薦值100K;4腳電流感應信號輸入端,內部已經有延時,小功率應該時一般不用再外加RC延時;5腳為IC的供電端;6腳驅動信號輸出,外接的R6,R7,D5可以改變驅動信號對MOS輸入電容的充放電速度,進而對開關波形的上升下降沿作調整,有利于EMI整改,R8主要作用是泄放MOS柵-源間積累的電荷,一般取值幾K到40-50K,按經驗用10K.
C6也用于改善開關波形,一般100P以下常用,做EMI時按需取舍,先留個位置.
CY1是安規電容,由于漏電流的規定,取值不大于103,算法比較麻煩,可以按經驗取值,具體可以在EMI整改時調整.
D6,C5,R12,R13是MOS的吸收回路,要保證MOS不會因為變壓器感應的反射電壓和漏感造成的尖峰擊穿.同時它們也會引起損耗,因此取值時得有個折衷.
R9,R10,R11用于將開關電流轉換成電壓,具體的取值要看變壓器設計了.
最后說下輸出和電壓取樣反饋部分,電路原理圖如下:
![](/uploads/allimg/120621/10012532c-13.jpg)
?
D7是整流管,一般情況下,參數要求正向電流大于等于3倍輸出電流,具體算法不再說明;反向耐壓大于(初級最高電壓除以初次級匝數比+輸出電壓),并留有一定余量.按經驗這里用100V的管子就行,因體積較小,設定電流10A,可以減少發熱量.
R15,C4是整流管的吸收回路,對整流管的電壓波形起調整作用,并防止過高的尖鋒電壓損壞整流管;對EMI整改有用.
R16,R21是假負載,對電源輕載時的穩定性有作用,并不一定用到,先留位置.
E3,E4,E5是儲能電容,可以說輸出部分的能量都要由它們提供,對它們的要求是內阻越小越好,能承受的紋波電流越大越好;
R17,R18,R19為電阻分壓取樣網絡,通過調整它們的值可以確定輸出電壓,這里輸出電壓約為基準電壓*(R19/(R18//R17)),圖中用431作基準,基準電壓約為2.495V,算出來輸出電壓約為12.3V.
R20為光耦限流電阻,C3是431本身的一個反饋網絡,為簡單化,只用了一個105的電容.
完成的PCB文件:
![](/uploads/allimg/120621/1001252U5-14.jpg)
?
用了立式EE25變壓器,為了過安規,次級用飛線引出;DS吸收回路中的電容也改成貼片的;為降低高度,MOS和肖特基的焊盤孔都加大,元件可以直接貼到板上.
面積受限,將Y電容騎到光耦上面;
前面開槽用于焊接AC線,后面的方便放置線卡.
同時生成DXF文件,用于繪制散熱片.
用CAD做的散熱器圖紙:
![](/uploads/allimg/120621/1001252237-15.jpg)
?
2毫米厚,鋁制.
其實在布板之前已經對變壓器進行選取,個人習慣按AP法選用磁芯,由于整機高度和PCB面積限制,只能選小一點的,相同頻率相同功率下斷續模式用的磁芯要小一點,決定以斷續模式計算磁芯。
AP值的公式:
AP=Aw*Ae=Pt*106/[2*ko*kc*fosc*Bm*j*?]
其中Pt=Po+Po/ ?
Pt:視在功率,單位W;
Po:變壓器的輸出功率,單位W;
? :變壓器的效率,小功率一般選0.9-0.95,選0.92;
ko:窗口的銅填充系數,一般選0.3-0.5,這里考慮到安規,會用三層絕緣線做次級,用0.3;
kc:磁芯填充系數,對于鐵氧體=1;
fosc:磁芯工作頻率,單位HZ;
j:電流密度,一般取j=5A/mm2
Bm:變壓器工作磁通,單位高斯
AP值的單位,CM的4次方.
這里的變壓器輸出電壓約(12.3V+0.6V),0.6V是肖特基二極管正向電壓降;電流是2.4A(設過電流點為正常輸出電流的120%);變壓器輸出功率是31W.
工作于斷續模式,BM取2000高斯,得到AP值為0.18。
接下來計算變壓器,過程大抵如下:
1,計算輸入最小交流對應的直流電壓:
設最低輸入電壓85V,容性負載時電容上的電壓約為輸入交流值的1.2倍,約為102Vdc;
2,確定頻率和最大占空比,占空比大變壓器利用率高,次級感應的電壓低,可以用耐壓低的整流二極管,但初級開關管的峰值電壓高,所以有時得折衷選擇.
這里設頻率為65KHZ,占空比為0.4,由這兩個算出開關管最大開通時間為6.15微秒;
3,由最大占空比算出匝比N:
N=(最低輸入電壓*最大占空比)/(輸出電壓+整流二極管正向電壓降)/(1-最大占空比),
N=(102*0.4)/(12+0.6)/(1-0.4)=5.397
由N可以得出反射電壓Vor=(輸出電壓+整流二極管正向壓降)*N,
代入上式結果,得到Vor=68V;
4,確定變壓器最大輸入峰值電流:
IPK=2*變壓器輸出功率/(變壓器效率*最低輸入直流電壓*最大占空比)
=2*(12+0.6)*2/(0.92*102*0.4)
=1.3427(A)
5,算出變壓器初級電感LP:
LP=(最低輸入電壓*最大開通時間)/峰值電流,
LP=(102*6.15)/1.3427
=467(uH)
取470微亨
6,算出初級匝數NP:
NP=(初級電感量*初級電流峰值)/(磁芯截面積*工作磁通)
計算AP值時已經取工作磁通2000高斯,EE25的磁芯截面積為40平方毫米,這里如果電感量用微亨的話,工作磁通應該用特斯拉,2000高斯=0.2特斯拉.
NP=(470*1.3427)/(40*0.2)
=78.9,取79匝;
7,由匝比算出次級匝數NS=79/5.397=14.6,取15匝;
8,設OB2263工作時供電電壓為18V,則供電繞組匝數=18/(12+0.6)*15,約等于21匝.
接下來按電流容量取線徑,算窗口填充系數,我初級線徑取0.35*1根,次級用二根0.5的三層絕緣線,供電繞組用0.2漆包線*1根.
查了下它們的數據,0.2的線最大外徑為0.27,0.35的線最大外徑0.42,0.5的三層絕緣線為0.8,線包總的截面積為
3.14*(0.27*0.27*1*21+0.42*0.42*1*79+0.8*0.8*2*15)/4=27.2平方毫米,
EE25的AW為78.2,則填充系數=27.2/78.2,約為0.35,可以裝得下.
得知PCB下午應該能到,變壓器還沒來,先手工繞個,次級沒用三層絕緣線,只用了0.65的漆包線一根,樣子有點丑,因為沒找到合適的膠帶,自己裁的.....
![](/uploads/allimg/120621/1001254109-16.jpg)
?
![](/uploads/allimg/120621/1001255427-17.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