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敏感器件,生物敏感器件結構原理是什么?
生物敏感器件,生物敏感器件結構原理是什么?
生物傳感器的結構一般是在基礎傳感器(電化學裝置)上再耦合一個生物敏感膜(稱為感受器或敏感元件)。生物敏感膜緊貼在探頭表面上,再用一種半滲透膜與被測溶液隔開。當待測溶液中的成分透過半透膜有選擇地附著于敏感物質時,形成復合體,隨之進行生化和電化學反應,產生普通電化學裝置能感知的O2、H2、 NH4+、CO2等,并通過電化學裝置轉換為電信號。
→應用
自從20世紀60年代酶電極問世以來,生物傳感器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已成為酶分析法的一個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生物傳感器的產生是生物學、醫學、電化學、熱學、光學及電子技術等多門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產物,具有選擇性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特點,在工農業生產、環保、食品工業、醫療診斷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生物傳感器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質(即生物元件)做敏感器件,配以適當的換能器(即信號傳導器)所構成的分析檢測工具。生物傳感器由敏感元件(或生物元件)和信號傳導器組成。生物元件有:生物體、組織、細胞、細胞器、細胞膜、酶、酶組分、感受器、抗體、核酸、有機分子等。傳導器有:電流測量式、電流測定式、電導率測量式、阻抗測定式、光強測量式、熱量測量式、聲強測量式、機械式、“分子”電子式等。
生物傳感器的優點
生物傳感器的優點是:費用和成本低,采用固定化酶作催化劑,可重復多次使用;專一性好,只對特定的底物起反應,因此一般不需要進行樣品的預處理,干擾少;分析速度快,通常可在l分鐘內得到結果;準確性高,一般相對誤差小于1%;操作系統簡單,容易實現自動化分析。
幾種常用生物傳感器
酶傳感器 酶傳感器是發展最早,也是目前最成熟的一類生物傳感器。它是在固定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物分子發生化學變化后,通過換能器記錄變化從而間接測定出待測物濃度。
目前國際上已研制成功的酶傳感器有20余種,其中最成熟的是葡萄糖傳感器。使用時將酶電極浸入到樣品溶液中,溶液中的葡萄糖即擴散到酶膜上,在固定于酶膜上的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同時消耗氧氣,通過氧電極測定溶液中氧濃度的變化,推測出樣品中葡萄糖的濃度。
組織傳感器 利用動植物組織中多酶系統的催化作用來檢測待測物。由于所利用的是組織中的酶,無需人工提純過程,因而較穩定,使用時間長。
微生物傳感器 將微生物固定在生物敏感膜上,利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所含有的酶類,來測定待測物質尤其是發酵過程中的物質濃度。
免疫傳感器 利用抗原和抗體之間的高度特異性,將抗原(或抗體)結合在生物敏感膜上,來測定樣品中相應抗體(或抗原)的濃度。
場效應晶體管生物傳感器 結合了晶體管工藝,所需酶或抗體量很少,被認為是第三代生物傳感器。目前實際應用不多,但發展潛力巨大。
近年來,生物傳感器的研制和開發已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許多行業都具有潛在應用價值。未來在與分子電子學、生物電子學等前沿學科的結合過程中,必將創造出更靈敏更新穎的生物傳感器,并將使生物傳感器向著微型化、便攜化和實用化發展。其中生物感受系統水平上的傳感器仍為主要發展方向。
生物敏感膜又稱分子識別元件,是生物傳感器的關鍵元件,它直接決定傳感器的功能與質量。依所選材料不同,可以有酶膜、全細胞膜、組織膜、細胞器膜、微生物膜、免疫功能膜和雜合膜等,各種膜的內容物見表。
上述是采用固定化技術制作的人工生物膜而不是天然的生物膜(如細胞膜)。
非常好我支持^.^
(1) 100%
不好我反對
(0) 0%
相關閱讀:
- [電子說] 順絡NTC熱敏電阻讓電路更安全 2023-07-05
- [PCB設計] 元器件布局的10條規則 如何畫出完美的PCB板子? 2023-02-03
- [PCB] PCB布局布線的規則 2022-10-28
- [電子說] 紅外熱成像技術近年發展 2021-03-20
- [今日頭條] 電路設計之干擾問題的總結與詳細分析 2021-01-19
- [電子說] 溫濕度敏感器件在日常中應該如何進行保存 2020-06-19
- [電子說] 怎么樣才能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擾性能 2020-05-05
- [今日頭條] 傾角傳感器的各項性能指標含義 2020-03-27
( 發表人: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