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進步呈指數級上升趨勢。螺旋式上升的人類社會,在一輪又一輪的技術浪潮中滄桑變幻,帶來進步,塑造出繁榮與危機。
16世紀,大航海時代使得大陸與大陸之間聯系起來。19世紀,蒸汽與鐵路使得城市與城市之間聯系起來。20世紀,信息革命通過互聯網使得人與人聯系起來。 如今,互聯網使地球上超過65%的人緊密相連,由此煥發的經濟活力和全新產業生態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
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正在深刻影響城市發展的未來。其中“物聯網”作為互聯網在物之上的延伸,試圖在“人-人相聯”的互聯網格局中構筑一個“物-物相聯”、“人-物相聯”,乃至“萬物相聯”的全新人類圖景。物聯網使得聯系的紐帶全面擴展,在科學技術與政策法律發展成熟的條件下,萬物相聯將不再只是愿景,而是不可阻擋地未來趨勢。
物聯網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基石
城市化是全球發展的大趨勢。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趨勢報告, 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7億,其中全球城市人口總量將增加25億。這將是對現有城市功能和容納能力產生巨大壓力?;谖锫摼W技術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將是解決這一挑戰的主要方式。
可以預見,在未來三十年,物聯網數據將充分釋放城市建設的潛能。從居住環境、生活方式以及生產活動等諸多方面徹底顛覆已有的范式。
城市的智慧化來自于針對各種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和反饋,沒有數據的流通,就談不不上長期可持續的智慧城市發展。物聯網數據是釋放城市未來智慧化活力的豐富寶藏。據統計,每天有超過250萬兆字節的數據產生,其中超過50%的數據來自物聯網設備。然而,只有不到1%的數據得到了運用。如果將物聯網數據的價值充分釋放到未來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中,所形成的推動力將是無可估量的。
然而,當前物聯網數據主要面臨著“數據孤島”帶來的挑戰。盡管存在大量有價值的數據集,但彼此之間相互獨立,無法聯系,也無法創造價值。由于相關政策、法律、企業經驗與社會文化的成熟程度仍然不足,數據獨立的存儲在各個相關方手中,形成一座座無法聯通的孤島。因此,由各相關方攜手合作共同釋放物聯網數據的價值,已成為廣泛共識和共同關切。
物聯網價值體現在數據的分享和流通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興事物時,人們的反應總是喜憂參半,樂觀與保守并存。技術的進步往往導致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全方位的變遷,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與不確定性。一方面,公眾與社會接受新興技術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另一方面,政策框架和社會文化適應技術的發展則亦是一個漫長且充滿博弈的過程。因此,我們既需要秉持樂觀的態度,也需要采取穩健遞進的方法。而釋放物聯網數據的價值,首先要探討物聯網數據開放的前提條件。
物聯網數據開放應當具有以下幾大前提條件,當然,這些條件也即可以看作當前政策制定者、商業參與者以及公民社會需要共同突破的主要障礙:
第一,用戶端和需求側推動數據流動和分享。 我們認為用戶端和需求側推動是數據開放的根本前提。沒有需求就沒有流通和交易,就不能體現數據的價值。物聯網數據開放應從經驗的視角出發,從實際需求出發。應實事求是。由迫切需求推動各方達成共識,形成物聯網數據開放良性循環。
第二,對產業和企業來說,物聯網數據開放應具有商業價值。物聯網數據開放需要能夠帶來切實的商業價值,才能使產業長期穩定發展,企業獲得可持續的商業推動力,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繁榮。智慧城市產業界特別關注挖掘和利用數據價值,并以此建立相應的商業模式以及多邊互利合作關系。
第三,對政府和公眾來說,物聯網數據開放應具有深刻的社會效益。城市的物聯網數據來自城市建設和運維活動,相關的數據具有公共產權屬性,物聯網數據開放基于全社會的共同意愿,數據的利用也需要考慮公民的全體福祉。因此兼顧商業價值的同時,社會效益也必須得到重點考量。從政府角度出發,物聯網數據開放需要帶來切實的治理成效,使得城市治理更為便利優化、促進就業、拉動經濟增長;從公眾角度出發,物聯網數據開發需要在提升市民生活幸福度、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形成正向回饋。
第四,數據標準化及數據質量。不僅僅是物聯網數據,任何開放數據需要得到運用,都需要基于一定的標準化原則和流程,以保證良好的數據質量。當前,經濟社會被籠罩在數據孤島上的一大原因就是數據標準的缺失。如果缺乏一個統一的數據生成、使用、反饋、評價標準,即使多方存在想要開放數據的意愿,數據之間也只能互為說著不同語言的外國人,不能夠真正流通起來。而數據質量標準的缺失則使得當前大量無效數據和虛假數據成為數據價值化的障礙。因此,建立數據標準和保證數據質量應是物聯網數據開放的當務之急。
第五,人權、隱私與數據安全。物聯網數據開放必然會涉及到數據權屬問題以及隱私數據問題。在開放過程中,個人基本的隱私權必須得到充分保證,由此必須保證關于保護隱私數據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保證數據脫敏處理等技術必須相對成熟。同樣,針對數據安全的政策法規與技術保障也必須到位。在一個以數據為手段的社會中,開放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本身。因此人權、隱私與數據安全是物聯網數據開放的作為“以人為本”的必要保障。
第六,公眾參與和數據文化。新興技術往往催生新興文化。物聯網數據的大規模開放也構成了一種社會文化氛圍的天然土壤。技術催生文化的同時,文化也在反哺技術。特定的文化氛圍能夠讓全社會參與技術的革新與應用。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公民參與和技術平等成為世界呼吁的主流。因此,公眾參與和數據文化的建設也應當成為物聯網數據開放所不容忽視的前提條件。
數據的分享機制
數據價值流通是一個復雜的多邊博弈過程,任何一方或者雙方都不能形成一個有影響和市場共識的體質,而物聯網數據的多樣性、持續性、及時性是最重要的價值屬性。
我們倡導多邊溝通協調機制,將政府,企業和學界聯合起來,開展數據開放與分享的協調框架的討論和研究;結合全球的實踐案例和地方政策法規,組織設計和倡導一個具有普適性和推廣性的物聯網數據分享機制與市場。通過集思廣益、理論設計、項目踐行、總結經驗等環節,提出符合各國發展背景和需求的數據開放與分享平臺。
日積跬步,終至千里,促進社會和商業環境的改善是一個重要且長期的過程。世界經濟論壇期待與全球合作伙伴攜手同行,共同釋放物聯網數據在未來城市建設中的無限潛力。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3文章
44923瀏覽量
377018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75瀏覽量
977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