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化OpenStack好處分析
2016年OpenStack中國峰會,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廠商都在做容器化OpenStack。這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Mirantis的Fuel也要實現容器化OpenStackCanonical的Ubuntu OpenStack,通過LXD實現容器化Rackspace通過LXC實現容器化OpenStack,已經投入生產紅帽已經開始驗證OpenStack計算節點的容器化。
國內的廠商。其實應該都在做,公開的就是海云捷迅,九州云,麒麟三家。對于容器公司來說,可以選擇很多方式來玩,搞OpenStack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對于OpenStack廠商來說,搞容器,可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技術實現
容器化的OpenStack實現,其實都差不多,就看各家誰更加徹底,更加優雅,更加安全。所謂徹底,就是完全對操作系統是免疫的,把容器刪掉后,操作系統就好像沒操作過一樣。
一般來說都是
build各種服務的docker 鏡像。利用工具進行編排,對鏡像分發,把鏡像啟動起來。
有些廠商僅僅是把控制節點容器化。對于kolla項目來說,是把OpenStack和周邊項目全部容器化
cephqemulibvirt
這些都容器化,甚至在討論NTP服務,也需要進行容器化。
Kolla項目 https://github.com/openstack/kolla
廠商把OpenStack容器化,會帶來哪些好處呢?
升級
這個其實大家都可以想到,容器最大的特點,就是升級。企業使用OpenStack,最大的一個顧慮,就是升級。尤其在OpenStack1年兩個版本下,不斷的有新的功能的需求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升級,其實是很痛苦。尤其在企業的迅速發展的過程中。
容器化的OpenStack,升級有多么簡單呢?其實就是刪掉容器,換上新的容器,用戶基本是無感知的狀態下完成。
升級子所以很困難,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線上環境,很難模擬,升級驗證測試很難進行。當采用容器化以后,我們很容易模擬出一個線上環境,進行升級測試,升級失敗,回滾。其實這些都做的很漂亮。
靈活
以前廠商的解決方案,都是3個控制節點,如果我希望增加到5個控制節點,或者把控制節點某個服務單獨部署,那么這個基本是很難完成的任務。
以前廠商都廠商把OpenStack的各個服務放到虛擬機里,這樣部署靈活性提高不少。但是虛擬機還是很重,面對客戶千百萬化的需求,就有點無能為力。
舉一個例子
企業基本節點,我規模很小,可能就只有幾臺機器,這時候,我可能不需要控制節點高可用,我就需要1個控制節點,管理機柜計算節點。隨著時間的發展,希望擴大規模,控制節點變成高可用。規模進一步擴大,我就需要把消息隊列單獨出來部署,解決性能的問題。這種需求,很實在,OpenStack廠商也在努力滿足企業的這些需求,其實Mirantis的Fuel,已經在很多程度,滿足了企業這種需求,不過代價很大。
對于容器化的OpenStack,就變得很簡單,無非就是調整各個節點的容器分布,編排的問題。控制節點是3個,還是五個,rabbitmq放在什么位置,根本就不是問題。
配置管理
OpenStack過去使用最廣的配置管理工具是Puppet,對于企業用戶來說,這個是很難掌控的。其實在國內,就算是互聯網公司,負責Puppet的運維人員離職,其實都是很難招聘回來相應的人員。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