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也就是比特幣創立初期,BM向中本聰發難,認為必須改變比特幣的共識機制并提出改進方案。
不過,傲嬌的中本聰本尊并沒有采納,他在強調了比特幣去中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霸氣回應:If you don’t believe me or don’t get it, I don’t have time to try to convince you, sorry.(看不懂就算了,我沒時間搭理你,不好意思。)
若干年后,BM創立EOS,實現了他自己的共識機制。
既然是傳聞,我們姑且聽聽就好。不過說到共識機制,倒是有諸多可探討之處。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演變,當前比較主流的共識有PoW、PoS和 PoS的變種,如DPoS,哪種共識更好,一直是大家熱衷于討論的話題。
眾所周知,“不可能三角”問題已成為區塊鏈發展的重要掣肘之一,因此,誰能更好的解決該問題,誰就能成為最理想的共識機制。
那么,究竟誰才是共識的“理想國”?
逐漸背離中本聰精神的PoW
在比特幣挖礦中,中本聰設計了PoW(工作量證明機制)。
每隔10分鐘,伴隨著新的區塊的產生,比特幣網絡會發行一定數量的比特幣,并把它獎勵給當選的記賬節點。
從這個機制的表面來看,PoW是一種多勞多得的模式,算力高,花費的時間多,能獲得的數字貨幣就越多。
但它在運行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來計算哈希函數的結果,容易造成算力資源浪費,因為這些運算本身和區塊鏈本身的價值沒有關聯。而且區塊的確認時間難以縮短,容易產生分叉,需要等待多個確認。
新的區塊鏈必須找到一種不同的散列算法,否則就會面臨算力攻擊。同時每次達成共識需要全網共同參與運算,性能效率較低。
此外,隨著比特幣減少,對算力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為了加速獲取比特幣的速度,催生了礦池挖抗的新玩法。礦池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體系的平衡,馬太效應逐漸顯現。
至此,單純的 PoW 機制已無 SHD 完備性可言,也背離了中本聰的設計初衷。
“完美替代方案”PoS
于是被認為能夠替代PoW的PoS (權益證明機制)出現了。
PoW和PoS的主要區別在于,如何確定區塊鏈共識中的投票權。在PoW中,投票權與節點的計算能力成正比;而在PoS中,系統的投票權與持有的股權比例成正比。PoS一經提出,便受到人們的青睞。
相對于PoW,PoS雖在性能上會有較大提升,但也是有限的。而且受到TOKEN發行問題、確定記賬節點數量困難等缺陷的限制,它仍然無法成為PoW的完美替代方案。
其次,PoS 系統需要一個高度安全的網絡來抵抗黑客攻擊,當前并沒有一個具備如此實力的公鏈。更為致命的是,在PoS 公鏈中,區塊鏈的出塊權只能由頭部玩家決定,這使得 PoS公鏈淪為一個本質上由巨頭壟斷和支配的網絡。
由此看來,PoS無法成為PoW的完美替代方案,于是人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在原有機制上進行改變,包括當初被中本聰懟的BM。
披著“去中心化”外衣的DPoS
在得到中本聰消極的回復后,BM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而是在PoS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推出了DPoS(委托權益證明機制),并創立了EOS。
在EOS網絡中,最終會選出21名主節點,他們被稱為區塊生產者, 簡稱BP (Block Producor)。EOS由 21 名BP輪流產生新的區塊,并獲得EOS網絡的獎勵。這種機制可以清除不良生產者,并識別其他有價值的成員,既降低了中心化風險又提高了性能。
遺憾的是,由于投票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絕大部分普通用戶是沒有投票熱情的。此外DPoS延續了PoS的弊端,只有持幣者才可以獲得區塊鏈獎勵,這就帶來了一種制度性門檻,最終導致DPoS幣的流動性大大減少,強者恒強,貧富差距逐漸變大。
DPoS 大幅提高了系統性能,卻忽視了去中心化的根本意義,由少數權益擁有者掌握系統的發展方向,本質上和現有的中心化系統并沒有太大區別。
所以,共識機制還是沒有找到它的“理想國”。BM當初懟中本聰的底氣,也漸漸演化成了社區接連不斷的怨氣。
難道,共識理想真的要敗給現實了?
NO。
幸運的是,那些仍懷有“共識理想”的人們從未停止過探索,其中就有ETM的科學家們,他們提出的UPoS機制或許能夠成為點燃我們共識理想的希望之火。
UPoS:回歸算法本來之美
回首共識機制的進化規律,我們發現,沒有一種共識機制可以解決SHD完備性問題,那么是否可以將兩種共識混合,從而做到融合二者優勢,同時規避掉某些弊端?
ETM首席科學顧問Dr.Aaron Yuan在文章《ETM, 及談談比特幣的精神內核》中,介紹了ETM 項目提出的統一權益證明算法(Unified Proof ofStake, UPoS)。
ETM 科學家創造性地將 DPoS 與 PoW 算法改進并結合在一起,形成雙穩態 UPoS 共識機制。簡單來說,其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
UPoS一方面回歸比特幣的原始精神內核——去中心化,另一方面,基于博弈論機制設計和納什均衡思想,解決“不可能三角”的問題,實現安全性、高效性、去中心化的兼容,最終構造出一個“比原始比特幣算法機制更符合當前經濟金融結構需求的區塊鏈技術體系”。
共識算法本身很美,只是我們日漸看不清它的本來面目。
正如Dr.Aaron Yuan在文章中說到的那樣,我們之所以覺得算法面目模糊,是因為:“數學算法的可靠性要基于其前提條件。數學的精確性是有條件的,每一個定理都有確定的前提條件和假設,而這些前提條件是不能通過數學本身證明的而需要通過對現實世界的分析來建立和驗證。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中這些前提條件也會受到考驗。”
如今,基于UPoS共識機制的ETM已經對代碼進行了多次內測和公測,并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相應的優化和改進,主網上線也已經在積極籌備之中。
責任編輯;z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