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辦公廳正式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這個《通知》是工信部今年首個關于物聯網的正式文件。之所以引發熱議,是因為《通知》中透露出大量的信息。
接下來,小棗君將圍繞這些信息,給大家做一個深度的解讀。
整個《通知》中,最關鍵的一句話,也是媒體最關注的一句話,是這一句:
“在保障存量物聯網終端網絡服務水平的同時,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不再使用 2G/3G 網絡,推動存量 2G/3G 物聯網業務向 NB-IoT/4G(Cat1)/5G 網絡遷移。”
大家注意了,這是工信部首次以公開發文形式正式提出 2G/3G 遷移轉網,意義不同尋常。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從 80 年代開始建設移動通信網絡,經過 30 多年的高速發展,不斷耕耘積累,目前擁有 2G、3G、4G、5G 等多種制式的網絡,建成基站 841 萬個(截止 2019 年年底),遙遙領先于其它國家。
2009-2019 全國移動通信基站數量(單位:萬)
這些移動通信網絡,構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為了維護 2/3G 網絡,運營商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這些網絡還占用了寶貴的低頻頻段資源和天面資源。
擁擠不堪的基站鐵塔天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運營商一方面要面對昂貴的 5G 網絡建設開支,另一方面還要投入資金維護 2/3G 網絡,這就好比是帶著鐐銬跑步,無論如何也跑不快。
運營商們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面對 2/3G 退網,有巨大的困難擺在他們面前。
想要完成 2/3G 退網,無非就是在兩個方向努力。一個,是去舊網終端存量,另一個,是加新網終端增量。
根據統計,截止 2019 年年底,國內 4G 用戶總數達到 12.8 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的 80.1%。除了少量的新增 5G 用戶之外,剩下的基本上是 2/3G 用戶。也就是說,2/3G 用戶大約有 3 億多戶。
國內移動電話用戶數占比
站在物聯網的角度,截止 2020 年 3 月底,國內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已達到 10.78 億,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 2G 網絡的連接。
最近三年國內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單位:億)
更何況,因為運營商 4G LTE 網絡覆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導致 VoLTE 尚未全面普及。如果沒有 2/3G,很多 4G/5G 用戶打電話都存在問題。
所以說,貿然“拉閘”斷網 2/3G,是絕對不可行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新網絡盡快建好,然后逐步引導新增終端采用新網絡,讓舊終端隨時間推移逐步淘汰。
那么,用于接班的新網絡,現在情況如何呢?
我們知道,除了 2/3G 之外,我們目前主流使用的網絡,是 4G LTE 網絡。正在大力建設的,是 5G 網絡。蜂窩物聯網方面,可選項包括:由 LTE“精簡改造”開發出的 NB-IoT、eMTC,完全基于 LTE 的 Cat.1,面向 eMBB 和 uRLLC 場景的 5G,以及私有標準的 LoRa 和 SigFox。
《通知》明確指出:“推動存量 2G/3G 物聯網業務向 NB-IoT/4G(Cat1)/5G 網絡遷移”。也就是說,NB-IoT、4G(Cat1)、5G,是國家認可的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我們先來看看 NB-IoT。
NB-IoT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作為低速率物聯網的主流標準,同時也是 3GPP 組織的“親兒子”,NB-IoT 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被行業寄予厚望。不僅運營商給予大力支持,包括華為和高通在內的設備商芯片商也一致力推其上位。
《通知》里也提到:“推動 NB-IoT 標準納入 ITU IMT-2020 5G 標準”。關于這個問題,小棗君之前曾經進行過專題介紹(中國 5G 候選方案正式提交!NB-IoT 備胎轉正的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5G 三大應用場景中的 mMTC 場景,短期內不會提出新的技術標準,而是將 NB-IoT 直接升格,成為 5G mMTC 的事實標準。
5G 三大應用場景
換句話說,NB-IoT 就是 5G。
NB-IoT 的應用領域,主要是智能表計、智慧消防等行業。在目前的智能氣表存量市場中,NB-IoT 表占比達 80%。在智能水表中,NB-IoT 表占比達 60%。
目前,國內 NB-IoT 的連接數已經超過 1 億,但這個看似龐大的規模并沒有實現行業的預期。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網絡覆蓋的不足。
為了加強 NB-IoT 的網絡覆蓋質量,《通知》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大 NB-IoT 網絡部署力度,按需新增建設 NB-IoT 基站,縣級及以上城區實現普遍覆蓋,面向室內、交通路網、地下管網、現代農業示范區等應用場景實現深度覆蓋。”
截至去年底,我國已建成 NB-IoT 基站超過 70 萬個。按《通知》的說法,NB-IoT 不會進行大規模建設,不會搞無縫覆蓋,而是會以需求為導向,更加注重重點區域的針對性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NB-IoT 在芯片模組產業鏈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以模組行業龍頭移遠通信為例,他們在 2015 年就開始投入 NB-IoT 技術的研發,擁有完整的模組產品線,在市場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據估測,移遠通信 NB-IoT 模組出貨量應該已經超過了 3000 萬片。
NB-IoT 模組(QUECTEL BC35-G)
我們再來看看 Cat.1。
Cat.1 毫無疑問是今年物聯網領域殺出的一匹黑馬。在很短的時間內,Cat.1 異軍突起,成為整個行業的新寵。(關于 Cat.1 的來歷,可以看這里:Cat.1 火了?它是從哪來的?)
Cat.1 之所以能夠崛起,主要在于自身的成本優勢。在網絡方面,Cat.1 可以無縫接入現有的 LTE 網絡,基站無需進行軟硬件升級。也就是說,在享有良好網絡覆蓋的基礎上,又沒有增加覆蓋成本。在芯片模組成本方面,Cat.1 的集成度更高,硬件架構更簡單,同樣帶來成本優勢。
Cat.1 模組(QUECTEL EC200S-CN)
此外,Cat.1 還擁有毫秒級傳輸時延,以及支持 100Km/h 以上的移動速度。
最后是 5G,也就是現在正在建設的面向 eMBB 和 uRLLC 場景的 5G。這個是面向高速率、極低時延、極高可靠性場景的,主要是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車聯網等領域。我們此前做過很多介紹,限于篇幅,今天就不再多講了。
總而言之,國內整個蜂窩物聯網的發展路線已經非常清晰了,就是 NB-IoT 針對低速率,Cat.1 針對中低速率+語音,5G 針對高速率+低延時+高可靠性。各項技術標準協同發展,組成未來五到十年的國內移動物聯網架構體系。
雖然《通知》并沒有給出具體執行細則和考核指標要求,但作為工信部的正式發文,這份《通知》代表了國家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和戰略規劃。對于運營商建網以及產業鏈發展,具有非常明確的指導意義。相信不久之后,地方政府、運營商及產業界就會做出響應,拿出具體的實施舉措和路線圖。
隨著國家新基建戰略的加速推進,國內 5G 網絡建設的步伐也明顯加快,物聯網等產業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2020 年國內的物聯網終端數將達到 12 億。芯片、模組、終端、網絡以及應用,都在快馬加鞭,緊密布局。
移動物聯網,即將進入一個爆炸式的發展階段!
責任編輯:pj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4938瀏覽量
377072 -
通信網絡
+關注
關注
21文章
2047瀏覽量
52224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6瀏覽量
56602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