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29次發射并搭載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將它運載的人造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那么,量子通信是什么?量子衛星升空的意義在哪?
量子通信的發展
量子通信系統的問世,點燃了建造“絕對安全”通信系統的希望。當前,量子通信的實用化和產業化已經成為各個大國爭相追逐的目標。
在量子通信的國際賽跑中,中國屬于后來者。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躋身于國際一流的量子信息研究行列,在城域量子通信技術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建設完成合肥、濟南等規?;孔油ㄐ懦怯蚓W,“京滬干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干網也即將竣工。
然而,這只是開始。“在城市范圍內,通過光纖構建城域量子通信網絡是最佳方案。但要實現遠距離甚至全球量子通信,僅依靠光纖量子通信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說。
他解釋說,因為量子的信息攜帶者光子在光纖里傳播一百公里之后大約只有1‰的信號可以到達最后的接收站,所以光纖量子通信達到百公里量級就很難再突破。但光子穿透整個大氣層后卻可以保留80%左右,再利用衛星的中轉,就可以實現地面上相距數千公里甚至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
另外,誕生百年的量子理論的奇妙之處在實驗室里被不斷重復檢驗,但卻從未在太空尺度驗證過。量子理論的各種奇異現象在太空中是否還存在?量子糾纏和隱形傳輸是否可以延伸到星地之間?這些都需要衛星去驗證。
2011年,中科院正式啟動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研制,這既意味著中國科學家率先向星地量子通信發起挑戰,更意味著中國或將領先歐美獲得量子通信覆蓋全球的能力。
關于量子衛星“墨子號”
“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實驗衛星之一,主要科學目標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在此基礎上實驗廣域量子密鑰網絡,以期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它將在太空中分發糾纏光子,實驗量子隱形傳態,并檢驗空間尺度的量子力學完備性。
量子衛星最初的構想始于十幾年前,2001年,31歲的潘建偉從歐洲回國,在中科大組建了量子信息實驗室。2003年,當大多數人仍致力于在實驗室內部的原理性演示時,潘建偉和同事們已經萌生了“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的初步構想,“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是這個構想中的關鍵節點。
圍繞這一遠景目標,潘建偉團隊開始了十余年的技術積累。他帶領團隊在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等方面不斷取得國際領先的突破性成果。
2005年,潘建偉團隊在世界上第一次實現13公里自由空間量子通信實驗,證實光子穿透大氣層后,其量子態能夠有效保持,從而驗證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隨后,他們又不斷創造“傳奇”: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百公里級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星地量子通信的全方位地面驗證實驗……為星地量子通信打下了堅實基礎。
潘建偉說,“墨子號”發射以后,如果效果達到預期,下一步還計劃發射“墨子二號”“墨子三號”。“單顆低軌衛星無法覆蓋全球,同時由于強烈的太陽光背景,目前的星地量子通信只能在夜間進行。要實現高效的全球化量子通信,還需要形成一個衛星網絡。”
未來,一個由幾十顆量子衛星組成的“璀璨星群”,將與地面量子通信干線“攜手”,支撐起“天地一體”的量子通信網。
到2030年左右,中國力爭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在此基礎上,構建信息充分安全的“量子互聯網”,形成完整的量子通信產業鏈和下一代國家主權信息安全生態系統。
墨子號“四種武器”挑戰四大實驗任務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將量子科學實驗送入空間,量子衛星的研制沒有任何經驗可循,過程充滿了困難和挑戰??茖W家在墨子號量子衛星上搭載了自主研發的“四種武器”: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量子糾纏源和量子試驗控制與處理機。
同時,在地面建設了科學應用系統,包括1個中心——合肥量子科學實驗中心;4站——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量子通信地面站;1個平臺——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
衛星與地面站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在兩年的設計壽命期間將進行四大實驗任務——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驗、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
潘建偉介紹,實驗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進行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天地之間的安全通信,如果4個地面站任何兩兩之間都可以實現安全的通訊,即可實現組網;第二類相當于把量子實驗室搬到太空,在空間尺度檢驗量子理論;第三類是實現衛星和地面千公里量級的量子態隱形傳輸。
天地量子科學實驗非常復雜,對天地實驗設備的要求也異乎尋常的高。潘建偉坦言,衛星研制過程中,最困難的環節就是有效載荷,“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才拿下”。比如量子糾纏源,它只有機頂盒的大小,作用卻非常關鍵,它能夠產生糾纏光,這是量子衛星在空中做各種實驗的源頭。平時實驗室里糾纏源的體積非常巨大,研究人員不僅把它做到了小型化,還通過一系列的創新讓它實現了滿足空間環境要求,在國際上是首次實現。
量子衛星系統總師朱振才介紹,量子衛星飛行中,攜帶的兩個激光器要分別瞄準兩個相距上千公里的地面站,向左向右同時傳輸量子密鑰,且衛星上的光軸和地面望遠鏡的光軸要始終精確對準,就好比衛星上的“針尖”對地面上的“麥芒”。
科研團隊進行了各種實驗,考驗超遠距離“移動瞄靶”能力,最終突破了星地光路對準等關鍵技術,通過平臺和載荷兩級控制的方式,對準精度可以達到普通衛星的10倍。
“激光器一站對一站有人做過,但一顆衛星對準兩個地面站國際上還從來沒有過。如果成功的話,在國際上也是首次實現這么高精度的跟蹤和地面站配合?!敝锌圃簢铱臻g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說。
量子及其特性是什么?
量子究竟是什么?被稱為世紀“幽靈”的量子又有哪些匪夷所思的特性呢?
我們知道構成物質的最小單元是基本粒子,而量子就是質量、體積、能量等各種物理量的最小單元,而且它也要以某種粒子狀態存在。我們看到的光,其實是以光子為單位一份一份地變化的。我們大可以打開腦洞,想象一下,我們一舉手投足間,一個呼吸,就有上萬億的量子在移動。
最早,量子是被一個叫普朗克的德國物理學家在1900年提出來的,后來陸陸續續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努力,其中也包括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量子科學體系不斷完善。
量子有兩個堪稱神奇的絕技,就是“分身術”和“遠程心靈感應”。量子的“分身術“也叫量子疊加,就是一個量子可以同時存在好幾種狀態。那么”分身術“干嘛用呢?首先一個應用就是幫我們的計算機實現并行計算。這能力有多強?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分解一個300位的大數,用現在的計算機,需要15萬年,用量子的”分身術“幫我們并行運算,只要一秒鐘就可以算出來。
“遠程心靈感應”即為量子糾纏,研究量子糾纏量子力學中最神秘的就是 疊加態,而“量子糾纏”正是多粒子的一種疊加態。這或許是未來的通信黑科技,為保不被時代拋棄,你最好現在就學習一下什么叫量子糾纏——
以雙粒子為例,一個粒子A可以處于某個物理量的疊加態,能夠用一個量子比特來表示,同時另一個粒子B也可以處于疊加態。當兩個粒子發生糾纏,就會形成一個雙粒子的疊加態,也就是 糾纏態。例如,有一種糾纏態就是, 無論兩個粒子相隔多遠,只要沒有外界干擾,當A粒子處于0態時,B粒子一定處于1態;反之,當A粒子處于1態時,B粒子一定處于0態。
如果用薛定諤的貓做比喻,即A和B兩只貓如果形成上面的糾纏態:
那么無論兩只貓相距多遠,即便在宇宙的兩端,當A貓是“死”的時候,B貓必然是“活”;當A貓是“活”的時候,B貓一定是“死”。
量子通訊為啥不可竊聽?
本文綜合新華網、果殼網、央視網報道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