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電動車要跑的快,更重要的跑的遠,最重要的跑的安全,車載輸入線束中充電接口線束總成對長距離行駛與行駛安全的影響很大,下面俺以個人的角度分析一下Model Y、Mach E、Han、ID.4四款車型的充電插座線束部分的差異。
重要:此文不代表上述提及車型的最終量產狀態,也不代表上述提及車型的普遍或偶然的任何情況,僅做簡單的分析和討論。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Han部分圖片不予展示,盡量用文字說明俺的想法,那么,Let is go~
線束長度與狀態
四款線束總成中因1.電器件布置位置;2.手上資料對應車型的發布地區差異;3.其他未考量到因素的影響,線束總長度和線束狀態各有區別。
1)就整體情況來說,Han目前使用膠布+波紋管+固線夾+過孔膠套的組合;整體物料數量相對較多,給線束總裝工序帶來不小的壓力,整體成本也會上升。
Han充電線束外觀示意圖
2)就線束長度來說,最長的是Han,交直流線束總成分別從側圍后部部位穿過后地板,爬過電池到達前艙進入多合一控制器,基本是不計成本,不計重量的設計(相關電氣測試也與較短線束有區別,以后展開分享討論)。類似車型還有一些,大家可以去搜索下,此處不展開。
Han充電線束位置示意圖(交直流此處平行布置)
3)就線束屏蔽來說,GB口的Han在直流非屏蔽信號線位置使用了一個疑似屏蔽磁環的零件,CAN_L和CAN_H信號線雙絞,ID.4目前未找到對于此位置的處理方式,需持續查找資料確認;另外兩款車型使用的是非GB口,下次再分享~
Han充電線束外觀示意圖
ID.4充電線束外觀示意圖
4)就線束感官來說,整體視覺沖擊最強的是Model Y,非屏蔽線纜加鋁管設計,直接取消了護板及扎帶固定,完全依靠成型鋁管進行走線,外附橙色編織網管,避免了各種各樣的開孔及鈑金支架(和布置有一定關系),也增強了整車的碰撞性能。
相比住友的“Aluminum Pipe Shielded High-Voltage Wiring Harness”線束(與此相關論文及文獻共計三篇,后期圖片分享)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能更加極致,是現目前最激進也是趨近完美的方案。
Model Y充電線束外觀示意圖
住友Pipe Shielded線束外觀示意圖
線束拆裝與布置
四款線束總成中因1.電器件布置位置;2.手上資料對應車型的發布地區差異;3.其他未考量到因素的影響,布置方式有所區別。
1)Model Y選擇右側圍后部位置布置,電池包接口也位于后地板下方,整體線束長度較短,且此位置關聯件相對較少,拆裝相對比較方便。
Model Y充電線束布置示意圖一
Model Y充電線束布置示意圖二
2)Mach E選擇右側圍前部位置布置,電池包與AC/DC接口也位于車頭和順向底盤方向,但插座尾部出線后有較大的的彎折(F150 EV也為此設計,但是走線有所改變),且無固線護板,有線纜彎曲半徑不足的風險。俺認為這種布置可以釋放中通道及兩側地板處的空間,但布置在翼子板處需考慮流水槽出水口的位置(幾款車型針對充電座插合面進水的情況均有專用排水管路),避免充電座及線束被流水槽處流下的水流沖刷,造成短路等風險。
小聲幣幣:因充電口整體比較大,shotgun會切掉一塊,25%小重疊的時候可能會擠入A柱(與車身強度有關),下面為Mach E碰撞視頻及結果,總體成績較好,不做判斷。
Mach E充電線束布置示意圖一
Mach E充電線束布置示意圖二
,時長01:02
Mach E IIHS碰撞視頻—視頻源IIHS
Mach?E?IIHS?25%碰撞圖—圖源IIHS?
3)ID.4選擇左側圍后部位置布置,電池包與AC/DC接口也位于后地板下方,但是拆裝便利性相對Model Y較弱一些。
ID.4充電線束布置示意圖一
ID.4充電線束布置示意圖二
ID.4高壓電氣布置示意圖三—詳細可看俺的資料分享大眾-ID.4第二部分
4)Han如前所述,交直流充電線束總成分別布置于后側圍位置,然后經過不短的距離到達多合一控制器,輸入電流再由多合一控制器進入電池包,曲曲折折好不容易,且交直流充電線束總成更換都要拆卸電池包,線束總成一旦出現問題,整個維修成本是相對較高的。此處需要尋找資料以確認這樣布置的原因~
線纜部分
此處不做詳細對比,就分享下俺的個人看法:對于充電插座來說完整的屏蔽接入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插座布置在現有方案的任何位置都無法避開低壓線束(包括線束總成自身的低壓部分,Tesla此位置的低壓部分采用了其他方式處理,但高壓部分也是雙端屏蔽),現目前俺查詢到的公開資料中,T家非GB口實現了插座內接屏蔽,如看官們了解到其他家有類似方案,煩請后臺私信我,以對文章進行修改~
目前采用的屏蔽單端接地的辦法不是優解,也伴隨著老化后失效的風險,是后續需要進行改進的方向~
T家充電接口屏蔽示意圖—搜索關鍵詞:114-94438(或第二篇推送文章)
線束制造
經過以上分析,不難對比出各家線束總成的制造難度差異,在此不再贅述,但值得一提的是,Model Y對線束的整體氣質還是把握的死死的,沒有任何膠帶纏繞間距不等距、膠帶翹邊、熱縮管沒有有效貼合、護板晃動、固定點脫扣等“老大難”問題(因為這根總成中根本就沒有這些物料啊哈哈)
線束組件對比示意圖—優等生
線束組件對比示意圖—中等生
總結
Tesla一如既往的成為了別人家的優等生,但希望不久的某一天有一個國產品牌實現對它的銷量口碑雙殺,成為優秀方案與落地的領頭羊,這也需要行業內的部件廠商共同努力~
糾結了一下手動解鎖要不要放在線束部分,決定還是后期再在進行分享和討論~
編輯:黃飛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