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次商業載人航空發射,該項目整體都受SpaceX創始人馬斯克喜愛的科幻風格影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表示,這是艱難時刻中的高光瞬間。
本次發射是NASA與SpaceX簽訂的“商業載人項目”(Commercial Crew Program)的組成部分。重大意義可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個層面,對于SpaceX公司來講,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次發射是該公司的首次載人發射,成功就意味著拿到了商業載人航天的入場券,未來前景無可限量;
第二個層面,對于美國和NASA來講,意味著自從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以來,再次恢復載人航天能力(后面我們詳述);
第三個層面,對于整個世界商業航天來講,意味著揭開了商業載人航天的帷幕,商業航天走進新時代。
載人龍飛船屬于SpaceX研制的第二代龍飛船(Dragon 2),具備可重復使用的能力。第二代龍飛船可分為載人龍飛船和貨運龍飛船兩種,其前身是第一代貨運龍飛船(Dragon 1)。新飛船可以自動與空間站完成對接,而不像第一代飛船那樣,需要借助空間站上的機械臂的幫助。當然,載人龍飛船也保留了人工對接的選項。
圖注:地面上的載人龍飛船
本次使用的載人龍飛船,直徑4米,高8.1米,最多可搭載7位宇航員,這與航天飛機搭載的宇航員數量相同,也與我國5月5日測試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設計上能夠搭載的宇航員數量相同。飛船主體由兩大部分組成,一個是加壓的返回艙,另一個是在返回艙下面的服務艙(這里要說明的是,SpaceX使用Trunk一詞,而不是Service module,但從作用上看類似于服務艙,目前尚無統一的翻譯)。服務艙是非加壓的,可以搭載對氣壓不敏感的貨物。
另外,服務艙外側粘貼有太陽能電池,就像穿了個太陽能板的裙子一樣,這擺脫了傳統的太陽能展開翼的造型。服務艙外側還有翼狀結構,能夠為飛船在逃逸過程中提供氣動穩定性。
參加本次試飛的兩位宇航員是:道格拉斯G赫爾利(Douglas G. Hurley)和羅伯特L貝恩肯(Robert L. Behnken),分別出生于1966年和1970年。
圖注:宇航員貝恩肯和赫爾利(右)
他們都是曾經三次進入過太空,而且還都是執行過航天飛機任務的老手。其中,赫爾利在太空中有超過683個小時的經驗,還執行過2011年7月最后一次航天飛機任務(代號:STS-135)。貝恩肯作為航天飛機任務專家,曾先后執行2008年的(STS-123)和2010年的(STS-130)任務,累計在太空飛行時間超過708小時,其中包括37小時的太空行走時間。
載人航天可以說是航天領域難度最高的任務。如今,SpaceX 正式成為首個掌握載人飛船和發射能力的私營公司。要知道,在此之前,有能力進行載人發射的僅有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這其中無一例外都是以國家力量在推動。
將人類送出地球,在商業航天史上取得這一成就的公司,唯 SpaceX 一家;能改寫這一歷史的人,唯馬斯克一人。
責任編輯:pj
-
NASA
+關注
關注
0文章
427瀏覽量
31018 -
SpaceX
+關注
關注
1文章
517瀏覽量
29091 -
航天飛機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瀏覽量
670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