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教育信息化2.0與新型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的雙重政策環境條件,本文探究了通信運營商進一步發展教育行業業務的潛在條件與收益。具體在結合教育行業發展過程和教育系統形態演變方向的框架中,對通信運營商提出“從管道技術顧問升級為全面信息化技術顧問”的發展要求,建議其實行“先以2B業務為開端、后以2C在線教育內容產品實現普及”的發展優先次序。最后在綜合分析中得出深化教育行業業務可為通信運營商帶來直接經濟效益、企業發展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一、教育行業發展進程
1. 政策背景
2017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我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智能經濟形態、智能社會模型、智能化基礎設施、軍民融合應用以及重大科技前瞻布局六大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劃,確立了“財政引導+市場主導”原則下的多方共建發展格局。其中,智能教育與智能醫療以及智能健康和養老共三項明確列入智能社會模型中的智能服務范疇。規劃提出智能教育需以個性化、多元化和高品質為要求,構建包含智能學習和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與配套應用支撐體系,并且開發大數據智能在線學習教育平臺與教育分析系統,由此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實現日常教育與終身教育定制化。
2019年2月國務院在科技革新浪潮下對教育行業發展提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戰略。戰略要求2020年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能為小康社會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到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戰略還明確列出了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等共十項任務,體現了教育行業擁抱信息化創新技術的發展方向。
教育行業正經歷著從信息化1.0邁向2.0的發展進程(教育部2018),即從“數字化基礎→信息化應用”升級為“信息化應用→智能化賦能”。從整體系統角度看,教育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實現技術價值的重要發展方向。而從個體部分角度來看,信息化技術又是教育優化傳播效率、完善資源公平和深化價值上限的決定性環節。教育的過程將從教師經驗驅動轉向數據應用驅動,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將從宏觀整體轉向微觀個體,教學的評價體系將從單一評價轉向綜合評價,以及教學的目的將從知識填充轉向激發智慧。
2. 行業發展進程
根據艾瑞咨詢有關報告展示(艾瑞咨詢,2019),中國大陸教育行業的信息化發展可分為基礎信息化、在線教育以及AI+教育三個層級、依次由遠及近起步發展。從作用角度來看,基礎信息化主要在于充當工具提高教學效率,在線教育推動了教育活動和教育服務突破地理限制,而AI+教育則賦予教育活動和教育服務更高的價值上限。
基礎信息化層級
基礎信息化起步于1980年前后,及后至2000年左右均為萌芽階段,主要表現為以計算機為載體的教務管理和少量多媒體教學;其后新世紀頭十年為建設驅動發展期,此階段得益于基礎網絡設施的普及,教育資源庫、教務系統應用與多媒體教學得以在行業內廣泛普及;2010年至2017年間,各類服務教學活動的系統、以及基于信息化技術的教學方式相繼涌現;2018年起則進入了融合創新階段,此時教育數據的互通與集成應用成為發展重點,數據價值日漸顯著。
在線教育層級
國內在線教育最早源于1990s年代由北京四中網校為代表的名校網校,一直到2007年均屬于圖文傳播的萌芽階段;及后2018年起在帶寬擴容的支持下,在線教育發展至視頻傳播階段;2013年起隨著4G網絡普及,在線教育的傳播質量得到大幅度優化,并衍生了周邊一系列智能終端業務與云服務業務,進入了初步發展階段;2017年至今,各類科技進步和數據應用為業內企業提供大量變現機會,在踴躍的市場活動中開啟了快速發展階段。
AI+教育層級
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始于2010年后,圖像語音輸入技術與基于算法規則的內容輸出是萌芽階段的主要革新;其后市場對各類AI概念進行了一系列開發和需求驗證,2017年左右行業研發投入開始擴大,AI+教育進入了啟動階段。
中國AI+教育發展歷程
二、通信運營商教育行業業務狀況
“十二五”時期,受國家教育信息化倡導以及相關“三通兩平臺”政策指引,通信運營商從2B側正式進入了教育行業,并逐步圍繞管道業務生態發展出一定程度的2C業務。
2B業務主要為面向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與教育機構的智慧校園應用、未來教室、校園網關等主題性綜合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基礎信息化能力、以工具形式提高教育活動與管理工作的運作效率。具體產品模塊包括光纖/無線網絡、教務管理平臺、教育資源云平臺、校園安全監控等內容。
2C業務則分為設備產品、內容產品與應用產品三類。設備產品主要為學習機與智能學習機兩種終端設備,通過生態合作引入并配合金融分期與移網業務進行融合營銷;內容產品主要為針對義務教育至高中階段學生的輔導課程,課程內容嚴格對照國家教學大綱與校內課堂,使用途徑采取移網業務近端形式、以非專業學習終端搭載;應用產品則是各類為校內與校外場景搭建連通橋梁的專用通道型或聚合平臺型應用,如電子書包、家校通等移網載體APP。
在業務發展層面,通信運營商2B業務對教育行業而言,僅局限于在現有信息化1.0運作框架下所提供一定范圍內的效率優化能力,工具性特征與基礎設施標識尤為顯著。在2C設備產品方面,通信運營商通過引入有關產品豐富了自身產品矩陣(尤其家庭場景)的多樣化程度與經營策略空間,但對教育行業而言實質上僅充當了有關設備供應商的分銷渠道。在2C內容產品方面,各通信運營商均發展出一定程度的自有內容產品,通過在線平臺形式提供教育服務。其中中國移動2C內容產品發展相對較好,其和教育平臺資源覆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單位、小學至高中全部科目,并與北京四中網校(在線教育)、北京師范大學(教學大綱)、新東方(輔導培訓)等業內領頭企業和具影響力主體組成合作伙伴。2C應用產品在功能效用上僅發揮輔助作用。
整體上通信運營商仍處于教育行業的外層空間,充當輔助(2B業務)乃至附屬(2C設備業務)角色。在新一輪教育行業信息化浪潮中,通信運營商應把握政策機遇加入行業發展潮流,進入到教育行業內圈空間獲取核心環節收益,將業務能力從1.0升級到2.0水平。
三、通信運營商教育行業業務發展方向
由于行業的特殊性質,教育行業信息化與工業生產部門信息化在實現目的與實施方式層面均有較大差異,信息技術的作用不在于簡單地減少人工成本和提高產出效率,而在于其與傳授者和接授者的共生作用關系。盧曉中與王勝蘭(2019)具體闡述了在“教育信息化2.0”框架下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形態,他們指出信息技術應“超越工具的常態化運用,逐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方位,內嵌于教育主體、教育活動、教育環境、教育內容之中,以信息人、信息資源、泛在學習環境、個性化學習路徑構成的教育信息生態呈現出來”,并從信息承載媒體進一步發展為“溝通學習者社群、學校教育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的連接點,使教育的各個要素以最優化的方式共同作用于學習者個體成長。”信息技術的定位需從教學的媒介轉變為教學的創新途徑,從一種外生工具逐步演化成推動教育變革的內生元素。
這就要求通信運營商突破現有的業務工具性界限與行業輔助定位,從教育行業外圍走進教育行業的中心區域、從產業鏈下游走向上游,參與教學內容、授學模式及其延伸范疇的制作流程。在現有教育系統中,教師充當“農民+廚師”角色肩負著“原材料生產”與“成品烹飪”責任,而通信運營商則在教師履行職責過程中按現有既定的“烹飪方式”提供“廚房設備”與“傳菜效率”層面的功能優化,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荷,這是教育信息化1.0時代的行業需求。但在2.0時代,教育行業進一步要求業界提供革新“原材料生產方式”與“成品烹飪方式”的能力(核心環節的方法論)。由此,通信運營商之于教育行業需從提供工具的“跟隨”角色轉變為合作探尋創新點的“并行”角色,從管道技術顧問升級為全面信息化技術顧問。
四、發展建議與發展效益
1. 發展建議
整體上以2B業務為開端,通過2B關系深化2C業務的使用價值。
利用政策契機組建開發聯盟,實現2B業務信息化2.0解決能力
2020年5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年度報告提出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兩新一重”建設規劃,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共七大領域成為國家實現經濟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與融合創新的重點范疇。其中,5G基站支撐下的5G網絡更是大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呈現“基礎之基礎”地位。通信運營商應充分利用主營管道業務與有關鄰近領域的天然契合度,組成開發聯盟以聚集各類數字技術與智能技術的專業能力,并利用信息化1.0時代與學校、政府和教育機構打下的市場基礎,成為打通兩方市場陣營橋梁的關鍵節點,將智能技術與數據應用帶向教育行業的核心主體。
拓展覆蓋深度與個性化能力,以內容產品切入2C市場中心區域
由于通信運營商缺乏終端硬件研發能力且不具備生產環節基礎,故建議仍從在線教育內容產品著手,以內容能力推動設備供應商生產具備相應功能的設備產品。當前通信運營商已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有內容產品能力,但總體上仍處于數字化水平,即僅能提供既定框架下的視頻與直播內容,不具備任何基于圖譜分析或算法技術的智能化能力。而在應用產品的配合下,通信運營商重點打通校園場景與家庭場景的隔閡,但亦僅限于此,既未根據個人情況提供差異化內容,又未與泛智能終端形成同步的環境營造,導致有關產品的實際使用收益與體驗均大打折扣。通信運營商的內容產品應打破既有的機械化傳授方式,根據用戶個體情況與進度靈活組建個人化的學習方案,并研究與家庭泛智能終端的聯動模式。此外,內容產品還應向更深層次、更靠近本質層面的方向拓展,發展培育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人文素養等“非表象性”知識內容,推動教育逐步向培養“完整的人”演化。
2. 發展效益
直接經濟效益:推動政企公眾兩個市場業務量同時增長
通信運營商發展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2B業務有利于擴大技術應用類業務的生態合作范圍,一方面可加大主營管道業務在關聯產業領域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又強化了集成方案的解決能力。而發展以在線教育為主的2C產品則為基礎性業務疊加更多的上層使用價值,解決管道業務同質化競爭困局
企業發展效益:促使主營管道業務轉向應用驅動發展模式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2B與2C業務將分別從政企市場與公眾市場推動現有主營管道業務在使用價值層面形成差異化優勢。長久以來,管道業務的主要競爭方式為“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價格(網絡穩定性為市場門檻),基本上只能通過不斷下降的價格換取市場份額,而教育行業業務則為其疊加了額外的應用價值,使其發展模式從技術驅動轉向應用驅動。由此,通信運營商一方面得以實現以特定需求帶動泛用需求的業務聯動模式,另一方面額外的業務厚度又分擔了基礎管道業務的成本壓力。
企業發展效益:增強在經濟系統中的市場地位以及與用戶的羈絆
此外,通信運營商更可通過教育行業業務增強在經濟系統中的影響力,使自身于社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依托5G管道對于數字經濟和智能化經濟“基礎之基礎”的特殊地位,通信運營商與相關風口行業企業的關系將變得更加緊密,繼而得以直接或間接地將影響力與經濟作用從通信領域擴張至有關領域,避免造成產業鏈地位固化。同時在公眾市場的內容產品則推動通信運營商從用戶生活中的通信領域跨向教育領域,全面增強自己在公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并以立體方式強化企業與用戶羈絆。
社會效益:推動教育資源更加公平公正地“再分配”
通信運營商加入教育信息化2.0浪潮、發展新一代教育信息化2B業務,將推動全國教育事業發展邁向新的臺階,從實踐中切實提高教育系統對人的培育水平,為實現全面的教育現代化貢獻力量。同時,發展以在線教育內容產品為主的2C業務,則將優質教育資源從特定范圍傳播至全社會多個角落,在網絡基建與扶貧政策的協助下,在線教育將打破教育資源生產的不均衡以及削弱資源獲取的資本壁壘,由此推動全社會教育資源以更加公平公正方式實現二次分配。
五、結論
發展信息化2.0時代的教育行業業務將為通信運營商在政企與公眾市場博得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在通信行業“提速降費”的政策要求下、人口紅利日趨見底的市場環境中,運營商應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把握技術變革機遇、開拓更加寬廣和多樣化的企業發展能力,將新一代通信管道作為撬動一切發展可能的契機,以“基礎之基礎”的特殊地位“變現”各種新興技術。而在此其中,通信運營商如何利用自身“親用戶側”特性、把握與各產業的聯動、構建生態利益共同體則是最為關鍵的環節。
此外,教育于每個人而言都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受良好教育的人在日后發展中普遍能夠獲取更豐富的社會資源,繼而影響其生活水平乃至所處階層。通信運營商發展教育行業業務、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將從源頭上協助實現每個人發展可能性的公平與公正,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社會階層流轉通道的開放性,維護我國公共事業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通信運營商深度參與教育行業,實現了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體現了國家與社會、計劃與市場的有機結合,為國有經濟與混合經濟在新常態下的發展發揮模范作用。
責任編輯:pj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3瀏覽量
240313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6瀏覽量
566041 -
大數據中心
+關注
關注
1文章
51瀏覽量
755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