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么?需要我們一層層的追問。
1、世界觀角度
回顧歷史上從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向牛頓世界觀轉變的過程,以及當下正確的世界觀,或許非常有價值。
用現在的世界觀看地球中心說,認為是非常愚蠢和可笑的。但是,在牛頓世界觀確立之前,依據當時的科技條件和生活經驗,在信息量不充足的條件下,地球中心說確是對世界最完美的解釋和理解。運動的物體都會停下來,除非有力量讓它繼續保持;你的球沒有人碰不可能憑空跑了;你垂直拋出的蘋果還會回到手里。隨后托勒密學派將地心說完善成了嚴密的科學體系。
在十六世紀,哥白尼開始發展太陽中心說時,太陽中心說和地球中心說,是完全相反的的世界觀,必然會對原有的世界觀帶來巨大的沖擊。但是,哥白尼的天文學體系和托勒密的很多方面幾乎一樣,主要和明顯的差別,只是把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互換了一下。
哥白尼的學說對世界運行的解釋和預測方面,只是更好了一點。反而在一些重要的領域,比如有關地球靜止或運動問題,與當時條件下的的物理學理論兼容性更差。
后來開普勒在地谷大量的觀測數據之上,以及伽利略用望遠鏡取得越來越多證據的情況下,因為在預測方面的一些優勢,太陽中心說更多的是被作為工具而不是世界觀來應用的。直到《自然哲學的數學基本原理》的發表,牛頓用力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簡單清晰的解釋了世界運行規律,才真正開啟了現代科學的大門。
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化到21世紀,雖然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知道時空不是絕對的,宇宙是無限廣袤的,量子理論也告訴我們,世界是不連續的和不確定的,但這些科技的進展遠遠超出大眾的體驗,主流的世界觀仍停留在牛頓世界觀時代。世界是機械的,事物是因果相關的,樹狀思維仍統治著我們的腦袋。
現在和未來,世界更多的鏈接狀態,應該更像根莖中可以任意互相鏈接的點,而不拘泥于從一個樹狀結構到另一個樹狀結構。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P2P的特征,正是可以匹配未來的世界觀的。
站在中心化的世界怕是難以真正理解去中心化。只有更新一下世界觀,才可以從更底層理解去中心化帶來的影響。
2、社會組織形式角度
自從進入農業文明開始,人類隨著積聚規模的擴展,中心化在人類生存斗爭中具有更多的優勢,因而社會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形式更多表現為中心化。
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新技術除了支撐中心化的效率提升,也為去中心化提供了技術依托,比如eMail技術。隨著社會信息化鏈接的規模急劇增加,世界一體化特征日趨明顯,世界更加扁平,未來國家的定義需要更新,社會組織形式也會呈現更多樣化。
當中心化在更大規模和更大范圍的應用中居于統治地位時,中心化在人類生存競爭中的優勢和價值或許以及達到了頂峰,去中心化開始在一些領域或中展現出巨大的優勢。
當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生存的壓力之后,基于個人價值的個性表達欲望凸顯。以開源運動為開端,眾智、眾籌、共享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自制類趨勢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更多樣化價值主張的社群開始空前繁榮,常常是自制為動力,去中心化為形式。
而去中心化和自制正是區塊鏈的底層邏輯,或許在未來可以更好的支撐更多的去中心化的社會組織形式。
3、技術和工具角度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競爭的核心就在于效率,尤其在鏈接和流動性的效率。
蒸汽機、鐵路、汽車、電話和移動通訊,都在鏈接維度提升了世界運行的效率,人可以在更大范圍更快速度的進行移動,信息可以更高效的流動。比如在支付領域,尤其是跨境支付,基于區塊鏈的支付,組織形式摩擦力更小,資金的流通效率更高,具有明顯的效率優勢。
基于效率提升是衡量區塊鏈應用的核心尺度。不管是橫向的還是垂直的,提升效率都是未來區塊鏈應用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們經常提及的區塊鏈的優勢,仔細辨明之后,發現其實并沒有重要的和特別的意義。
比如去中心化,現在主流的大型系統,本身就很少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心化的;在形式上,很多應用仍需要一些第三方中介來完成交易,雖然是競爭性的第三方中介;在匿名和隱私保護的優勢,在操作層面,也很難做到完全的匿名,通過關聯分析和必須的關鍵環節,關聯到現實中的具體個人,其實并非難事。
有關效率的競爭,在存量市場,一點點的優勢不足夠,需要十倍或者更多。在存量市場,少量的效率提升難以沖破現有的慣性勢能。或者,在存量市場,并不太需要僅具一點優勢的技術和工具。類似哥白尼剛提出日心說,本身是顛覆性的,或者貌似是顛覆性的,但與托勒密學說的仔細比較,發現相似性好像更多,而解釋和預測優勢并不明顯,所以未能帶來更大的沖擊。
在區塊鏈熱潮中,基于效率提升來思考應用就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如果能從組織形式的角度思考一下競爭力,或許已經是站在了趨勢邊緣;如果從世界觀更新角度,你就是在刷新自己的系統啦
-
區塊鏈
+關注
關注
111文章
15563瀏覽量
106694 -
去中心化
+關注
關注
0文章
70瀏覽量
895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