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經濟時代,生命健康領域、醫療行業頻頻吸引互聯網科技企業的焦點,“互聯網+”、“AI+”等新模式、新變革頗為矚目,市場高度關注,也伴隨著熱議和思考。
日前,艾瑞咨詢發布了《中國AI+醫療行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我國AI+醫療正在進入快速成長階段,一眾AI+醫療服務廠商正在著力探索更多的應用場景。
其中,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AI+核心醫療軟件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20.5億元,同比增速高達93.9%,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70億元。同時,在偌大的市場競爭中,百度靈醫智惠以強勁的綜合實力位居AI+核心醫療領域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AI+核心醫療領域似乎與大眾認知、更為熱鬧的互聯網+醫療領域有所區別,兩條賽道分布的玩家并不等同。然而事實上,互聯網醫療3.0的迭代理應是智慧醫療的階段,即通過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逐步深入賦能遠程診斷、臨床輔助決策、診前智能輔助、健康管理等核心醫療領域。
概念的范疇相似,而呈現的狀況卻不同。兩種模式都在致力于現代醫療行業的變革,又該如何區分彼此的路徑?現代醫療行業的未來面臨著何種選擇?其中的思考并不簡單。
AI+醫療邁進醫療產業“深水區”
目前,大眾認知的互聯網+醫療更多是以互聯網模式來創新醫療市場,譬如線上買藥、線上看病、線上掛號等應用,偏向商業模式的變革。而AI+核心醫療所涉及的領域更深度,艾瑞咨詢將圍繞臨床診療開展的各項醫療活動定義為“核心醫療”。
譬如,靈醫智惠“愛助醫”解決方案所做的事情便是深入“核心醫療”領域的賦能。該方案依托百度大腦6.0、涵蓋了醫療AI中臺、醫療知識中臺和醫療數據中臺三大中臺能力,能提供醫學知識服務、臨床輔助決策、智能隨訪服務和區域健康駕駛艙等四項核心應用。
其中,在臨床輔助決策應用上,百度首創的循證AI技術框架結合了AI黑盒算法和白盒算法,在大數據和醫學知識驅動下,可以對診療過程各環節,如疾病診斷、處方開立等進行場景化動態建議,在不打擾醫生的前提下,輔助提高基層診療效率,降低醫療風險。
再來簡單的舉例理解,如果我們把醫療行業變革看向現在大火的社區團購,那么互聯網+醫療有點像是“賣菜”,而AI+核心醫療所做的事情就是科學輔助“種菜”。當然,這僅做簡化理解,市場玩家的業務范疇不一樣,所做的事情也有所不同,不能單純的局限在單一的概念里。
總的來說,圍繞臨床診療開展的各項醫療活動如同醫療行業的深水區,需要的不僅僅是淺層商業模式的變革,更重要的是深層技術賦能的創新。伴隨著百度、科大訊飛等科技企業的加入,核心醫療真正融合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向互聯網醫療3.0(即智慧醫療)跨越。
身處智能經濟時代,互聯網科技企業多向跨界擴展,醫療行業作為重要民生領域,既有社會責任的驅動,也有市場利益的吸引,更是當前的焦點。特別是經歷了2020年大疫之年,面向醫療行業的變革愈發頻繁,有的側重醫療市場,有的側重“核心醫療”。
誠然,從結果導向來看,后者的發展更值得關注。目前,百度靈醫智惠、科大訊飛等企業重點發力,也是AI+醫療領域應用最廣泛的臨床輔助決策系統、醫療影像分析、電子病歷等都具備通用性與普惠性,可以下沉到基層醫療場景,大大提高基層醫療人員的診療效率與準確性。
可見,前沿技術賦能所帶來的價值反饋更加垂直、深入與全面。與此同時,對于科技企業的跨界要求也更高,變革現代醫療產業不僅僅需要資金、資源的投入,更關鍵的是基礎技術能力的支持。
現代醫療變革更需要“技術流”賦能
從醫療行業的角度來看,變革原生領域需要不只是市場資源的投入或商業模式的創新,更重要的還是學科能力(可以理解為技術)的深度驅動。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認為,醫學實際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學”。簡單來說,醫療行業本質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發展的生命科學。因此,醫療行業的變革往往需要是更純粹的科技企業,能以扎實的技術能力賦能。
1. 通用AI能力是科技企業跨進醫療行業的“敲門磚”。
艾瑞咨詢認為,AI+醫療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本身強大的AI能力作為支撐,并指出百度靈醫智惠位居AI+醫療領域的第一名,其優勢也在于強大的AI通用能力。
事實上,簡單來看,目前AI+醫療領域熱門應用無一不需要用到AI算法,如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疾病風險評估所需要的邏輯回歸;識別成像生物標志物、醫療影像分析所需要的支持向量機;圖像分析、藥物開發所需要的神經網絡等等,都是基礎的支持。因此,推動現代醫療行業的創新發展需要的往往是更專業的頭部技術企業跨界賦能。
據全球知名咨詢機構IDC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云服務市場 研究報告(2020H1)》報告指出,在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百度智能云市場份額排名中國第一。這也是百度智能云連續三次在AI Cloud市場排名第一。領先的AI能力成為百度跨界驅動產業智能化的基礎,面向醫療行業更不例外。
為了保證醫療數據的安全與合規性受到專業技術的保障,靈醫智惠的技術底層構建在百度大腦6.0之上,依托百度AI技術,將百度智能云“云智一體”的獨特競爭力轉為AI+醫療的深度賦能能力,如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智能診前助手等。
不難發現,這是一個雙向驅動的過程,醫療行業的變革需要前沿技術的支持,而技術能力也恰恰是企業跨界的基礎。當然,更全面地推動醫療行業創新發展,也不能止于技術。
2.AI+醫療的底座構建在于科技企業理解醫療、沉淀醫療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AI+醫療最先賦能的模塊往往是可標準化、模塊化的醫療流程,如醫療影像、診前判斷、電子病歷等等。這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技術能力,更關鍵的是技術應用過程對醫療行業、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解、沉淀。
簡單來說,醫療數據、知識不僅要受到專業技術的保障,更要得到專業能力的認證,去偽存真。靈醫智惠的醫學知識圖譜一般由百度專家團隊與幾十家三甲醫院的醫生開展合作,多方提供專業醫學知識,保障權威性。
在這個過程,跨界即融合。科技企業需要輸出的不僅是其技術能力,也涵蓋了其面向醫療行業的生態能力。誠然,醫療行業本身復雜交疊,跨界賦能也當做好全面布局的準備。
3. 深入核心醫療領域需要科技企業多面覆蓋用戶場景。
醫療貫穿的人的一生,人的一生覆蓋多個社會場景。以慢病管理為例,其治療過程往往是長期的、緩慢的,也就決定了慢病治療的主要場景不在醫院,而在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家居。
因此,AI+醫療的變革過程也需要考慮到多場景覆蓋,同時保證在場景之下是否可以觸達患者,保證醫療能力的輸出。這是一個目前醫療行業的難題。
小度在家慢病管理是目前靈醫智惠重點打造的項目,其在進行患者慢性病管理的過程,很好的借助了小度的產品形態觸達患者。依托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權威知識,以及醫學自然語言理解、知識圖譜等AI技術,小度可以基于主動干預提醒、智能交互等能力為用戶實現診前導診、疾病預判、診后用藥提醒等附加服務,成為家居虛擬護士。
不難發現,產品也是變革核心醫療領域的一個重點,技術下沉、能力輸出等等都需要一個新載體,面向醫院內部可以是專業的醫療系統、設備;而面向用戶則需要打造更能融入日常生活的新技術產品。
結語
現代醫療行業是個熱門領域,新的變革即將展開,資本的角逐固然是好,而前沿技術的賦能更顯可貴。越是核心的醫療領域,越需要真正的技術推動發展,AI+醫療或許才是進一步實現互聯網醫療3.0的真正路徑。
責任編輯:xj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5瀏覽量
103863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13瀏覽量
270330 -
智能醫療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384瀏覽量
7461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