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在毫米波頻率下進行 OTA 測試?
在之前的文章中, 我們介紹了 5G 物理層測試領域的一些基礎知識,相關的無線電變化,以及在低于 6 GHz 和毫米波頻率下,針對這些變化進行設備測試測量的挑戰。今天的文章, 我們將討論為什么在毫米波頻率下運行的設備需要進行OTA 測試。
簡而言之,表征天線的發射和接收性能需要OTA測試。3GPP 定義的毫米波頻率范圍介于 23.25 GHz 至 52.6 GHz 之間。而我們都知道毫米波頻率極易出現路徑損耗,這會導致信噪比落入中低 SNR 范圍之間,因此為了消除這種影響,毫米波設備將使用一種稱為波束成形的技術。
波束成形
波束成形是一種特殊的大規模多入多出 (MIMO) 技術,在這種技術中,可以使用多個此類的小型相控陣列天線元件去生成高指向性的波束。在這些元件中,每一個都與不同的相位和振幅搭配,從而在特定或所需方向上生成這種波束。
這不僅增加了 SNR,而且提高了頻譜效率,并確保了可靠的覆蓋范圍。與側重于生成靜態波束的上一代技術不同,動態波束的成形和定向性使得表征此類輻射模式和天線性能變得至關重要。
為什么只有OTA測試?
盡管波束形成聽起來有效,但硬件實施在毫米波下仍將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頻率越高,天線孔徑的尺寸就越小, 因此也需要將更多的天線元件集成到陣列中,以實現一定的功率輸出和增益能力。 此外,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信號路徑損耗衰減,這種高度緊湊的天線陣列與形成毫米波天線模塊的射頻電路緊密集成,排除了使用探頭或連接器進行測試的可能性。
波束成形測試!
在毫米波頻率下,天線輻射模式相當敏感,很容易被最終產品外殼、用戶的手或由于周圍環境的反射或損失而改變。我們必須仔細表征發射和接收天線的性能,并驗證輻射圖的性能。
有兩種波束成形測試方法 -- 波束成形表征和波束成形驗證。波束成形表征是一個研發過程,旨在找到合適的相位和角度,以及每個天線元件的增益,從而在特定于 DUT 設計的預期方向上生成所需的方向圖。這些值以碼本的形式存儲,隨后供DUTT設備生成波束時使用。
波束成形驗證主要在 DVT 階段進行,在該階段DUT使用預定義的碼本, 并為每個天線元件設置特定的相位和增益,從而生成具有特定相位和振幅的特定波束。然后,使用OTA測試和測量來驗證特定或者極端情況。
OTA 測試!
除了 5G NR Sub-6GHz 外,傳統的蜂窩技術也支持在傳導模式下進行發射驗證和接收表征,以及在輻射模式下進行天線方向圖測量。但是在毫米波頻率下, 所有測量則必須使用OTA方式運行: 包括天線性能測量(如波束增益,等效全向輻射功率(EIRP),有效全向靈敏度(EIS))、RF參數量測(如矢量幅度誤差(EVM), 頻譜發射模板(SEM),相鄰頻道泄漏比(ACLR))以及信號或最終用戶功能。
測量設備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VSG和VSA,能夠在毫米波頻率輸出和分析信號,DUT 位于屏蔽暗室中,用于不間斷的 OTA 測試。請務必將測量喇叭天線與正在驗證的天線模塊對齊,以避免任何測量的不準確。
在下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影響OTA 測試箱和測量決策的關鍵概念。您也可以點擊視頻觀看網絡研討會的回放。
編輯:jq
-
毫米波
+關注
關注
21文章
1929瀏覽量
65022
原文標題:網絡研討會筆記|為什么需要在毫米波頻率下進行OTA測試?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