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析的主線是,產品用什么方式,解決了誰的,什么問題。關鍵詞:“用什么方法”,”誰的“、“什么問題”
我們在思考的時候,順序應該是“誰的”,“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而誰的,就是講的利益相關者。
不同段位的產品經理能看到的利益相關者越多,一般我們最直觀角色是用戶。進一步能看到供貨商或者說品牌商。其實不同行業參與的角色有很多,只是很多都隱藏在產品的背后。
我原來做過一個農產品的電商平臺。所以就以農產品電商平臺為例,利益相關方有:
1、用戶。對于用戶,我們可以通過用戶畫像來找出目標用戶的特征,找到其痛點、癢點、爽點。并制定需求的優先級。
2、商品提供方。有些是公司;也有些是產地直采,直接對接的農戶。你得了解其成本和收益,在保障他收益的前提下把產品賣出去。
3、倉儲物流、支付服務商等等,這些是從商品到用戶之間的第三方公司。合作的傭金直接影響最終商品的價格。
4、分銷商或代理商體系。
5、還需要考慮投資者關注的指標,用戶的日活、月活,商家的數量及收益等等。
6、推薦人體系。需要考慮推薦分傭費用。
不同角色關心的指標可能不同,產品經理在設計時,非常考驗其平衡的藝術。比如你即要滿足投資人的需求,把他關系的指標做好,不然下一輪融資就沒著落了。同時,你還得用商家能賺到錢的價格把商品賣出去。而且還要防止供應商一家獨大的情況,保證平臺的價值。
好的商業模式,是多贏,不會讓任一方受損,這樣的模式才跑得久。需要注意的是,有些To B產品,作出購買決策的人和使用產品的人可能是不同的,所以產品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
產品經理
+關注
關注
0文章
21瀏覽量
288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