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模仿之后,創新成了當下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方面,模仿紅利已經見底:單一的模仿(產品復制)已經很難依托人口紅利形成規模效益,沒有技術壁壘的低附加值產品在產業鏈上逐漸被邊緣,擁有技術專利的科技公司占據了利潤大頭;企業只有通過創新來占據新的市場機會,掌握技術壁壘,才能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有利位置。
另一方面,模仿容易形成同質化競爭,企業之間為了搶占市場,往往通過打價格戰的形式進行內卷,最終市場只留下少數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其余企業則被市場淘汰。
因此,不論從產業升級的大趨勢看,還是企業本身的發展,創新都顯得至關重要,關乎企業的生存和未來。
一、中國成為世界創新高地
我國向來鼓勵創新,不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十九大規劃,都提出要以創新驅動、市場主導來發展經濟,從而為創新提供了頂層設計。而具體到城市,各級政府又針對性地推出了各種政策,從招商引資到稅收減免,為企業提供融資、資金支持。
除了政府重視以外,在光鑒科技創始人朱力看來,國內有著非常適合創新的土壤,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創新環境,從政府高層到底層民眾都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創新則是科技的本質,這種群體認知形成了一種對創新的文化激勵。
在大眾創新的氛圍下,政府不但給創新企業提供政策支持,還通過政府產業基金直接給予資金支持;資本方面,市場上也出現一大批以投資創新科技為核心的私募基金、民間資本等;這些資金的涌入,給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科技企業提供了資金保障,創新企業能更好地完成融資,進行技術開發、產品落地。
其次,我國供應鏈體系比較完整,創新企業將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速度更快。
從技術研發到產品落地,再到生產制造,我國都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支撐,這就使得企業在創新時,能更快對市場需求做出反應,進行技術迭代、功能更新,甚至推出新產品。
換句話說,越接近供應鏈,市場反饋越及時,企業調研市場的周期大大縮減,節約了部分時間成本,能夠實現一手抓技術、一手抓產品,避免產品滯后于市場需求等現象。
并且,完善的供應鏈,給創新企業留下了更多的利潤空間。在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下,創新企業并不需要投入額外資源到生產環節,就能獲得性價比高的下游服務。
以光鑒科技所處的光學傳感產業鏈中,光學模組制造廠商隨著智能手機產業的推動,產能非常豐富,競爭激烈,最好的制造商凈利潤只有3%,而更多的只有1%到2%。對于技術開發和設計的科技公司而言,模組制造越成熟,其代工成本越低,技術公司本身從產業鏈上獲益就更多,從而反哺到企業本身,實現自身造血,進行新技術研發。
最后,伴隨著人均收入提高,愿意為創新付費的用戶基礎逐漸擴大。
前面提到,在國內,民眾對創新的認知逐漸增強,對新技術的應用也更加開放。例如,在線支付已從一線城市推廣至全國各地,成為日常生活主要的支付手段。而人均收入的提高,則為創新企業的產品落地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在過去,人均收入不高的時代,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是性價比,即以更低的成本獲取同樣的服務,這種環境下,企業只需要通過模仿復制,就能依托人口紅利,通過大規模出貨,以量取勝,但是利潤微薄,客觀上也不足以支撐企業創新。
如今,得益于人均收入的提高,民眾對產品質量(包括新功能、使用壽命等)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技術本身也愈發重視,并且愿意為更好的產品買單。這就從市場需求側倒閉供給側進行改革創新,有了付費用戶基礎,企業也能獲取更多利潤,由此形成正向循環。
總而言之,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經濟的發展,中國正經歷從模仿走向創新的轉型,而政策引導、資本支持和市場需求本身的升級,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二、創業企業成創新「主力軍」
創新的主體有很多,比如實驗室、高校、政府機構、企業、個人等等,但在連接技術、產品以及市場需求時,企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技術轉化為產品最主要的載體。
國內有不少科技公司,具備極強的創新能力,如華為、中興等,已達到世界級創新水準;互聯網企業,如BAT、字節跳動等公司資金雄厚,對技術創新的投入也很多;此外,各細分行業龍頭也都加大了對創新的投入。
盡管這些企業家大業大,相比較創業公司有著多方面的優勢,如市場認知、經驗積累、資金等等,但在朱力看來,最主要的創新主體,仍然是創業公司,尤其是在細分方向上。
大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業界默默無聞到行業世界第一,大疆在無人機方面的技術和產品,在國內外暢銷,并且建立了較高的技術壁壘,在產業鏈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是少數國內創新企業突破技術壁壘、走向世界的標準案例。
朱力認為,大疆的成功與創始團隊的努力密切相關,但也應看到,大疆本身是個創新企業,如果當初大疆是在大企業內部做的孵化項目,或許并不一定如現在一樣成功。
這是因為,大企業的機制決定了成熟業務和創新業務的沖突,即對于一個全新的業務,如何與舊業務之間進行平衡?許多新技術的出現,很多人意識不到技術的價值,多數只能看到當下企業業務的實際價值。并且,創新業務早期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大企業組織內部如何分配人力去做創新業務,就會面臨很大的阻力。
舉個例子,早期阿里云成立時,在阿里內部并不被看好,少有人意識到云計算的價值,也不知道怎么盈利,更不知道怎么做。即便帶頭人是享有盛名的王堅,也遭受了各種非議,最后馬云不得不親自為王堅站臺,堅持給阿里云投入資金。如今,云計算的價值被時代需要,阿里云也從一路虧損走向盈利,成為國內頭部云廠商。
另一個失敗的典型案例,如柯達膠卷,曾經稱霸整個膠卷市場,卻最終敗于數字成像時代。這其實并非是柯達沒有預見數字成像技術的重要性,而是柯達本身受限于傳統業務,在推進數字成像技術時,面臨著來自舊業務部門的重重阻力。開展新業務無異于革老業務的命,而新業務本身又不能保證盈利的可持續性,因此形成了嚴重的部門內耗。沉重的組織包袱,讓巨大的柯達,沒能實現轉場。
大疆在初創時期,也沒有人會預想無人機市場的價值所在,如果在大企業內部做孵化,很難獲得像阿里云一樣的支持,畢竟當時汪濤才橫空出世,而王堅則早已成名。即便是創業公司,大疆本身也經歷了早期團隊成員相繼離職、一度無人可用的境地,這種項目在大企業內部,多半難逃被砍掉的厄運。
朱力表示,創新企業的優勢在于,除了沒有組織包袱以外,創業公司更能集中力量辦事,業務更聚焦。
許多大企業,也會注意到新技術,也會投入資源去拓展新技術、新業務,但更多的是“試錯”。因為市場上新技術、新方向太多,大企業必然要先聚焦于主營業務,才考慮對新方向進行投入,而且往往以小規模團隊進行試點。
這種“廣撒網”的方式,雖然也在對新技術進行投入,但優勢并不明顯。
從組織上看,大企業做創新業務有內部阻力,投入的資源并不會太多,僅作為一個業務部門存在。而創新企業本身就是以創新業務為核心,集全組織之力去拓展技術、市場,資源集中、機制高效靈活,因此更具備比較優勢。
因此,可以看到,在很多細分領域,存在不少創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建立起技術壁壘,即便不如BAT這些大公司出名,卻實實在在是某賽道的核心企業,成為創新的主力軍,典型如光鑒科技。
三、國產3D視覺的創新與突破
作為一家光學感知的企業,光鑒科技的核心技術主要在3D視覺方面,如3D結構光、ToF(iToF和dToF)等。
民用的3D視覺最早起源于以色列的prime sense,該公司后來與微軟合作,推出了 Kinect ,隨后被蘋果公司收購。2017年,蘋果iPhone X搭載了3D結構光解決方案,3D視覺一時間“名聲大噪”。
目前,3D視覺由于其成像精準、數據私密等特性,除了被用在手機等消費電子上,還廣闊運用在智能門鎖、汽車、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但當下3D視覺最前沿的技術,仍然掌握在蘋果手中,國內業界的一些3D視覺技術,實際上更多偏模仿而非創新,即實現技術的國產化替代。
這也是業內部分創新企業的問題所在:做的是應用創新,而非技術創新。
所謂應用創新,指的是基于國內場景,如支付、人臉解鎖、手勢交互等,將舶來的技術進行本地化處理,實現3D視覺的快速普及和應用。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復制成本較低,并且能夠大規模推廣;但壞處也很明顯:很難把場景做深做透,只能基于現有技術去找場景,而無法進一步挖掘場景本身的價值。
比如,3D結構光可用于手機人臉解鎖,也是實現全面屏的最佳解決方案。但要實現全面屏,需要解決“透光率”(光穿過屏幕的能量損耗)的技術難點,并且面臨核心元器件(如激光發射器和衍生光學器件)的專利問題。
如果只做應用創新,就會面臨技術限制,即技術達不到要求,無法實現全面屏,因此很難挖掘全面屏的實用價值。
與其它企業不同的是,光鑒科技走的是技術創新路線,即通過技術攻關,來實現對場景的突破。
仍以全面屏為例,針對“透光率”問題,光鑒科技主要從光學芯片、激光系統和算法上來做突破,通過與 OLED 屏幕廠商長期的研發合作,來實現對3D 成效效果和屏幕顯示效果的優化,其提出的“EEL+WFP”(邊緣發射激光器和自研的的波前調制器)解決方案,以另一種路線來打破蘋果在核心元器件上的技術專利。
這不但規避了技術專利風險,而且挖掘了屏下攝像頭的深度價值,可滿足人臉解鎖、刷臉支付、前端攝像、人機交互等多種需求。
朱力認為,應用創新和技術創新本質上都是為了讓3D視覺技術能夠更大規模地應用,只不過價值點并不相同,但長期來看,技術創新的價值更大,因為應用創新很容易造成內卷,而技術創新則是挖掘新的價值點。
具體到光鑒科技,其在3D結構光、ToF技術方面的產品已經落地到手機、線下支付、機器人、汽車等多個行業,并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進行技術創新,建立起屬于自身的技術專利“護城河”。
總結:風物長宜放眼量
當前,我國在創新方面有著比較優勢,但也并非沒有痛點。比如在創新的激勵、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仍有不足,許多行業仍然以模仿為主,缺少創新。
但在朱力看來,從模仿走向自主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市場最終屬于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公司。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從歷史中尋找答案,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科技產業一開始也是靠模仿,然后逐漸誕生自主創新的企業,最后占領市場。”
朱力表示,我國科技產業起步晚于歐美,創新落后于歐美很正常。但伴隨著國家、民眾對創新的重視,國內創新環境也在不斷完善,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一點點拉近。
作為3D感知領域的創新企業,光鑒科技旨在通過技術創新來避免市場紅海,也為產業尋找新的價值點、市場機會。
“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同類企業,而是技術邊界。如何通過技術突破來解決市場痛點,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觸及更多消費者,這才是價值所在,也是光鑒未來兩年內一直要努力做的事。”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光學傳感
+關注
關注
0文章
88瀏覽量
883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美洽榮登2024中國生成式AI 創新企業系列榜單-智能客服創新企業榜
![美洽榮登2024<b class='flag-5'>中國</b>生成式AI <b class='flag-5'>創新</b><b class='flag-5'>企業</b>系列榜單-智能客服<b class='flag-5'>創新</b><b class='flag-5'>企業</b>榜](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4/69/wKgZPGdzmW6Afyf3ABCsbF0KKzA065.jpg)
國科微榮獲技術創新企業獎
天合光能入選2024福布斯中國創新力企業50強榜單
知存科技榮獲2024中國AI算力層創新企業
從IC設計到系統創新,新思科技為AI創新提速
維信諾以屏創新助力中國屏走向世界
科通技術:AI新動能,加速中國創新企業成長
ADVANCE.AI 榮登甲子光年「星辰100:2024中國AI出海服務創新企業」榜單
![ADVANCE.AI 榮登甲子光年「星辰100:2024<b class='flag-5'>中國</b>AI出海服務<b class='flag-5'>創新</b><b class='flag-5'>企業</b>」榜單](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D/E5/wKgaomZpX8OAHvl8AAPmEnSqAGk231.png)
戴森新款吹風機HD16發布對國內廠商的啟示
國產連接器品牌星坤:可靠連接走向世界
![國產連接器品牌星坤:可靠連接<b class='flag-5'>走向世界</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6/86/wKgaomYA4CaATTxvAAEmM-Y4Wr474.jpeg)
首個鴻蒙生態創新中心在深揭幕,開啟鴻蒙產業新篇章共繪鴻蒙原生應用開發新篇章
奧拓電子榮登“2023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創新力榜單—創新成就榜”
![奧拓電子榮登“2023粵港澳大灣區<b class='flag-5'>企業</b><b class='flag-5'>創新</b>力榜單—<b class='flag-5'>創新</b>成就榜”](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4/C2/wKgZomX31vaAGa0QAABZHgl9Yto588.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