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彎彎)MCU,也即微控制器單元,它是通過適當縮減CPU的頻率與規格、集成內存、計時器、A/D轉換等接口而形成的芯片級計算機。它的應用十分廣泛,從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到新興的物聯網等。
目前MCU市場除了幾家主要的國際廠商之外,國內近些年也涌現出了大批MCU廠商,競爭尤為激烈。尤其是由于此前芯片短缺,供應鏈各個環節庫存積壓嚴重,而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低迷情況持續,MCU市場呈現大幅殺價保業績的現象,內卷極其嚴重。
不求盈利?MCU廠商到底有多卷
根據總線位數,MCU可以分為4位、8位、16位、32位、64位,位數越高,運算能力越強,提供的功能越高級。32位和8位的MCU是目前市場的主流,根據IC Insights,MCU整體市場中,32位占據44%的市場份額,8位占據38%,4位份額不足1%。
從應用來看,目前國內雖然MCU廠商眾多,但多數還是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而如今隨著消費電子市場低迷,大廠ST、NXP等廠商的價格也回歸常態,國內MCU廠商也越來越卷。此前有國內上市MCU企業甚至表示,寧可兩年不盈利,也要確保銷售業績和市場份額。
從各家廠商的庫存情況也能看出,當下國內MCU廠商的困境。電子發燒友此前就統計了幾家上市公司的庫存情況,在列出的9家MCU上市公司中,2022年MCU庫存量同比增長超過100%的企業便有6家,包括恒爍股份、峰岹科技、鉅泉科技、復旦微電、中穎電子和中微半導。
另外國民技術的財報中沒有公布庫存量,不過今年5月份國民技術在某平臺對外表示,公司目前庫存水位相對高,公司正積極通過多種策略努力推進銷售,加快庫存去化,提高回款效率,提升經營業績。
從已統計的幾家來看,其中庫存量同比增長最高的是恒爍股份,2022年其MCU庫存量近七千萬顆,庫存量比上年增加538.46%。2022年受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影響,客戶對恒爍股份的MCU產品采購量下降且提出降價要求,2022年恒爍股份MCU產品平均單價同比下降約15%左右。
MCU庫存量同樣高增長的還有峰岹科技,2022年其MCU庫存量達3155.13萬顆,同比高增長464.39%。峰岹科技專注的是高性能電機驅動控制芯片及控制系統的研發,產品主要應用于智能家電、電動工具、運動出行、汽車電子等領域。
鉅泉科技、復旦微電、中穎電子、中微半導等相比之前都有很高的庫存量增加。國產MCU龍頭兆易創新,2022年也有超1.4億顆MCU壓在手上,庫存量較2021年增加63.91%。
在市場需求低迷持續,庫存高企的情況下,上市企業也在降價銷售,可以看到不少企業毛利率也有所下降。包括恒爍股份、峰岹科技、中穎電子和中微半導、芯海科技、兆易創新、樂鑫科技等。比如,中微半導毛利率同比減少27.94個百分點,恒爍股份MCU產品毛利率同比減少10.77個百分點,芯??萍济释葴p少19.79個百分點等。
可以看到,當前國產MCU的情況是,市場需求低迷,而參與競爭的企業眾多。企業開始爭相通過殺價保銷售,然而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有多少企業能有那樣的底氣和實力,可以通過一直通過低價、甚至虧損,來保銷售和市場份額呢,長此以往,必然會有企業因此倒下。
“殺價”競爭嚴重,國產MCU如何破局?
那么對于MCU企業來說如何破局,提升技術實力,打入新的應用領域才是長久發展之道。業界普遍認為,從消費電子市場向工業、汽車市場擴散是突破的關鍵,尤其是汽車市場。根據IC Insights數據,2021年全球MCU銷售額196億美元,其中汽車市場占比33%,是MCU應用市場最大的一個細分領域,
而且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對MCU的需求還將持續增長。首先是,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還在持續提升,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2.1%。其中,新能源車持續爆發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市場占有率達到25.6%。預計2023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將超過900萬,同比增長31%以上。
其次是,單車對MCU的需求量也在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和整車控制器應用的增加將驅動MCU用量的增長。例如,比亞迪燃油車F3裝有12顆MCU,而其電動車型唐的MCU數量增加到了55顆,用量大幅增加。
未來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水平也越來越高,車用MCU對于數量和性能的需求越來越高。以ADAS為例,Level 2的車型搭載了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緊急制動剎車等功能,其中大量使用的車載傳感器和車載攝像頭需要高性能的MCU來做模擬數據的處理與驅動控制,單車價值量低于100美元,而Level 3車型的單車價值量預計可達到400美元。
然而當前,這個市場主要被國外幾家MCU廠商把控。汽車MCU的準入門檻高:一是技術壁壘高,汽車MCU在工作環境、交付良率和使用壽命等方面,都要嚴苛于消費類與工業級MCU;二是車規認證難,需要滿足AEC-Q100和ISO 26262標準,一般需要2-3年時間;三是格局固化,行業壁壘高。全球整車供應鏈基本固化,新廠商切入較為困難。
不過近些年,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國產已經有一些廠商在該領域積極布局,在技術和應用上逐步取得突破,包括兆易創新、復旦微電、芯海科技、中穎電子、國芯科技、杰發科技、芯旺微、比亞迪半導體等廠商。雖然整體來看,目前國產MCU廠商在汽車市場的占比還不大,不過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小結
無論是什么產業,當入局的企業眾多,市場應用過于集中的時候,就會陷入殺價競爭的情況,而這對于任何產業來說都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企業要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必然需要在技術、產品上有所升級,在更大的市場中獲得認可,才有可能突出重圍,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317瀏覽量
35264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