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點有意思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2021年的鴻蒙系統,還是2023年的文心一言。每次中國科技有比較重大,具有獨創性,且能吸引輿論關注的創新之后,似乎注定會出現一種言論:這東西啊,套殼。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這邊這位朋友說了,這還需要什么原因嗎?我在網上隨便發我吃了頓飯。一個說太貴,一個說太便宜,一個說營養太過三高警告,一個說這么吃沒營養早晚得病。杠精不是網絡常態嗎?有什么可討論的?
這可不一定。如此整齊劃一的套殼論,其實是可堪玩味的。尤其是每次剛出爐的套殼論,總是似乎有理有據,有板有眼。雖然很快會隨著用戶認識深入,正面反饋增多,套殼論漸漸散去。但它給企業、科研人員造成的麻煩卻真實存在,往往演變成回應了顯得無聊,不回應被說心虛的尷尬情況。還總有一小部分人,時隔多年依舊抓著套殼論不放,無論被證偽多少次依舊拿它當真理。
因此,套殼論的背后原因是值得稍微掰扯一下的。這其實是個標準的心態史問題,所謂心態史,是20世紀早期法國年鑒學派第三代的代表性理論之一,奠基之作是呂西安·費弗爾所著的《16世紀的不信教問題:拉伯雷的宗教》,其中用心態這一概念,探討了無神論、科學演進等重要話題。
遇事先說套殼,且每每拋出套殼論就能獲得擁躉,關鍵也在于一部分人天然就有能接受這種說法的心態。那我們也不妨從心態史視角,來試著聊聊這個話題。
按慣例發表個防杠宣言。首先我們沒必要用陰謀論看待這個問題,比如友商傾軋,境外煽動之類的,把問題無限歸因到陰謀論,是一種特別簡單粗暴且無聊的做法。理性溝通,從摒棄陰謀論開始。
其次,我并不是說套殼完全不存在。事實上,能看到很多企業就是利用信息差賺套殼的錢,甚至毫不避諱這一點。咱們僅僅聊的是將自主科技動輒按上套殼大帽子的這種行為。
好,防杠結束。讓我們看看都是誰在努力發表套殼論。
假行家
單口大王劉寶瑞先生,有一段《假行家》,說的是賈行家和滿不懂兩位合伙開店的故事。賈行家各種忽悠滿大爺,最后差點把他們爺倆給賣了。
套殼論的傳播過程中,大體也是這么一種組合。往往最開始是一位科技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在知乎、貼吧等平臺上發表一番看法,有理論,有代碼,有行業內幕地指出某項技術其實是套殼,再加上云山霧罩幾句,說點什么利益相關,不能點透,懂的都懂,然后就被很多網友奉為圭臬。一旦跟人吵起來,就搬出這個鏈接,表示“是不是套殼,建議先去了解XXX”或“你說不是套殼,那這個怎么解釋?”
這里就有個問題:最開始發表意見的資深人士,真的就權威嗎?
這邊這位朋友又說了,人家在這個領域干了十幾年,還能不權威嗎?其實還真不一定。
我們采訪過非常多科技從業者,對這個行業有兩件事深有感觸:一個是行業變化快,另一個是分工非常精細。
一位軟件工程師,他很可能就用一種語言,或者就做一種程序,很多年都不會變。有一些從業者會看趨勢,看變化,但也有很多人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非常保守,對變化非常敏感,甚至有某種危機感。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西部某城市,曾經有領導調查汽車禮讓行人的情況。一位出租車司機說:“車怎么可能讓人呢?我開了多少年車從來沒聽說過車讓人。”結果一紙政令下來,不禮讓行人扣分罰款,幾十年老司機馬上改了習慣。
我們自己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曾經在一個研討會上,我們采訪過某位法學教授,對AI與法律結合怎么看?他斬釘截鐵地說:“AI不可能跟法律結合,這東西沒什么用。”結果呢,202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
同樣的道理,一位做了很多年Java,一直開發安卓應用的軟件工程師,很可能既不了解鴻蒙特性,也根本不愿意了解什么是鴻蒙特性。他不光看鴻蒙是套殼,他看所有新出現的操作系統都一定是套殼。
另一方面,所謂業內人士,也可能其實并不那么“業內”。數字化技術的分工特別細,很多工作難度很大。比如培養一位數據庫工程師,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年。他很難有精力去了解鉆研數據庫之外的其他軟件,更遑論硬件、AI算法、安全這些問題。
于是,對新技術大加評論的所謂業內人士,可能技術理解和工作范疇都不在他所評論的這塊,只是評論這個有人看,能顯示自己的優越感,且大部分人是難以判斷他的專長范圍到底是什么。
這就像在一所學校里,問體育老師語文組下學期的教學目標是什么?語文老師和學生肯定都懵了。但在套殼與否這件事上,我們卻經常陷入一種類似的思維誤區。
內行固然重要,但也要警惕內行濾鏡帶來的誤讀、誤判。
滿不懂
有賈行家,就要有滿不懂,二者是導游與跟團游客的關系,缺一不可。其實單口相聲里已經告訴我們,滿不懂滿大爺不是徹底的不懂,而是不懂非要裝懂,不懂還要去做一些懂行才能做的事,于是就被賈行家迷惑了。
容易被套殼說迷惑的朋友,其實也有這個問題:完全不關心科技,肯定根本不管什么是套殼。而真正懂數字化,懂軟件產業運行邏輯的,肯定不會陷入如此無聊的說法里。那么中間剩下誰了呢?剩下的就是對科技有一點了解,但這些了解更多是從手機、電腦中來,于是很容易把水貨、翻新等概念,硬性對齊到了基礎軟件當中。
這背后起作用的心態,往往是我們在面對科技創新、科技公司時會有一種“仇強心理”。大家喜歡看到高大上的東西其實不堪一擊,喜歡看到大力宣傳的東西其實一文不值。這種“
拆穿”心態可以非常直接且廉價地帶來快感,其運行心理,與貶低奢侈品消費,拆穿消費主義陷阱是有點類似的。
但問題是,科技產品尤其是基礎軟件并非奢侈品,不具備消費力帶來的用戶區隔,它很快就可以被更多用戶檢測,迎來更權威的認證。這時套殼論的污蔑就會不攻自破,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套殼說都會自己煙消云散。
當然了,仇強心態各個領域都有,沒什么新奇的。但在科技領域,這種心態往往建立在一個認知盲區上,那就是對開源邏輯與開源價值的不了解。
確實,開源這個東西是有迷惑性的。把自己做的東西免費給別人用,這事情天然就反直覺。軟件開源也確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一種無奈之下的選擇。早在上世紀80年代,歐美軟件業就發現如果每個公司都重新做一套軟件,那么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完蛋,因為隨著軟件越來越多,系統架構愈發復雜,重新做一套軟件的成本將不斷加大,為了應對這場全人類的軟件危機,才形成了基礎軟件開源,即后來者在此前開源軟件基礎上再創新,再開源的運行方案。這個方案避免了無數次的重新造輪子,也讓每個人、每個企業都用得起軟件。
其實這個邏輯也好理解,如果讓每個家庭都自己去發明一次電燈,那全世界估計到現在都是漆黑一團。但當中國軟件也在開源基礎上再創新、再開源,進行這個放之世界皆準的動作時,卻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是套殼啊!
愣要這么說也沒錯,但是人類都在套殼,套殼幾十年了,也正是俄羅斯套娃一樣的不斷套殼,從Unix套出Linux,從Linux套出安卓,才讓第三次工業革命走向成功。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基礎軟件,尤其是操作系統不兼容此前廣泛應用的開源項目,那才真是糟蹋人。這就像水泥標號也是國外發明的,如果咱們突然宣布不兼容它,要自己搞一套,那水泥廠、土木工程師、施工單位全懵了,之前建好的大樓驗收怎么辦?工地上已經買的材料怎么辦?水泥廠里的設備怎么辦?
而一旦到鴻蒙兼容安卓這種問題,很多人卻反應不過來,或者說不愿意反應過來了。
畢竟一邊是要理解開源的概念,理解軟件行業的運行邏輯,多少有一點點門檻,當發現某某用了開源代碼,就像獲得了尚方寶劍一樣去揭穿它。這個事特別容易,完全零門檻,還能獲得不懂裝懂帶來的心理滿足感。
刑子急
這里我們可能要給單口相聲里插入一個角色,豐滿一下整個劇本,我們就姑且給新人物起名叫刑子急。
邢老師并不是仇強,或者熱愛不懂裝懂,他只是比較急。他巴不得中國科技馬上問鼎全球,巴不得2nm芯片明天就在中國研制成功,一旦發現沒那么快,心態上就會有所落差,自然也就會將原因歸結到企業。那么正好出現的套殼說,就成為了他們解釋企業做不好科技的一個理由。
這種心態非常普遍,也非常值得理解和尊重。記得有一次在高鐵上,我們聊到剛去參加了華為的一個活動,旁邊大哥馬上過來打聽,華為的技術到底怎么樣了。那種關心之深切,情緒之真誠,其實是讓人動容的。
尤其是報有這種心態的朋友,會經常刷到各種科技新聞、短視頻,經常能看到我國某某院校、某某科研院所取得了何種突破,達到了世界領先,于是自然就會產生“國家都這么多突破了,你企業還這么落后”這種結論。
這就是過分著急,混淆了產、學、研、政不同角色在科技創新當中的分工。一項學術科研領域的技術創新,需要在企業側完成原型化、技術驗證、工程化、產品化,再走向市場,這個過程是十分漫長的。硬件可以到十幾年,最快的軟件創新也要一兩年可以完成轉化。
一個良性的科研創新環境,需要緊密配合、各司其職。科研機構負責理論和科學突破,大企業負責技術化、產品化,小企業負責具體的服務和應用,相互之間是不能進行類比的。用企業的基礎科學能力去類比科研機構,就像用科研機構賺多少錢來排名一樣,并不可取。
再打個比方,我們經常會看到科學新聞,說人類距離長生不老又近了一步,但去醫院里買藥,絕對買不到長生不老藥,也不是一種藥不能包治百病長生不老,它就沒有用了。
中國科技走向自立自強,需要步步為營,水滴石穿。那種彎道超車,一步登天的故事,都是營銷號和大忽悠拿出來騙人的,少看為妙,不看更好。
總體來看,套殼說時常泛濫,歸根結底是一種心態與知識上的錯位。由于科技行業的科普力度不足,很多底層技術、基礎產業沒人討論,沒人分享,導致很多常識性知識外界根本無法捕捉。
一些假行家利用這個信息差,迎合了“反對資本,反對大公司”的仇強心理,以及擔憂中國科技,想要實現彎道超車的急迫心態,最終才讓“萬物皆套殼”一而再地興風作浪。
想要摒除這種問題,其實也沒什么好辦法,只能持之以恒地科普,周而復始地解釋。但是正面消息的傳播力度永遠不如負面,一個產業故事怎么講,也不如神話故事好聽,這也是做科技內容頗為讓人無奈的地方。
希望這個領域能多一點了解,少一點武斷;多一點客觀,少一點極端。希望有一天,我們所有人都能達成這樣的共識:另辟蹊徑用口香糖代替水泥蓋大樓,那不是創新,而是扯淡。
諸君,若為中國好,請上更高樓。
-
科技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01瀏覽量
33168 -
Linux
+關注
關注
87文章
11345瀏覽量
210405 -
JAVA
+關注
關注
19文章
2975瀏覽量
105155 -
創新
+關注
關注
0文章
132瀏覽量
24296 -
文心一言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5瀏覽量
133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