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師認為三星營收大漲和華為芯片訂單量“超出預期”有關。為應對9月15日開啟的美國新一輪打壓,市傳華為在三季度內增加芯片訂單,潛在受益供應商包括聯發科、三星等。而根據2019年財報,芯片業務約貢獻了三星電子利潤的一半。
10月8日,三星電子披露2020年第三季度初步業績報告,預計第三季度營業利潤12.3萬億韓元,同比大漲58%;營收66萬億韓元,同比增長6.5%。兩項指標均超出市場預期。
三星電子還未披露第三季度正式財報。有分析師認為三星營收大漲和華為芯片訂單量“超出預期”有關。為應對9月15日開啟的美國新一輪打壓,市傳華為在三季度內增加芯片訂單,潛在受益供應商包括聯發科、三星等。而根據2019年財報,芯片業務約貢獻了三星電子利潤的一半。
除此之外,三星電子獲得美國最大電信運營商Verizon的66億美元的移動通信設備訂單同樣不容小視。據報道,該訂單規模相當于三星電子2019年全年銷售額的3.4%,而且可能是三星移動通信設備業務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訂單。
目前尚不能確定該訂單是否會反映在三星電子三季報內,但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合作是三星在通信設備業務上的關鍵節點。在華為5G通信設備海外業務部分受制的情況下,三星拿下Verizon訂單是否意味著其正在爭奪華為通信設備市場,并可能邁入華為、愛立信、諾基亞所在的通信設備供應商第一梯隊?
三星爭奪美國運營商
“短期內,三星進入第一梯隊是比較難的”,Strategy Analytics研究總監楊光向AI財經社分析稱,同Verizon的訂單體現了三星的競爭力,“但未來還需要看三星在這一單中的交付情況?!贝送猓?a href="http://www.qldv.cn/v/tag/1722/" target="_blank">網絡設備行業存在顯著的馬太效應,能否獲取更多客戶、實現規模效應是三星未來的關鍵。
此前,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ell‘Oro的數據,2019年,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中,華為以28%位列第一,其后是諾基亞(16%)、愛立信(14%)、中興通訊(10%)和思科(7%)。三星僅占有該市場3%的份額。但三星近年來顯示出對該市場的野心,尤其是每一次通信技術轉換的節點,往往是新玩家崛起的良機。
經過數年積累,通信設備起家的華為已經在近些年打入三星腹地手機和芯片領域,并在一些市場將三星擊敗。而手機和芯片曾占優的三星,自然也期望打入華為的老行當,實現突破。
業內人士認為,三星拿下Verizon訂單是重要的一步。
雙方的合作是通信業內的大消息,但拿下訂單并非沒有預兆?!斑@是對三星不放棄的回報。”楊光稱。
從自身技術能力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三星已經開始了對網絡設備投入研發。三星在技術上并不弱,而且從2G、3G、4G直到5G時代,始終在堅持研發。以5G技術為例,三星啟動研發和測試的時間較早。
據了解,在2009年4G還未商用時,三星已啟動了5G方面的研發。2014年,三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基于毫米波的5G高速移動測試,下載速率達到2Gbps。去年,三星中國研究院高級總監沈志春曾表示,三星可以為運營商網絡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包括網絡側的芯片、毫米波技術,最重要的器件是射頻芯片”。
這確實不假,AI財經社在去年初舉辦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上也發現,三星重點展示了其5G端到端解決方案。
在5G市場,有幾種不同的技術路線,其中美國主推毫米波技術。而重資投入毫米波在內的技術能力是三星邁入美國市場的關鍵。
為拓展市場,三星還積極加入由運營商巨頭建立的技術聯盟,這類聯盟旨在幫助運營商推行自建的5G標準。以Verizon為例,三星是Verizon建立的5G技術聯盟的重要成員。
2017年,三星參與了覆蓋美國11個地方的Verizon 5G固定無線測試,證明在雨、雪等環境條件下并未中斷服務。
2018年,三星加入Verizon的“5G住宅服務計劃”,Verizon選擇三星5G設備覆蓋Verizon在美的首個5G市場薩克拉門托。兩家公司在5G上的合作更加緊密。
最新消息是,Verizon正在與康寧和三星共同測試室內5G毫米波蜂窩站點,并計劃于今年晚些時候部署商用產品,如商用樓宇內毫米波解決方案。
在與三星大規模合作之前,根據摩根大通的一份報告,諾基亞是Verizon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但很顯然,因為諾基亞在5G上速度有些遲緩,促使Verizon要尋找其他替代供應商。而且,“對于任何新技術,運營商都會引入新的供應商以推動降低成本”,楊光分析稱。
雙方各取所需。對于三星來說,“美國市場對5G建設的要求較高”,Verizon的66億美元訂單是對其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的一次背書。
拿下訂單易,吃下訂單難
雖然取得關鍵性訂單,但應對這種大規模交付對三星來說并不容易?!疤魬鹪谟谠O備運輸、供應鏈管理、現場安裝以及后續的運維等”,楊光認為。
這將是對三星通信設備系統能力的一場大考。三星的交付能力或將直接影響其他客戶對其產品的信任程度。
從業務歷史上看,不可否認的是,自2G至5G,三星的網絡設備商業化始終圍繞本土市場轉,而韓國市場規模有限。在目前的5G競爭中,三星的海外商業化市場拓展缺少規模化優勢。組織體系和交付運維需要時間。
業內人士對于三星通信設備業務的另一擔憂:設備供應商是大to B的生意,在銷售、市場邏輯上和to C的消費電子完全不同,三星能充分適應5G商業化的經營邏輯嗎?
一位通信行業資深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在21世紀前十年,三星曾參與聯通等國內運營商的基礎設施建設,但三星在中國市場并不成功,“因為三星的公司基因是更偏消費者市場的,這個很難改變;在華為之前,幾乎沒有公司同時做大終端業務和通信設備業務”。
該人士還提出,5G商用市場中各家企業技術差異化其實并沒有那么大,“最多差一年至一年半”,如何談好商務條款,對于企業來說十分重要。那么對于起步于終端的三星來說,能談好to B的大合同嗎?
與此同時,讓業界摸不準的還有三星電子在通信設備市場上 的決心。2018年,三星電子網絡業務總裁兼主管Kim Youngky曾表示,到2020年,三星希望占有至少20%的市場份額。但事實證明,三星的業務推進與目標相去甚遠。
特別是通信設備業務的營收在三星電子的大盤中尚且微保通信設備業務隸屬于三星IT與移動通信業務線。根據三星電子2020年二季度財報,IT與移動通信業務營收占比約40%,卻僅貢獻了24%的營業利潤;從利潤率上看,不及包含存儲芯片的DS事業部。
還需要注意的是,IT與移動通信業務線超過95%的營收來自終端業務,財報中甚至沒有披露通信設備業務的營收情況。
三星將如何平衡終端和to B兩個邏輯完全不同的業務仍待時間考量。不過,三星方面曾多次表示,將為5G網絡投資220億美元以擴大市場份額,抓住5G網絡市場的目標似乎比較清晰。
此外,三星在全球市場的拓展戰略也值得關注。此前,三星在歐洲市場的積累極少,且當下的網絡設備市場相對封閉,更換新設備商需要運營商付出相當的成本,也要求設備商從頭搭建服務體系。楊光認為,以三星為代表的第二梯隊供應商或許有機會突破歐洲市場,但這需要一定時間的經營,包括和當地運營商建立信任關系,向其證明自己的產品和交付能力。
而在三星的另一陣地印度,情況也正在變得復雜。三星此前依靠和印度信實工業旗下運營商Reliance Jio合作打開局面。不過,Reliance Jio是印度運營商中的“另類”,這家新起步的運營商通過首年免費服務吸引用戶入網,收費后每個用戶的ARPU值僅約20元人民幣。
對于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來說,較低的ARPU值將直接導致其利潤微薄甚至虧本。盡管三星方面曾表示在當地針對大量用戶場景進行了優化,盡量降低投資,“即使每個月只有20元人民幣的ARPU值依然可以盈利”。前述資深業內人士向AI財經社評價稱,“三星的通信設備業務通過印度市場走量、攤薄成本”,但這一策略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并不好說。
責任編輯:YYX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75瀏覽量
181334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7瀏覽量
253015 -
通信設備
+關注
關注
3文章
340瀏覽量
32167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6瀏覽量
56602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