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斯
編輯|小沐
出品|智哪兒
自從智能音箱爆火以來,AI成為了老少皆知的詞匯。一個智能音箱的智能,離不開內建的AI。可是,為何多年過去了,AI沒怎么見長進,智能音箱本身卻在一步步進化呢?
智能音箱這個東西,還能壓榨出幾分價值?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作為一款智能產品,智能音箱最早以其內建的AI系統作為賣點,快速成為了哄娃神器。更是被冠以了智能家居中樞的重任。
在智能家居層面,智能音箱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國外的GoogleHome和亞馬遜Echo,都是以智能音箱為起點,發展起了智能家居生態。在國內,天貓精靈、百度智能音箱、小米智能音箱、華為智能音箱等,也都有相對應的物聯網平臺。
蘋果的HomePod雖然入局略晚,目前也是作為HomeKit的中樞存在的。但縱觀智能音箱市場,智能家居并不是唯一賣點,甚至已經不是主要賣點。
1
從「無心插柳」到火爆全球
最早的智能音箱,是2014年亞馬遜推出的Echo。這款產品可謂是無心插柳,成為了亞馬遜的一個爆款硬件。后來亞馬遜又把它的語音識別模塊單獨拆分,成立了Alexa語音助手。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智能音箱逐步進入大眾視野。
它之所以能爆火,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對話能力。也因此,擅長AI的Google快速跟進,推出了GoogleHome,攫取了亞馬遜一部分市場份額。這也說明,AI對話能力,是智能音箱的主要賣點。
它可以滿足這樣的場景:當你在洗碗時,讓智能音箱告訴你時間或者打電話給某人。令人疑惑的是,蘋果早在2011年便發布了Siri,為何蘋果沒有成為智能音箱的推動者呢?其實,亞馬遜也沒有想到這個產品能火。
語音助手在手機上可以調用,移植到智能音箱就火了?筆者認為,這可能是產品形態對于消費者認知的一種改變。因為智能音箱能帶來更好的音樂播放效果,同時拾音能力更強,而且它是家庭內的公共資源(手機有隱私)。
在國內,最早推出智能音箱的大廠,應該是京東和科大訊飛聯合推出的叮咚。語音識別,執行指令,成為了最大的賣點。諸如天貓精靈,還試圖讓用戶通過智能音箱買東西。如今的格局,是屬于百度、阿里、小米以及喜馬拉雅的,甚至華為都得靠后排。
2
智能音箱的價值延伸
在語音交互燃爆后,各個廠家開始尋找新的賣點。第一波,便是加裝屏幕。第一個加上屏幕的,應該是百度的小度智能音箱。
加屏幕,意味著智能音箱進入了另外一種形態:可視化交互。這跟智能音箱最早的語音交互的初衷背道而馳。然而市場證明,加屏幕是正確的選擇。
屏幕的加持,無限放大了智能音箱的使用價值。上網課、看劇集、買東西,以及智能家居的控制,盡在手指間。幾百元的價格,帶來的是平板電腦的享受。這種形態的智能音箱,其實就一個平板電腦的低預算替代品。
如今,你可以看下帶屏智能音箱的介紹,基本都是以上網課、兒童教育,或者成人聽書、學習為第一賣點。要多卷有多卷。
如果說最早的智能音箱是在語音交互能力上競爭,那么這一波加屏幕,本質上其實是內容資源的競爭。這也是為什么喜馬拉雅能在智能音箱割據一方的原因。
第二波,是智能家居。沒錯,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智能音箱是后來才發力的。早期,諸如天貓精靈等品牌,是有獨立的物聯網平臺的。因此天貓精靈平臺,本身也是一個智能家居平臺。但是它依賴于用戶購買足夠多的生態鏈產品。
后來,隨著百度大金剛等產品的發布,智能音箱開始集成紅外編碼庫和控制模組,直接成為萬能遙控器。這算是智能音箱在智能家居領域,推出的最實用的功能。
而具有智能家居生態的小米和天貓精靈,就不用曲線救國,直接集成自家的生態產品即可。比如小米的MIUI HOME,在界面設計和控制邏輯上,做的已經非常不錯。小米還給部分型號的音箱集成了Mesh藍牙網關,進一步增強了智能家居的滲透能力。
這一波,應該是隨著智能單品SKU的增長,以及全屋智能概念的落地而出現的。但是,內容資源的競爭,依然是主要戰場。智能家居層面,因為每個智能音箱品牌的布局不同,也就早就了不同的產品力。百度用老掉牙的紅外遙控,來挑戰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看上去很雞肋,但對于用戶來說卻很有價值。
第三波,就有意思了。智能音箱開始價值回歸,主打音質。這時候,智能音箱終于想起來自己是個音箱了。
主打音質,其實是有些走小眾路線。對于絕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音質并不是評判智能音箱的指標。對于發燒友來說,應該也不會選一款智能音箱來聽音樂。
這一波,HomePod可能帶來了一些啟發。因為作為蘋果的智能家居中樞,HomePod當初最主打的賣點,竟然是音樂播放。好音質,Apple Music,以及多聲道、全屋無縫覆蓋等,才是它的智能化體現。
另一個代表性產品,比如天貓精靈X5,直接打出了專業Hi-Fi芯片的賣點。搭載12W的釹鐵硼單元,音腔容積800CC,賬面參數直逼一些入門級專業音箱。當然,智能音箱依然不是專業音箱的對手。
不過,有一個產品例外,那就是華為在2019年發布的SoundX。華為的思路跟蘋果類似,是要先把音箱本身的價值做好,再去拓展智能化玩法。而華為作為IT大廠,直接聯手法國高端音箱品牌帝瓦雷,來彌補自己在聲學方面的短板。這算是智能音箱開了個異業聯動的頭。
3
計算音頻概念的崛起
華為下一步的操作,又開啟了智能音箱的另外一個章節:戶外場景。SoundJoy的發布,讓JBL這類音箱品牌倒吸一口冷氣。這些互聯網/IT公司出的智能音箱,不僅在深挖音樂潛能,還進入了多場景。戶外音箱也可以叫做便攜式音箱,是個相對小眾的品類。與普通音箱相比,戶外音箱在電池續航、防水性能和輕量化方面體現出較大的差異化。
其實,阿姨們跳廣場舞用的拉桿式音箱,也是戶外音箱的一個品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需求。這種音箱看上去很低級,但需求量很大。
在戶外移動音箱市場,國際大牌有索尼、飛利浦和JBL三家;國內有山水、萬利達、索愛、先科、長虹等幾個頭部玩家。從客群來看,國際品牌通常針對年輕人的戶外娛樂推出相應產品,而國內品牌更注重廣場舞經濟、戶外網紅直播和夜攤經濟等新興消費場景。
箱品牌會視而不見。哪里有需求,哪里才有銷量。所以目前的局面是:一個Echo帶動了互聯網企業做音箱的熱潮,而這波熱潮,很快演變為了與專業音箱品牌的市場爭奪戰。
換個角度思考下:為什么在智能音箱概念興起前,專業音箱沒有大規模普及呢?反而音質差、品相一般的智能音箱,憑借AI互動能力,迅速進入了幾億人的家庭。這大概又印證了一句話:顛覆掉你的,往往不是同行。
根據中國報告大廳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智能音箱在電子音響行業的產值占比,已經達到了16%。而戶外移動音箱為8.7%左右。用不了多久,戶外移動音箱可能就被智能音箱品類吞并。
智能音箱走向戶外,并不代表戶外市場規模有多大,而是說明了一個問題:智能音箱已經在多個維度,挑戰專業音箱品牌的存在。這一波的主導者,是華為這樣的IT大廠。因為在消費級音箱的市場增長因素里,智能化已經成為第一推動力。
筆者大致梳理了智能音箱的智能化特征:
第二,與其他終端設備的高度耦合和聯動,比如智能家居;
第三, 多元化的交互能力,比如NFC一碰即傳,手勢識別,聲紋識別等;
第四,與移動設備的生態關聯,比如與手機、平板等的深度內容聯動
第五,強大的內容資源整合能力。
這五條,任何一個專業音箱品牌都做不到。它只能由互聯網或者IT企業去做,這跟產業結構是有關系的。另一方面,智能音箱由于是跟生態捆綁的,所以它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成本優化,降低消費門檻。
而在專業音箱品牌引以為傲的聲學工程方面,智能音箱用另一個概念當頭一棒:計算聲學。就像是智能手機的計算攝影概念一樣:雖然我在光學領域干不過專業相機,但是我可以通過計算來實現滿足用戶需求的偽專業攝影。
舉了例子:為什么蘋果的HomePod,從最早的一個大音箱,轉換為了HomePodmini?因為小體積可以帶來一個專業音箱品牌才能做到的事:立體聲道。兩個HomePodmini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左右聲道,大大提升聽覺體驗。
蘋果的計算音頻技術,可以在你大聲播放音樂的時候,依然能準確識別Siri。而在音質方面,雖然智能音箱依然讓繞不開基礎的發聲單元和音腔設計,但計算音頻帶來了另外一種體驗的升級:通過高碼率的音源和算法來改進音質。對于大部分普通用戶來說,這已經很高級了。
HomePodmini內置的S5芯片,性能相當于iPhone6的A8處理器。這個芯片的作用,不僅時作為智能家居的邏輯運算中樞,同時還支持計算音頻技術,可以通過算法實時優化音質效果。
這些,專業音箱品牌都很難做到。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智能音箱已經從最早的AI嘗鮮硬件,演化為了真正的音箱。多元化的設計,讓音箱不再只是一個音樂播放設備,而成為了更人性化、用戶粘性更高、任務能力更強的計算平臺(或者說內容分發平臺)。
當智能音箱開始走向戶外,這意味著傳統音箱品牌最后的一片凈土,也已經遭遇了來自外行的挑戰。
結語
據小道消息,華為曾從索尼挖來了很多聲學人才,所以Sound系列產品走的是中高端路線,主打音質。這看上去是一種生態的拓展,但本質上應該是計算平臺的延伸。因為Sound系列在研究音質之外,更主要的賣點還是HarmonyOS的加持。
未來幾年,智能音箱會朝著多場景、跨平臺、細分化幾個方向發展。兒童早教、網課教授、影音分發、智能控制、知識付費等領域,智能音箱都會發揮重要作用。
(智哪兒(ID:smartanywhere)原創文章,轉載請獲取授權并保留來源)
-
智能音箱
+關注
關注
31文章
1784瀏覽量
7878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