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熱潮下,行業催生了大量的技術服務需求,機器人底盤便是其中新生品類之一。然而隨著細分場景的持續落地,場景差異化帶來的需求變化,讓主打“通用”的機器人底盤已非萬能公式。
通用不“通用”
由于機器人底盤承載了機器人定位、導航及避障等核心功能,可以說極大地降低了產品的研發門檻,隨著移動機器人應用場景和服務模式的不斷擴展,基于機器人底層應用進行上層開發的移動底盤需求也越來越強。不過隨著機器人從野蠻生長階段邁入精耕細作階段,技術需求的快速變化對機器人底盤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雖然機器人底盤不斷升級,選配方案上也越發多樣,但整體種類依舊偏少。面對更多新場景,容易受到環境、功能、個性化需求和底盤外形等因素的限制,難以滿足實際開發需求。能夠預見的是,隨著細分化發展越來越成熟,根據不同場景對底盤的需求也將各不相同,機器人底盤產品需要往專用化、定制化和高性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機器人底盤的成本問題也有待解決,目前市面上對于功能要求越高的機器人,底盤的價格也相對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終端的應用程度。
視角回到整個產業,根據現有底盤發展歷程和技術現狀,低成本的特定化高性能底盤產品短時間內顯然難以出現,面對新的需求機器人底盤該何去何從?
突破底盤限制,更多場景更多可能
或許我們的思路從一開始就鉆進了牛角尖,通向羅馬的路不止一條,機器人企業的核心需求是快、好、省,只要能縮短研發周期,提升功能表現,那用哪種 “手段”顯然并不重要。
僅用一種方案覆蓋所有10-100kg的商用機器人平臺,是INDEMIND的新答案。
作為行業領先的AI技術供應商,INDEMIND已經深耕行業多年,基于在機器人的導航、避障、決策、AI交互等關鍵技術和產品開發方面的深層次積累,推出了面向10—100kg量級的商用機器人自主導航方案「商用機器人AI Kit」。不同于機器人底盤,「商用機器人AI Kit」在硬件選擇和外形上可根據實際開發需求靈活適配,適用性大大提升,同時滿足商用機器人導航定位、智能避障、路徑規劃、決策交互等核心功能的開發。
在系統架構上,「商用機器人AI Kit」包含硬件層、環境層及應用層。硬件層采用以雙目相機為核心的多傳感器融合架構,支持激光、慣性、ToF等常見傳感器的接入和融合,提升了系統的環境感知能力和魯棒性。環境層搭載INDEMIND OS Fusion商用機器人AGI系統,搭建了適應機器人業務的硬件虛擬化、程序管理和服務平臺,兼容市場主流機器人平臺,同時方便應用層開發及部署,并最大化利用嵌入式計算平臺各個計算資源,確保系統程序運行的實時性及功能、性能指標。
這種突破標準產品功能、外形等限制的非典型標準方案,靈活性更強,配合不同的模組套件,能夠快速適配各種類型的商用機器人平臺,有效解決企業研發端的個性化需求,縮短研發周期。
在成本表現上,基于「商用機器人AI Kit」的方案優勢,機器人開發成本最低可以下探到2千元以內,包含導航和電池的完整底盤成本則可以下探到5千元以內,相較類似方案成本下降80%左右。同時,結合INDEMIND提供成熟的硬件參考設計和量產設計服務及相對成熟的作業單元技術,整機從立項到量產最快可以控制到2個月以內,大大降低企業的研發周期和投入成本。
值得提到的是,基于立體視覺技術帶來的強大感知&認知能力,配合INDEMIND研發的智能決策引擎技術,機器人能實現智能避障、主動安全、智能作業、自然交互、智能梯控等多種智能化功能,整體表現已超過大多數機器人底盤產品。
此外,基于視覺技術的優勢,機器人能夠實時自主構建地圖,做到了新機器、新場景無需預部署,開箱即用,且變更場景后,機器人也能自主更新地圖,無需技術人員參與,大大提升使用體驗。
目前,INDEMIND已和國內外多家巨頭客戶達成合作。與傳統清潔廠商ICE合作的中型清潔機器人Cobi18,在去年5月份發布后,半年時間就已在在全球十幾個國家批量部署,且在歐美市場實現運行零故障,收到了廣泛的好評反饋。未來,INDEMIND三年預期訂單將超10萬臺。
審核編輯黃宇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41瀏覽量
208416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19瀏覽量
270334 -
底盤
+關注
關注
3文章
247瀏覽量
147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