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孫凝暉院士質疑稱:華為的基礎研究是“技術”不是“科學”。
他說:我不覺得他們(華為)談的是科學,他們的科學其實在我們看來就是技術,華為嘴里那些數學家,他不是……他是技術,他只是把數學當做一個工具用在解決工程問題,解決技術問題,跟科學里邊的那些數學不是一個概念。
那什么是技術?什么是科學?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它通過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觀察和實驗,建立起概念、理論和方法,并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預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茖W的范疇很廣,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天文學等等,簡而言之就是發現自然界的已知的規律。
技術則是人類在實踐中所積累的技巧、經驗和知識的總和。技術的范疇也很廣,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訊、信息技術等等。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支撐,它的進步需要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創新,簡而言之就是用科學規律去創造未知的物件。
總之,技術是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是探索自然現象和現象背后的規律的一種知識體系和方法論??茖W和技術之間的聯系在于,科學為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而技術的進步則反過來又會促進科學的發展。對此,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有過一個簡單的定義,他說: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科學是發現,技術是發明。
那么華為做的究竟是“技術”,還是“科學”?
1/科學端:發現已知
任正非先生曾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基礎科學。
首先,早在2019年11月份任正非在與部分高校校長對話的時候,他說:沒有基礎科學研究,對未來就沒有感知,華為在基礎研究上不要求都成功,不要求馬上成功,要求太快成功,那是一種保守思想。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基礎科學研究說的。
其次任正非曾經表示不止思想,華為還有踐行基礎科學,不止有行動,還有獵人般的耐心:基礎領域的突破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是數十年的默默無聞,辛苦地耕耘。我們要加強基礎研究的投資,希望用于基礎研究費用從每年總研發費用150-200億美金中劃出更多的一塊來,例如20%到30%,這樣每年有30億到40億美金左右作為基礎科學研究投入。
任正非先生覺得:成功太快是一種保守!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不能要求科學家們幾年之內就取得基礎科學的成功,第二甚至不要求成功,不要求所有錢、所有時間投入都有回報。
華為一直以來,在基礎科學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這是其持續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華為公司在基礎科學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比如:
量子計算研究:華為是全球率先量子計算領域的企業之一,自2014年起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深圳市量子計算與量子科技研究院,進行了一系列前沿的量子計算研究,如量子優化、量子化學等。目前,華為已經發布了多個基于量子計算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如量子計算機、量子存儲器等。
生物醫學研究:華為在生物醫學研究方面也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合作。例如,與瑞典查爾莫斯大學合作,成立了華為-查爾莫斯聯合研究中心,開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肝臟疾病診斷和治療研究。華為還與國內外多家醫療機構合作,開展醫療影像識別、精準醫療等領域的研究。
總之,華為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基礎科學研究,將其作為持續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基礎,不論別人如何看待。華為在多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基礎理論和應用場景,并積極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的合作和交流,這些都是華為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2/技術端:創造未知
再看華為的基礎技術都有哪些?基礎技術通常指那些用于支撐其他技術或產品的技術,例如芯片、操作系統、網絡協議等,這些技術是支撐現代數字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基礎。
過去十年,華為累計研發投入約7200億元,并且在困難的2020年,華為研發投入都有1418.93億元,同比增長7.8%,最終體現在“技術端”研發成果具體有:
5G技術研究:華為在5G技術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人力,率先在全球推出了商用5G網絡。截至目前,華為的5G技術已經在全球獲得了超過100個商用合同,并在全球范圍內建設了超過10,000個5G基站。
芯片研究:華為在芯片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自2010年起,華為開始自主研發芯片,并已經推出了多款高性能芯片,如麒麟系列芯片。這些芯片采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如6納米工藝、AI推理等,并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超過100個商用合同。
有昇騰,采用7納米精度的高端人工智能AI芯片;面向人工智能的MindSpore開源計算框架,與 TensorFlow、PyTorch、PaddlePaddle等框架競標,建立AI生態;
有Air Glass,防刮劃性能要求高的高端智能手機屏幕,挑戰美國康寧公司康寧大猩猩玻璃目前市場壟斷地位;
有開源的華為方舟編譯器,讓安卓更流暢,建立自己的手機系統生態;
有華為地圖,已經能提供150個國家的地圖服務,覆蓋40種語言,華為布置了5億個GPS信號,可以真正獲得實時路況,定位精確到厘米級別;
有開源超級文件系統:EROFS,替代了傳統的EXT4文件系統,令用戶分區的文件讀寫流暢度提升20%,采用專利壓縮算法加持,使得系統分區隨機讀性能平均提升20%,并減少14%系統空間占用。
另外華為實驗室手機快充已經達到了150W,快充技術的突破是采用了一種新型分子結構的負極材料,即通過引入雜原子改變負極的石墨烯分子結構,使其具備化學和物理雙重儲存鋰離子的功能,所以電池的充電速度才得到了質的飛躍,實現超快速充電。
還有華為還在自主研發電腦芯片和GPU……
但對于“華為公司只做了基礎技術,而沒有做基礎科學”的言論,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待。
3/華為的研究:不論技術還是科學,都是相輔相成
華為2022年投入238億美元用于研究,華為方面表示:沒有投入就沒有未來的發展,華為就是要把自己發展的地基打到巖層,然后在巖層上再鉆孔進入看看。任正非表示:每年150億到20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中,20%到30%將用于基礎科學研究工作。根據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華為當年研發投資為1419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華為去年在基礎領域的研究投入在283億元到425億元之間。
盡管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華為依然保持著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飽和投入”,首先就是想辦法“廣納人才”,甚至在2023年設立了火花獎?;鸹í勈轻槍A科學研究的一項大獎,華為知道基礎科學研究就是不能賺錢的,甚至是賺不到錢,就是需要不以賺錢為目標是研究。華為這項獎勵主要就是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的前進。
華為在基礎科學上,除了“看住年輕科學家”,還要廣納“頂尖科學家”。
2020年10月9日,華為拉格朗日數學計算中心在法國巴黎揭牌,這是華為繼芯片、數學、家庭終端、美學以及傳感器和軟件研發五大研發中心之后,在法國設立的第六個研發中心,也是華為在法國設立的第二個數學計算中心。
2021年12月7日晚間,華為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法國數學家、2002年菲爾茲獎得主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的一段視頻采訪。三個月前,這位世界級數學家進入了華為巴黎研究所工作。洛朗·拉福格在視頻中表示:目前所參與的是一個規模宏大的項目,即拓撲斯理論的發展與其潛在的應用,華為準備在拓撲斯理論領域進行投入,從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景來看,拓撲斯理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坦誠地講,我一開始并沒有想到會在華為實現這一切。
拉福格在視頻中表示,他與華為的第一次接觸是在四年半前的一場數學應用會議上,他被邀請去參會做一個拓撲斯理論研究的講座,而現在,一些華為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研究這個課題。加入華為對他來說,是一個新世界的發現。
他說:在華為,我發現一種戰略的思考,這種戰略思考在學術界很難達到同樣的水平,華為所關注的包括產品的維度、技術的維度以及能夠支持技術發展的相關理論的維度,這也是三個預測事物的維度,這三個維度是跨領域的,也是相互影響的。拓撲斯理論是深度神經元網絡一般理論發展的一部分,例如,它可以用于服務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架構,也可用于開發輔助數學家工作的自動化系統,以方便驗證定理、發現定理,甚至是推動新的數學理論的發展?;A科學研究探索屬于華為長遠規劃的一部分,在華為,有許多(崗位的)人是基于10年或20年的遠景來思考的。
從華為的戰略部署來看,拉福格的加入,是其吸引外國人才戰略的一次落地。在8月12日的一場工作會議上,任正非表示,“公司處在戰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敞開胸懷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任正非認為:過去產、學、研分工模式不適應現代社會,我們不可能等到科學家們按照這個程序做完,所以我們自己培養了大量的科學家。
我們公司至少有七百多個數學家,八百多個物理學家,一百二十多個化學家,還有六千多位專門做基礎科學研究的專家,還有六萬多工程師,構建成這么一個研發系統,使我們快速趕上人類時代的進步,搶占更重要的制高點。強調科學家作用是希望能在華為主航道的范圍內,更積極大膽地向縱深研究。沒有產業技術的深根探索和核心控制,怎么會有產品與產業的控制力?所以,華為發展到現在,更需要發揮科學家的研究與探索作用。
華為終端業務CEO何剛提到:華為在多項技術創新上的領先,與其在基礎科學方面的研究創新脫不開干系。何剛表示,華為有著一個材料實驗室,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里一直在進行各種材料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涵蓋了玻璃材料的強度、人體對材料的敏感度等各個方面。雖然其中一些項目七八年,十年都無法商用,但華為依舊堅持投入。
最后華為公司向全球市場公布了其創新2.0的路線圖,朝著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領域發起沖擊。華為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有28億5G用戶,這給包括華為在內的全球通信行業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技術成果,您能說沒有“基礎科學”的托舉嗎?
結 語
可以說: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對于推動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基礎技術研究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華為公司在基礎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同時也非常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和探索,努力實現科學和技術的有機結合和協同發展。因此,我們認為,華為公司既注重基礎技術研究,也不斷推進基礎科學研究的探索和發展,實現了科學和技術的有機結合和協同發展。
華為的基礎科學研究和基礎技術研究都得到了重視和大力投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華為的技術創新和行業發展。華為不僅在基礎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如5G技術、芯片等,同時也注重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探索和發展,例如量子計算、生物醫學等領域。
基礎科學研究能導致科學革命,更新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整個人類的科學史證明了這點。二是基礎科學研究是任何后繼研究,特別是應用和技術研究的基礎,后者的突破和發展,前提是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整個人類技術史證明了這點。當然華為在電信與信息技術領域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之后,要想在尖端技術上取得突破,就必須重視技術研究,因為只有基礎科學研究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應用技術才可能有大的進展。
審核編輯 :李倩
-
5G網絡
+關注
關注
8文章
1743瀏覽量
42692 -
5G技術
+關注
關注
8文章
532瀏覽量
18508
原文標題:華為的基礎研究,被質疑?
文章出處:【微信號:baixiu01,微信公眾號:制造界】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