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AIoT 戰略芯片方面的落地情況來看,今年 4 月,小米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進行重組,其中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科技,并開始獨立融資,專注于半導體領域的 AI 和 IoT 芯片與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而松果將繼續專注手機 SoC 芯片研發,此舉也是小米將 AIoT 升格為集團戰略后的一次重要實踐。
回頭來看,澎湃系列芯片之所以止步不前或半途而廢,很重要的原因應該在于小米在資源、技術實力上均存在不足的情況下,試圖靠自身來完成所有的相關研發和設計,因而獨立承擔了所有的風險。
在吸取了澎湃系列失敗的教訓,“吃一塹,長一智”的小米,一方面通過重組團隊延續在芯片領域的投入,另一方面開始在芯片投資上展開動作。
此時,距離小米上市一年有余,意氣風發的雷軍在敲響那個重達 200 斤的大銅鑼時一定沒有想到,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的承諾在如今聽起來有些可笑。在過去的一年里,小米頻繁進行了 21 次股份回購,股票卻仍從每股 17 港元的發行價一路跌到了 9 港元,目前的小米,正面臨著股價折半的困境。
在上市一年陷入困局的節點上,小米突然宣布入股芯片獨角獸企業——芯原微電子,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考慮,芯原微電子目前正在推進科創板上市,小米參投芯原微電子也可以看作是小米在資本市場的一次運作,若有所收益也將反哺小米自研芯片的研發,讓業界看到了小米繼續在芯片領域發力的信號。
此外,小米在研發方面投入相對較低,一直被業界吐槽,然而,自研手機芯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投資風險較大且回報周期比較漫長。與其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不如投資一家現成的芯片廠商,對于后續小米自研芯片也會有所助力。
對于小米此舉,市場上各種猜測不斷,甚至開始為澎湃芯片的“復活”進行歡呼。但是,有業界人士認為,根據松果澎湃的發展歷程,以及通過對自身技術能力的反思以及數次流片造成的巨額資金消耗來看,小米繼續堅持 SoC 芯片研發方向的困難實在太大。
著眼當下,隨著 5G 和 IoT 領域的發展以及各大廠商紛紛進軍 IoT 業務,小米憑借在消費 IoT 業務的較早布局處于領先位置。小米的優勢在于其物聯網生態,小米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商之一,這得益于其 IoT 平臺,作為小米物聯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米借助原先的技術積累和先發優勢,打造出小米 IoT 平臺。
具有生態優勢的小米如今面臨的更多的是來自物聯網芯片方面的挑戰。隨著華為憑借海思芯片和鴻蒙系統正在 IoT 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布局,小米要保持其領先優勢和未來持續發展,急需對 IoT 芯片業務進行垂直布局。
回到芯原微電子,其擅長的設計領域包括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汽車電子等多種終端芯片設計,在 IoT 方面有較多積累,于 AI 芯片和算力上有著深度研究。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判斷,小米入股芯原微電子或許并非指向“復活”沉寂已久的澎湃 S 系列 SoC 芯片,而是為了強化在 IoT 領域的布局,為旗下大魚半導體的下一步研發工作打基礎。
相比于手機核心處理器,物聯網芯片研發相對容易,攻克的難度和資本壓力相對較小。同時,物聯網將會是小米下個階段的發力重點,就其戰略地位而言,可能在未來成為繼智能手機、智能電視、MIUI和路由器等核心業務之后的另一個核心業務。
通過了解可以發現,實際上小米布局物聯網業務已久,在組建大魚半導體公司之前,小米在 2018 年就推出了 NB-IoT 模組,采用自家松果 NB-IoT 芯片,以及此前小米推出的 Wi-Fi、BLE 等模組,其目的主要是助力完善自己的生態鏈,補齊自己的通訊技術體系,為自己的物聯網生態打下技術基礎。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550瀏覽量
181054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387瀏覽量
144940 -
AIoT
+關注
關注
8文章
1421瀏覽量
30953
原文標題:傳感器專業微信群,趕緊加入吧!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