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耳機
跟著節奏
感覺打字都更帶勁兒~
尤其是大城市
通勤時間這么長
不戴耳機
簡直不能忍
但你可能不知道
耳機不僅短暫地隔絕了
我們與外界的交流
還在悄悄蠶食我們的聽力
那些每天戴耳機的時間越來越久的人
不止體驗到耳朵的痛
還感受到了自己聽力的下降
這......是真的嗎?
是的
長期戴耳機真的會影響聽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15億人正在面臨聽力損傷的問題
很多人表示,自己經常戴耳機,也沒有聽力下降呀。
實際上,耳機帶來的往往是高頻聽力損失,而我們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語言頻率并未受影響。早期往往難以察覺,只有當聽力損失向低頻延伸,語言頻率聽力損失到一定程度后,影響到語言交流和社交活動,才會出現主觀感覺聽力障礙。
所以,耳機給年輕人帶來的影響通常要多年后才能夠顯現出來。且高頻聽力損失是永久性的,往往比低頻聽力損失嚴重難以恢復。
希望大家重視長期戴耳機的危害,正確使用耳機,減少對聽力的傷害。
戴耳機是如何引起聽力下降的?
我們需要先了解下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當周圍的聲波進入我們的耳朵,首先會帶動鼓膜和聽小骨的震動,這種震動隨后被耳蝸中一種叫做聽毛細胞的物質感應到,它負責將聲波轉化成電化學信號,讓我們的大腦可以接收,然后大腦就能判斷出你聽到的是什么聲音。
也就是說,如果聽毛細胞減少,我們能聽到的聲音也會越來越弱。
大家都知道,人老了,聽力也會變差,就是因為內耳聽毛細胞的退化、老化了,還有大腦聽覺中樞分辨能力的減退。
這么看來,年紀大了不管怎樣都是要禿的,不管是頭頂的毛,還是耳朵里的毛。
除了一定歲數上年紀會導致聽毛細胞不給力,噪音也會對聽毛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很多時候,人們都習慣開大音量戴耳機聽音樂、看視頻,這給聽毛細胞增加了較大的工作強度,久而久之就受損了,進而導致聽力下降。長時間戴耳機,還會出現聽力疲勞。
所以,建議大家在使用耳機時:
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 60%;
使用時間不超過 60min,降低聽力損傷風險;
盡量少佩戴耳機,聽力損傷的主要原因就是,耳機音量開得太大或過度用耳造成的,如果確實要使用耳機我的建議是選擇對耳朵傷害最小的骨傳導耳機。骨傳導耳機因為其不入耳不傷耳的健康聽歌方式收到了許多消費者的歡迎,有許多耳科醫生也在推薦這種骨傳導耳機。
而南卡則是骨傳導耳機里面首個主打不傷耳的耳機品牌,也是首個提出不入耳聽歌概念并且針對不同的人群還做到了完美融合的品牌,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這款南卡Runner pro 3。
NANK南卡在骨傳導耳機領域的技術是國內最為領先的,有著獨家的降漏音技術以及骨振子技術,這款Runner Pro3正是搭載了全新的OT閉合降漏音3.0技術。可以有效降低90%的漏音問題,全新的AF全震指向性技術則是提高了耳機的整體音質表現,使其空間感更強,骨傳導的音質特色表現的更為突出。
在佩戴舒適度、安全、健康和音質都兼顧的同時,這款南卡RunnerPro3還支持AI通話降噪功能、NFC極速連接、智能一拖二、10小時的超長續航以及全新的藍牙5.2芯片,總的來說是一款目前為止最多功能的骨傳導耳機。
除了選擇合適的耳機外,我們還可以學習一下如何保護耳朵
1、正確的掏耳方式
掏耳朵時不要用發卡、掏耳棒等質地較硬的工具,實在要掏耳朵,一定要用棉簽等柔軟質地的工具,切忌用力掏耳朵,正確的掏耳方式是耳朵朝下,用棉簽輕輕的轉幾下,讓耳屎受重力作用自然掉落,難以掏出的大塊耳屎可以尋求醫師幫助。
2、洗澡、游泳后及時清理耳朵
洗澡及游泳之后要及時用干燥柔軟的毛巾以及棉簽擦拭及清理外耳道,防止水長時間停留耳道,造成耳道感染。
3、正確的掏耳方式
掏耳朵時不要用發卡、掏耳棒等質地較硬的工具,實在要掏耳朵,一定要用棉簽等柔軟質地的工具,切忌用力掏耳朵,正確的掏耳方式是耳朵朝下,用棉簽輕輕的轉幾下,讓耳屎受重力作用自然掉落,難以掏出的大塊耳屎可以尋求醫師幫助。
4、洗澡、游泳后及時清理耳朵
洗澡及游泳之后要及時用干燥柔軟的毛巾以及棉簽擦拭及清理外耳道,防止水長時間停留耳道,造成耳道感染。
最后
Blindness separates us from things, but deafness separates us from people.
盲隔絕了人與物,聾隔絕了人與人。
——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
-
骨傳導耳機
+關注
關注
2文章
1462瀏覽量
12858 -
運動耳機
+關注
關注
1文章
630瀏覽量
1155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