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給我們留下一個機會:我們應該在朋友圈之外,另外開辟一個閱讀的一個圈子,一個不是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這就是看一看。
對于看一看,里面有兩個板塊,一個是好看,一個是精選。前者是社交推薦,后者是機器推薦。
我們團隊同時在做兩個方向的嘗試。
機器推薦我們嘗試了很長時間,效果不太好。我跟團隊說,要么你們降低內(nèi)容的底線,要么你們認命做一個小眾的嚴肅閱讀產(chǎn)品。
并且,我不希望機器推薦是用戶想看什么就給他什么。如果這樣,用戶迷信保健品,我們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從KPI的角度,這樣是最容易完成KPI的。但是如果我們推薦給用戶新的知識,用戶會離開的。因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沒有人愿意主動去學習新知識,去傷腦筋啊。
而人類進化而來的社交體系,其實是一個具有糾錯功能的復雜體系。如果你走偏了,會有人把你拉回來。
我一直很相信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為在現(xiàn)實里面,我們其實接納新的信息,并不是我們主動到圖書館或者到網(wǎng)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況都是聽到周邊的人的推薦而獲得的。
我自己這些年來看的書,沒有一本書是主動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的影響。我也經(jīng)常給一些朋友推薦書,推薦的效果往往會比他們自己去找書要好很多倍。就像如果很多人都說一個電影好,你一般都會想去看。這就是從眾心理。因為你不去看可能就會落伍了。
所以本質上,很難說什么內(nèi)容是更好的。比如電影,你可能對這一類題材不感興趣,但是因為朋友推薦你就會去看。
所以我認為要做一個讓所有人閱讀的大眾化閱讀產(chǎn)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薦,才有機會。
但本質上其實我們并不是在做閱讀,而是每一個人在幫助其他人閱讀,它是一種社交性的閱讀。我們的好看功能上線,跟之前看一看的機器推薦比起來,數(shù)據(jù)增長得特別快,明顯看到用戶對這個功能的興趣更大。
這里也會有一些我們要去跨越的障礙。既然它是一個社交閱讀,它就不可避免的會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會推薦一些強化你的人設的東西,而不是一些單純從內(nèi)容的角度來看你認為特別好的東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個區(qū)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個好友轉了,你會看到十條信息。很重復,也沒法大家一起來討論。好看里面就可以。這里面可優(yōu)化空間特別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還是一個很粗糙的一個式樣。
有些人會擔心會不會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興趣不一樣的好友等等。
我并不擔心這樣的問題。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組。
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這個人的內(nèi)容,跟你的興趣不一樣,你也會關注這個人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會留著,你不會去屏蔽他。也許我不贊同他的觀點,但是我只想知道他們在看什么。特別是對于微信這樣一個產(chǎn)品來說,關系鏈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這是一個你觀察社會各個階層,他們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一個特別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認為這樣的興趣的差異化會帶來困擾,相反,反而有豐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因為朋友的興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樣。有些東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來推薦,你可能永遠不會去接觸它。因為朋友推薦了,也許你會看一下,也許會引起你的興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復雜,這個面是越廣泛。其實是打破信息繭房的一個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們下一年的發(fā)力重點。我們希望卷入幾億用戶,通過社交推薦這種模式,將閱讀變成一個日常的事情。
關于信息流
信息流,我記得上一次的公開課,我講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之后,很多人又會產(chǎn)生一些誤會。
好像我每一次公開課都要來解釋上一次公開課的意思?
我之所以這樣說當然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說的我所說的信息流是什么東西,而是我不喜歡業(yè)界很多人把很多東西貼一個標簽。只要是一些內(nèi)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歡這樣的一個標簽化。
在手機里面看東西,手機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說這樣的東西貼一個標簽就是信息流。這樣的一種認知是特別簡單的一種認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