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既涉及智能又牽扯人機交互,更重要的是兩者之間的聯系。
如果把人機交互看成脖子以下,即生理與物理之間的相互作用(如視域、聽域、可達域、舒適域)的話,那么智能就應該是脖子以上的問題(如人的自然智能、機器的人工智能),這樣一來,智能人機交互就可以說是脖子上下一體化的問題:一個活生生人-機-環境系統問題吧!
單純從理性思維的角度分析,西方創立的科學技術體系已被證明是非常有力的,如現代意義上的衣食住行、船堅炮利、自由民主;同樣,單純從感性思維的尺度衡量,東方起源的儒釋道思想體系也業已被世人所推崇,如傳統意義上的仁義禮智信、緣起性空、天人合一。智能人機交互不但要求有情有理,更希望通情達理、情理交融,比如可以穿越一下,用老子的《道德經》(非常道、名)回答休謨之問(從客觀事實being中能否推出主觀價值should?),即用“等價”的相對思想取代“相等”的絕對意識(這也許會是新數學體系誕生的征兆)。相等與蘊含是現有數學(包括數、圖、集合)的基石,也是計算的前提,更是人工智能的條件;而等價和類比則是復雜領域(包括跨域、交叉、融合)的關鍵,也是算計的本質,更是人類智能的精華。實現人機交互中的“交”,可以有效地使用計算方法嘗試,而要完成人機交互中的“互”,則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算計手段運用其中。如何實現從交互到互交、從相等到等價、從計算到算計的有機融合,是智能人機交互的重要瓶頸表征。
深入下去,我們不難發現,智能人機交互系統中的“互”或許是問題的核心、題眼之所在,能否“互”、怎樣“互”、何時“互”、何處“互”、“互”什么、“互”程度、“互”范圍……這些都將隨著人、機、環境系統的動態演化而發生相應變化,若要快速、準確、及時、恰好地實現這些變化就需要更進一步的梳理出人機之間的各種新型關系來。比如人機融合智能中深度態勢感知中的計算計就是要解決這個核心問題:事實、價值、責任能否、如何等價問題?有限的態與無限的勢之間的矛盾,有限的感與無限的知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也是人機之間的主要矛盾之二。實際上,人機中的態、勢、感、知各有其各自的時、空、情坐標但又相互關聯,嚴格地說,“態勢感知”應該叫做“感知態勢”,人們常常是使用自己與機器的感、知算計算或計算計把不同的態、勢配準拼接形成決策行動的方案,這里面既與理解、信任、透明機制有關,也與記憶、注意、意圖機理有關,人機總是在互補與被互補、主動與被動、正常與異常過程中進行有目的或有任務的經驗編程、知識驗證、自愈泛化,通過區別對象的屬性及關系的屬性,衍生出對應的彈性概念和理論,并進行個性化的表征、推理和判斷。正如丹麥著名的詩人、哲學家、心理學家克爾凱郭爾所說:“人是有個性的自由存在,人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點去創造自己特有的本質,這樣才能夠體現出人們的價值。”。
未來的某一天,機器可以運用人設定的程序發展出各種可能性,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否定,能夠有目的的自我修正,并且不斷意識到自已的無知而突破自我,一如阿爾法狗在圍棋領域所展現出的無限可能性一樣,此時,這種個性化的精神形成也許就是革命性智能人機交互的伊始吧!有人認為,“人工智能的圣杯應該是這樣一臺機器:它可以開始建立這個世界的堅實模型,這個模型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打造得越來越強大,并通過與人類的交互得到完善與糾正。這才是我們需要的。”。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名言:“一無所需最像神”。一個人對物質的需求越少,就越接近于神。因為神是自足的,完完全全是精神性的存在,不需要物質。一臺個性化的機器除了能量以外,還需要什么呢?
若要回答我們能知道什么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么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么?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態勢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于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于接受這一觀點該怎么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么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愿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么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驚人相似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于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智能的人機交互也許也需要這些原則才能得以構造吧!?只不過需要把康德的“上帝”設想改為“復雜系統”的研究。
責任編輯:YYX
-
人機交互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217瀏覽量
5553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66瀏覽量
24028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