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1 日訊,隨著人臉識別這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相關標準也將有據可依。
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生物特征識別分技術委員會換屆大會日前在北京召開。會上,云從科技入選國家標準人臉識別工作組,與騰訊、阿里、小米、平安科技、商湯科技等其他 27 家企業共同組成人臉識別技術國家標準工作組,全面推動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制定工作。
作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算法,以及人臉識別國家標準起草與制定企業,云從科技將在國家標準人臉識別工作組中,充分履行制定國標、行標的職責,加速人臉識別技術的產業落地,引領人工智能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標準化事業貢獻“云從智慧”。
人臉識別技術引爆“刷臉時代” 國家標準制定速度要加快。靠臉吃飯、刷臉取錢、看臉值機、刷臉購物……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已經貫穿人們的日常生活。
進入 2019 年,生物識別技術更是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其中,人臉識別技術因具有更成熟的安全性、保密性和方便性,在金融、公安、邊防、航天、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增多,“刷臉時代”全面爆發。
作為國內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云從科技努力在“刷臉時代”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開發的人臉識別技術識別速度達到 0.001 秒,與實體經濟實現了深度融合。去年初推出的“3D 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更是中國企業將結構光技術在人臉識別系統上的首次應用,代表了我國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的新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云從科技的活體檢測模組和刷臉支付 PAD 也已順利通過了 BCTC(央行、銀聯指定刷臉支付檢測單位)檢測,其性能達到金融支付標準中的最高安全等級(增強級)。
憑借國際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云從科技服務了 400 余家銀行 14.7 萬網點、80 余家機場等場景領域,奠定了重要的行業地位。隨著人工智能與支付行業的融合愈加緊密,成為支付行業一股不可小覷的新生力量。今年 8 月,人臉識別支付更是作為重點發展目標被寫入央行官方規劃之中,足以可見它所蘊含的廣闊前景和市場潛力。
標準先行,率先參與刷臉支付標準制定。在認可刷臉的應用落地的同時,央行對刷臉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出,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分委會主任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處長吳國綱指出,產業成熟的過程中,標準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快速發展過程中伴隨的潛在問題,需要制定相關標準去規避風險,規范行業。
作為人工智能科技企業,云從科技不僅大力推動刷臉支付的產業化升級,也及時推動國家與行業制定以適應市場與大眾需求的標準與規范,促進人臉識別技術能在各應用領域中“落地開花”。
早在 2018 年 10 月,人民銀行科技司指導商業銀行、銀行卡清算機構、科技公司等 40 余家單位成立工作組,提出以人臉特征作為路由標識實現轉接清算的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技術方案及規范。
云從科技一開始便參與央行刷臉支付標準的制定,在央行刷臉支付技術的驗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2019 年 1 月,技術規范試行發布;同年 3 月云從科技與銀聯總部簽訂“人臉識別產品服務協議”,作為刷臉支付的主要算法廠商;同年 4 月,項目進入試點驗證工作階段。截至目前,云從科技與銀聯、農行、建行、聯迪、等在內的多家各級單位共同參與了項目試點工作;10 月,中國銀聯攜手云從科技等企業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聯合發布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
云從科技還是《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技術規范(試行)》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在引領行業標準的同時,云從科技不斷與上下游伙伴建立合作關系,不斷提升智慧識別及活體檢測技術,并在硬件產品研發及人臉識別算法領域不斷深耕。
云從科技還是業內第一個同時承擔國家發改委人工智能基礎平臺、應用平臺,及工信部芯片平臺等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任務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去年,云從就加入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成員,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標準制定工作的同時,參與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編寫。
2019 年 11 月,云從科技入選國家標準人臉識別工作組。隨著國家人臉識別標準工作組成立后,云從科技將全力發揮企業帶頭作用,聯合其他 27 家組員單位,研究人臉識別行業狀態,基于人臉識別標準體系制定具體領域的國家標準計劃。同時,組織人臉識別領域標準的宣貫、培訓推廣,全面開展行業產品測試認證工作,推進我國人工智能與人臉識別領域健康發展。
這是云從科技用技術為社會謀福利的一個縮影。此前,云從科技已受邀參與包含國際標準聯盟 ISO/IEC、ITU、IEEE-SA 在內的 82 項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制定,并在迪拜全球 AI 治理論壇提出四項建議,全面推動了 AI 技術與倫理規范發展。
今年 6 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這是我國首次發布發展人工智能治理原則,提出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萍枷蛏疲眉夹g為社會謀福利。
云從科技創始人 周曦,云從科技積極響應并推動人工智能在應用創新中的突破。例如在安防領域,公安將人工智能技術用于尋找走失人員及關愛孤寡老人上,以往民警需要每天上門查看孤寡老人狀態,現在可以通過人臉、人體及軌跡技術確認孤寡老人是否活動,如有異常立即上門。
再比如,醫學上應用圖像處理,可以識別早期癌癥等疾病,從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截至目前,在人工智能行業保持領先地位的基礎上,云從科技在金融、安防、交通、零售、教育等領域均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定義智慧生活、提升人類潛能”的愿景。
刷臉時代,“護臉”必做這三件事
1. 愛護好自己的臉龐
雖然每個人就長了一張臉,但真要識別起來就那么簡單嗎?并不是。人臉識別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人的面部會因為濃妝、過敏、受傷、整容等因素發生較大變化,甚至拍攝角度不同也會影響識別,這導致人臉識別準確度會一定程度下降。比如你在人臉識別采樣的時候是素顏,但是你今天化了濃妝,還剪了劉海,系統識別的時候就可能出現延遲或多次提示你重試,搞不好還會識別不出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享受輕松愉快的“刷臉”生活,我們首先要呵護好自己的臉龐,避免受到“傷害”。
2. 保護個人影像資料
前不久騰訊手機管家對外發布消息稱,警惕類似某些手機 FaceTime 視頻通話的詐騙事件。目前一些支付 App 采用了人臉識別技術,讓用戶直接“刷臉”支付,而不法分子利用 FaceTime 錄制用戶臉部視頻后,有可能借此通過單一“人臉識別”驗證,進而盜取用戶的賬戶里的財產。
此外,一些免費 App 會提取用戶信息,不但對用戶的信息安全造成一定風險,而且在那些免費“變臉”的 App 里,其實也保存了用戶的動態視頻信息,而且以女生居多。同樣是搖頭、點頭、張嘴等簡單動作,“變臉”平臺并不只是驗證用戶信息這么簡單,而是錄下了用戶驗證的整個過程。再將面部動態信息或者完整的視頻信息拿到網上進行叫賣。用戶影像資料被非法出售,讓本來具有單一生物特性的“人臉識別”技術留下安全隱患。
3. 加大人臉保護監管力度
通過立法的形式進一步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應盡快建立生物識別的法律和技術標準,比如什么地方能用,怎么使用;用什么技術采集、達到什么樣的安全級別、采集多少個點位的特征、信息要做多少層加密,規定“刷臉”數據的使用邊界,不能讓人臉識別技術成為法外之地。
誠然人臉識別技術尚不能將人臉作為唯一的憑證,還要結合短信、驗證碼等傳統驗證手段一并使用,或者控制刷臉識別運用范圍。但相信,未來將是一個“靠臉吃飯”的時代。不管是銀行的刷臉取現、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地鐵的刷臉進站,以及發布不久的 iPhone X 的 Face ID,這些都代表著人類在邁向“一張臉走天下”的道路上更進了一步。因此,務必保護好自己這張臉,將來它可是唯一的“通行證”。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