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姬 揚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本文選自《物理》2022年第5期
現在的中學不講計算(加減乘除不算的),大學前兩年基本上也不涉及計算。很多大學生,包括理工科的大二學生,并不了解現代計算的威力,也不理解我們為什么要強調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我們都聽說過“摩爾定律”——信息處理能力每兩年翻一番(也許還更快一些),但是很多人并不真的理解這種“指數增長”有多厲害,即使是理工科的大學生,也許還包括研究生,并不知道現代計算的威力。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原子彈涉及的計算工作,基本上是靠一群人用手搖計算器搖出來的,那時候還沒有電子計算機。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在1946年投入使用(圖1),它使用了大約2萬根真空三極管,占用了一間大房子(167 m2),耗電150 kW,計算能力僅為每秒鐘5000次加減法(20位的十進制數)。這已經很了不起了,沒有它,氫彈只能停留在泰勒的腦海里,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
圖1 計算能力也服從摩爾定律。從 1900 年到 2020 年,每秒鐘的計算次數(每千美元成本)增加了大約 20 個數量級。以 1946 年投入使用的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 ENIAC 作為基準
前幾天看到文章介紹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為我國研制氫彈做出的貢獻[1],一個關鍵時刻是1965年9月底開始的“百日會戰”:
“1965年9月,理論部決定由于敏副主任率領13研究室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到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出差,利用該所的J501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完成加強型核航彈的優化設計任務。鄧稼先主任要求去上海出差的人員在國慶節前趕到上海,以便利用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國慶節假日期間空出的全部機時,集中突擊。4個組的科研人員和為數不多的科研輔助人員共50多人參加此次任務。 9月27日,隊伍抵達上海。創造歷史的‘百日會戰’開始了。”
每秒鐘5萬次運算,會戰100天,滿打滿算也不到5千億次運算。如果考慮到檢查和糾錯等必要時間,可能只有兩三千億次運算。這在當時是非常大的計算量,必須到上海才能完成。對于平時的工作,根據于敏的回憶是這樣的[2]:
“對比前蘇聯、美國,中國造氫彈可以稱為是‘窮人’造氫彈。那時只有一臺計算機,還是與研制原子彈的部門共同使用,每周使用時間只有約十個小時,大部分時間是晚上。所以,只有復雜的問題才會使用計算機,平時都是使用算盤、計算尺等簡陋的工具。”
5千億次運算聽起來很可怕,但是在60年后的今天看來,根本就不算什么。我在自己的電腦上使用SciLab軟件計算,每秒鐘可以做300萬次運算。百日會戰的計算量,我只要一兩天就能完成。我的電腦主要是用來辦公的,平時只是上網、看文章和寫報告,SciLab也不是為了計算而優化的,而且只能用到CPU的很少一部分。我請一位同事吳曉光老師用他的計算機(win10系統,CPUi7-9700,3GHz,2019年購買)做了嘗試,用Fortran程序可以做到每秒鐘12億次浮點運算——速度是于敏計算機的2萬倍還不止。也就是說,當年“百日會戰”的計算量,現在最多只需要7分鐘。并且吳老師的計算機有8個核,程序只能用1個核。也就是說,如果全部用上的話,1分鐘都用不了。
吳老師的電腦并不是很高端,大概1萬元左右。但是,這樣的一臺計算機,幾分鐘就能完成當年“百日會戰”的計算。這還不算啥。博友劉洋老師給我看了他買的一臺采用國產CPU的電腦,每秒鐘0.8 T OPS(操作次數),也就是每秒8000億次運算——這不是數學運算(只是操作次數,一個數學運算可能包括幾次操作),但是折算成浮點運算(浮點數的數學運算),應該也有幾十億幾百億次了。這樣一個處理器(RADXA ROCK3 Model A,64-bit quad core Cortex-A55 processor,如圖2所示),只要245元!
圖2 價格低廉的 64 位 4 核的微處理器
且慢,這個玩意兒,還是有點貴了。其實你不用買,完全可以租一個。現在有很多“超算”,也就是超級計算機,它們的計算能力更強大,價格更便宜,而且還不用自己維護。簡單地說,超算就是很多CPU(“核”)拼起來的,每個核的計算能力都比吳老師的電腦更強(至少比他8核里的任何一個都要強)。而且更妙的是,使用價格比劉老師的電腦還便宜。
每個超級計算機里有多少個這樣的“核”呢?不是一千個,不是一萬個,甚至不是一百萬個,而是大約一億個!以“神威·太湖之光”為例,2016年當它奪取超算世界冠軍時,計算能力是每秒鐘9.3億億次。現在已經5年過去了,它有進步嗎?2021年公布的超算世界冠軍是日本的“富岳”,每秒鐘45億億次。但是,一些大型超級計算機沒有參賽(沒有公布數據)。我在微信公眾號“風云之聲”里看到,英文媒體報道說[3],中國的“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三號”的運算能力都已經達到了每秒鐘100億億次——這就是所謂的“E級計算機”(1 E=每秒鐘100億億次)。這是什么概念呢?“神威·太湖之光”可以為10億中國人每秒鐘提供10億次運算,每個人分攤到的計算能力是當年于敏計算機的2萬倍!相比于1946年投入使用的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在相同的成本下,我們現在的計算能力已經增加了大約15個數量級,也就是一千萬億倍!
這樣的超算用起來貴不貴呢?其實還行。每個“核時”大概1毛錢,即每個“核”用1個小時只要1毛錢。你要是使用的話,就會知道,這基本上就是用電的價錢。也就是說,如果你滿足于比于敏的計算速度快2萬倍,那么“百日會戰”的計算量大概只需要1個“核”算上幾分鐘,折合下來的計算費用正好是1分錢。俗話說得好,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現在的)一分錢真的難倒了(當年的)英雄漢!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強大的計算能力。但是話說回來,當年的英雄使用(現在看起來可憐的)計算機算核彈,現在我們的教學還不能充分利用計算能力的進步,很多人用(當年完全無法想象的)計算機上網打游戲,這又是怎么樣的一種反差呢?
* 本文首發在科學網博客,題目是《現代計算的威力》,刊登時做了補充修改。
參考文獻
[1]應陽君,李紹孟.現代物理知識. 2014,26(4): 39
[2]于敏回憶造氫彈:復雜的問題才會使用計算機,平時使用算盤計算尺。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R9D6MU0-5373VK2.html
[3] Hemsoth N. Chins Has Aleady ReachedExascale-On Two Separate System,2021,10,26. https://www.nextplatform.com/2021/10/26/china-has-already- reachedex-ascale-on-two-separate-sy
編輯:黃飛
-
三極管
+關注
關注
143文章
3622瀏覽量
122397 -
摩爾定律
+關注
關注
4文章
636瀏覽量
79234 -
超級計算機
+關注
關注
2文章
464瀏覽量
42028
原文標題:計算能力的摩爾定律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摩爾定律終結,并不是真的到頭了
摩爾定律也適用于EPON芯片商用之路?
IC芯片的密度和計算機的速度能夠一直按照摩爾定律前行嗎?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什么意思
行業觀察:摩爾定律歷經40載何時會失效?
摩爾定律消失后,2050年的計算機會是什么樣子?
摩爾定律已經失效,而人工智能才是移動計算發展的未來趨勢
摩爾定律失效后怎么辦 計算機體系結構將有大變
剛剛!量子摩爾定律問世
量子計算時代到來 摩爾定律將要失效?
![量子<b class='flag-5'>計算</b>時代到來 <b class='flag-5'>摩爾定律</b>將要失效?](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96/79/o4YBAF0G7MSAUUCrAAAIXC1sFs4271.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