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法律哲學教授克里斯托弗斯通,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樹木擁有法律地位嗎?》的文章。
這篇文章中明確表示,自然物的權利應該由它們的代理人來實施。一般來說,要由人或者組織、法人、政府來代表自然物實施權利。這一觀點被認為是現代法律中,規(guī)范自然物法律地位的基礎視角。從這種視角看來,假如一棵樹會寫詩,那么這首詩所得到的稿費應該由園林部門來獲得。
這聽起來對樹好像有點不公平對不對?但好在樹是不會寫詩的——但問題是,AI會寫。
ChatGPT最近的是當之無愧的全球主角。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ChatGPT,發(fā)現他能做的東西越來越多,寫論文、寫作業(yè)、寫文案、寫代碼都不在話下,一個重要問題也隨之浮現:ChatGPT生成的內容,著作權到底歸誰?
根據Semantic Scholar發(fā)布的數據,在ChatGPT發(fā)布的六周之內,就已經在兩份出版物上出現了署名,并且獲得了12個合著者身份,還被列為一篇論文的引文。隨著越來越多的出版物、論文開始將ChatGPT列為合著者、非第一作者,學術界很快發(fā)現了不對。包括《科學》《自然》在內的大量權威期刊,都要求不能將ChatGPT列為作者。
但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如果人類不承認ChatGPT所代表的AI模型著作權,那么是否意味著其生成的內容也就無需受到著作權保護?或者其著作權按照《樹木擁有法律地位嗎?》的邏輯,應該歸屬其所屬公司OpenAI,并且由OpenAI來行使權利并進行追責?
蜘蛛俠他老人家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ChatGPT能力確實已經達到了某種邊界,給它的責任劃分造成了一系列麻煩。
人類,或許正在經歷AIGC時代的第一次著作權沖擊。
不許署名ChatGPT,帶來什么矛盾?
最近,美國、歐洲等地的高校、教育系統(tǒng)、教師,紛紛開始做一件事:堅決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來做作業(yè)。有調查顯示,美國有高達89%的大學生都是用ChatGPT完成作業(yè)。這么下去,作業(yè)全由AI代寫,學業(yè)大量荒廢肯定是不行。但問題在于,學校和教育機構究竟用什么立場來禁止ChatGPT代寫作業(yè)呢?
事實上,證明作業(yè)由AI代寫是非常難的。美國一所高校的老師,為了確定他的學生是否找了ChatGPT,只能把同樣的問題也輸入ChatGPT,再讓它修改幾個變體。看看跟學生提交的作業(yè)有幾分相似,最后去跟學生對質。一些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招供之后,才能最終進行處罰。
這里可以看到,ChatGPT代寫和以往的找槍手、抄襲、學術不端都有極大的不同。首先ChatGPT生成的內容是個性化的,不能用查重來解決。其次沒有槍手來佐證,只要學生不承認老師和學校也沒辦法。最重要的是,ChatGPT生成的內容目前還沒有獨立的著作權,校方不能按照侵犯著作權來懲罰學生。
于是禁止ChatGPT這件事很難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學生可以提出,不用ChatGPT用其他AI模型可以嗎?推而廣之,是否搜索引擎、在線數據庫等等工具也不能用?禁止ChatGPT的依據到底是什么?
這些矛盾的根源,一方面是ChatGPT已經可以大包大攬地完成作業(yè),這是此前的AI以及其他內容生成工具無法做到的。另一方面,按照ChatGPT目前執(zhí)行的規(guī)則,所有生成內容著作權都歸OpenAI這家公司所有。但作為一個開放模型,ChatGPT生成的大量內容可以隨意獲取,OpenAI目前沒有意愿也沒有可能來追責ChatGPT生成內容的著作權使用情況。如果各界始終認為,“署名ChatGPT”超越了邊界,AI不應該擁有獨立的署名權和著作權。那么在AI模型所屬企業(yè)不追究的情況下,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就不需要得到任何保護呢?
至少在ChatGPT突然爆火的這段時間里,其著作權識別、歸屬和保護已經成了一個難題。包括OpenAI以及其他學術機構在內,首先想到的是“用技術對抗技術”。推出ChatGPT生成內容的識別軟件,幫助各界識別AIGC內容,但效果有待觀察,并且AI識別內容也難以在法律層面成為證據。另一種是“用魔法打敗魔法”,比如美國一位高校教師,就決定用ChatGPT生成教案,結果非常理想。
“既然你們作業(yè)是AI做的,那就別怪老師了。”這一幕有點賽博朋克的幽默感。
不管怎么說,隨著ChatGPT必將生成海量,且有價值的內容,著作權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人工智能,應該享有著作權嗎?
我問了問ChatGPT,AI應該享有著作權嗎?他告訴我這個問題目前有爭議,有人認為AI沒有獨立的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其生成內容著作權歸屬開發(fā)人員和AI模式所屬公司。另一些人認為AI享有著作權,因為AI創(chuàng)作的內容已經屬于法律保護的著作權范疇。承認AI著作權,也可以鼓勵技術的發(fā)展,并讓AI程序的創(chuàng)作得到應用獎勵。
對于這件事,ChatGPT本“人”也持矛盾態(tài)度。而矛盾的根源,來自于著作權究竟應該優(yōu)先保護主體還是客體,這個法學中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
根據一般意義上的著作權理念,其保護主體應該是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組織。即著作權的保護主體,應該是具有一定人格的。目前顯然還沒有證據證明AI具有人格,當然人類也很不希望他有。
但著作權保護的客體,在中國法律內就包括文字作品、計算機軟件(包括計算機程序有關的文檔)、以及法律與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作品。僅僅從ChatGPT的能力情況來看,他生成的內容當然屬于著作權保護范疇,甚至包括了好幾項。
當AI創(chuàng)作出與人類作者無差異的作品,他的作品應該受到保護嗎?這個問題此前是個法律推演問題,但在AIGC快速發(fā)展的近兩年,尤其到ChatGPT這里,已經是每分每秒都在發(fā)生的現實問題了。
雖然還有爭議,但按照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實際執(zhí)行來看,都傾向于不保護AI本身的著作權,而是將其著作權歸屬于AI模型所有者。比如美國版權局就認為,人工創(chuàng)作是著作權的關鍵因素,AI本身不具備這一因素,因此其生成內容不被保護。
在中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AI生成內容著作權法規(guī),但從司法實踐中可以看到對這個問題的傾向性。2020年,騰訊起訴上海盈訊科技一案,被認為是中國首例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糾紛案。這起訴訟中,被告復制了騰訊團隊人員運用Dreamwriter軟件生成的文章。最終法院認定AI生成文章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應該保護其著作權,其著作權也由AI軟件的發(fā)行者騰訊所有。
按照這起案件的法理推論,AI產生的作品,應該由創(chuàng)造這一AI模型的人、組織、企業(yè)來享有著作權。相信這一點也將長期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成為參照。
這種對AI著作權的全球共識,從早先的AI對話、AI文本生成再到AI繪畫,其實都沒什么問題。但到ChatGPT這里,卻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
為什么是個潘多拉魔盒?
福柯認為,一切都是話語權力的角逐。
ChatGPT之所以短時間內引發(fā)如此多爭議,就是因為他的能力邊界超越了以往對AI的認識,而能力的膨脹,也自然導致各界需要重新審視其背后的話語權力結構。
在ChatGPT剛剛發(fā)布的時候,我一位朋友就嘗試用它來給兒子寫中學作業(yè)。結果好到令人驚嘆。當時他就跟我說,這之后就是直接抄答案之外最快的作弊方式了,甚至主觀題也能應對。家長必須重新審視教育,要像防火防盜一樣防著孩子學會ChatGPT。
這種ChatGPT帶來的改變是多方位的,很多學習、工作領域都出現了一個新的解法。一個中學生直接復制答案,大學生直接生成論文,文員幾分鐘完成報告,程序員極速獲取代碼的解法。這種解法道德與否,能否持續(xù),將帶來什么改變,可能都是需要人類去適應的問題。但首先有一個“著作權炸彈”擺在那里——我獲取的,到底是誰的東西?
當ChatGPT以及更多AIGC模型的能力來到一個臨界值,這個問題會非常重要。
如果ChatGPT僅僅是一個工具,沒有著作權,那為什么很多領域不能用?
如果他不是工具而能夠產生作品,那么他的著作權是否受到保護?
如果像過往一樣其著作權歸屬背后公司,那我完成的論文、生成的報告、獲取的代碼,都是屬于OpenAI的嗎?這會不會產生新的壟斷?
如果我長期使用AI模型來完成工作,最后發(fā)現多年創(chuàng)造的價值竟然全部歸屬某家科技公司?這種情況合理嗎?能夠持續(xù)嗎?這些科技公司會向我追責嗎?
如果我對類似AI軟件進行了付費,那么生成的內容是否歸我所有呢?
如果軟件依舊免費,但AI模型是在我的精彩提問下完成了答案,作為問題的提出者、內容的引導者,我應該獲得一部分著作權嗎?
如果AI模型和人類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AI模型的開發(fā)者根本不知情,不了解,其價值與榮譽也歸屬模型背后的公司嗎?
ChatGPT帶來的著作權沖擊,在于我們必須重新審視AI所產生作品的價值、用途以及對人類既往學習、工作帶來的改變。如何應對有ChatGPT乃至更好AI模型的未來,如何來處理他們所產生價值與人類產生價值的關系,才是ChatGPT著作權問題的核心。
如果我們干脆禁止AI模型?那太傻了,人類不可能拋棄能提升生產力的工具。
如果不禁止,隨便用。那可能會導致學習、科研、工作的一片混亂。人性抵御不了誘惑,很快會有很多人不想自己完成學業(yè)與工作。
如果保護AI的著作權,那么應該保護誰的權利?保護其背后科技公司的版權,是不是會幫助AI技術的所有者快速轉變?yōu)楣杨^,甚至吞噬大量社會資源。因為他們的產品可以源源不斷替代社會分工,實現無本萬利?
如果保護AI本身的著作權,那是否是承認了AI的被保護主體地位,第一次將人類公民的權力讓渡給了非人?
我們沒有做好準備,但沖擊已經發(fā)生,或許不久之后,矛盾就會引爆。
至少,我們現在可以正視和提出這些問題。或許不久之后,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問題。
審核編輯黃宇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20瀏覽量
270339 -
ChatGPT
+關注
關注
29文章
1568瀏覽量
8061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