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病毒分析、疫苗開發、藥物研發,到診斷輔助、智能測溫、AI 消毒……疫情期間,人工智能技術得到前所未有的廣泛應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其在推動更多智能化產品落地的同時,也為我國的數字化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頂層規劃助推技術落地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來,從國家到地方對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科技和產業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資源,加上社會資本和科技企業家的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全面嵌入整個防控體系和相關工作過程,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沖鋒號已經吹響,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檢驗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真實水平。從病毒分析、疫苗開發、藥物研發,到診斷輔助、智能測溫、AI消毒……人工智能技術前所未有地被應用其中。
正如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所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其中一個重要考點,是如何更好地適應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治理能力。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通過全面梳理200余家企業機構、30余個場景、230多個應用案例所編制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報告(1.0版)》指出,通過這次科技戰疫總動員,我們可以得到兩點認識:一是數據和智能化思維已經逐步內化于國家治理體系,二是我國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已經初步構建起來。
借技術之力行智能之舉
“15床,您的物品已送到,放在第一層。為避免交叉感染,請勿觸碰機器人哦。”
呆萌的機器人停在山西呂梁市人民醫院的病房門口,語音提醒病人拿取自己的東西。負責測試的醫生從機器人的托盤上拿走物品后,機器人開始自動轉身返回。路上遇到人或者障礙物,它還會語音提醒:“親,請讓一下,我還有事要忙。”
這臺和火神山醫院同款的智能機器人是呂梁市首次引進的隔離病房專用機器人。它成為隔離病房醫護人員的好幫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機器人“小護士”。
這位不怕病毒、不戴口罩、不用穿防護服的“小護士”,很受醫護人員的歡迎。它可根據設定的程序,自主導航,除了能送餐、送藥、收集醫療廢物外,還可以搭載智能手機進入隔離病房,讓醫護人員和病人通過視頻完成查房任務。
這一方面可以把醫護人員從重復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在這場“大考”中,有溫度、有水平的AI產品隨處可見。
在圖像AI識別技術的輔助下,傳統需要5~6個小時才能完成的病例評估在2~3秒內就能完成;在人工智能算力的支持下,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研發工作大幅提速。
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離不開互聯網企業的超前布局。“充分發揮互聯網賦能效用、協力抗擊疫情”的這一倡議,也得到了互聯網企業的積極響應。
百度緊急推出針對疫情防控的智能外呼平臺,用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打電話,快速排查社區人員健康狀況;阿里研發的智能疫情機器人,支持浙江、黑龍江、山東等地“網上智能問診與人工服務”;京東的智能倉儲AGV機器人24小時不停歇實現大規模、全流程、多場景應用;等等。
3月7日,成都,春熙路步行街防疫人員戴著AI“黑科技”頭盔排查市民體溫。
剛走過商用元年的5G技術,又會帶來怎樣的驚喜?人工智能技術有了5G網絡支撐,“AI+5G”猶如雙劍合璧,在疫情防控以及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且其落地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
中國聯通在“AI+5G”技術的雙重驅動之下,集中研發力量對人臉識別、行為識別、車牌識別、目標分類等AI算法進行優化升級,在多個細分場景應用持續創新。在廣州市越秀區的部分疫情隔離酒店,中國聯通部署的“AI+5G”服務機器人作為特別的服務員整裝上陣,為在疫情隔離期不能出房門半步的特殊客人送去一日三餐。
這類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提供全自主“免接觸式”服務,不僅能阻斷“人傳人”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鏈條,還可以最大化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提升工作效率,減少一次性防護物資消耗。
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席院長黃榮懷認為,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引發經濟結構重大變革,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各行各業不斷開發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交通、養老等領域深層次應用的技術和產品,以期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為社會經濟發展打開更大空間。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
疫情終會結束,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還將繼續奔涌向前。這次“大考”,給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出場機會,當社會回歸正常,人工智能技術更應當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的社會治理,助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愛軍撰文指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就是對人工智能的應用。人工智能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互相推進。
一方面,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人工智能的助推;另一方面,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治理體系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家治理體系的運行機制、橫向結構、縱向結構和組織形式。具體地說,就是國家制度現代化的各個層面,都需要人工智能提供技術性支撐。
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國家治理中的應用,前提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人才輩出,為其長久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疫情期間,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人才培養方面,《意見》進一步明確要以需求為導向,瞄準短板領域,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這表明我國政府越來越看重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培養,下大力氣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會獲得更大的科學突破。此次戰疫中涌現出的人工智能產品,將在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作為政府日常管理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lq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41瀏覽量
20841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72瀏覽量
240289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51瀏覽量
6216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