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使用的應用程序是否考慮到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因應大流行病而關閉的學校曾影響超過16億學生。這使得在線學習吸引了更年輕的受眾。全球學校正在探索即使大流行病結束后仍能提供在線課程的方式。
隨著在線學習的興起,許多新的教育應用程序應運而生,以滿足需求,同時協助家長平衡遠程學習與居家辦公。兒童作為最脆弱的在線用戶之一,數字和現實世界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IEEE的Ethically Aligned Design原則為數字健康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框架。但要判斷軟件開發人員和網絡設計師是如何將該框架轉化為實際實踐的,并不總是那么容易。IEEE標準協會的《兒童體驗案例研究報告》(https://standards.ieee.org/initiatives/artificial-intelligence-systems/childrens-data-governance.html?utm_source=ieeeorg&utm_medium=transmitter&utm_campaign=diita)考察了11款專為兒童和學生設計的應用程序,著重介紹了那些在實踐中做得出色的公司的具體細節。
該報告解決了家長和應用程序設計者心中的重大問題。
1. 數據收集和隱私。數據收集對父母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他們敏銳地意識到,即使是不同來源的少量信息也可被用來識別孩子。面向兒童的應用程序往往具有數據最小化程序,這意味著它們只存儲關于用戶及其設備的最少量數據,而其他數據可能存儲在設備本身。
2. 透明度和準許。當應用程序確實存儲用戶數據時,最好的做法是通知家長正在收集的數據以及誰可以訪問這些數據。一些應用程序還詳細說明了誰訪問了用戶的數據以及何時進行了訪問。
3. 構建將人權考慮在內的應用程序和系統。人權是符合倫理的設計的核心支柱。將其轉化為實踐意味著為可能有認知障礙、殘疾、不同收入水平或任何數量差異的不同年輕人設計應用程序。這些用戶的父母自己可能只接受過有限的教育,這給透明度甚至幫助孩子的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
4. 在父母控制和兒童賦權之間取得平衡。許多社交媒體應用程序可能感覺像是脫離了父母的自由區域,這可能是年輕人發展自己個性的吸引力之一。該報告詳細介紹了開發人員如何以適合年齡的方式獲得父母的同意和參與。例如,一些應用程序不依賴內容過濾器和家長控制,而是鼓勵家長尊重年輕用戶的隱私,同時為安全行為提供指導。
5. 減輕傷害風險。兒童的隱私風險比比皆是。應用程序正在使用人工智能來確定孩子是否使用了自己的全名作為用戶名,或者他們是否在應用程序中發布了自己的面部或身體圖像。
在數字世界中處理隱私問題對成年人來說可能很麻煩,但兒童需要特別考慮。對于家長來說,《2020年兒童體驗案例研究報告》項目中的案例研究表明,公司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對于開發人員和數字營銷人員來說,這些案例研究也可以作為重要討論的支撐。
當然,家長們陷入了困境 —— 他們的通勤時間很長,工作時間更長,而孩子們的大量時間都讓這些電子設備占據了。
-
數據收集
+關注
關注
0文章
72瀏覽量
11237 -
應用程序
+關注
關注
38文章
3292瀏覽量
57912
原文標題:如何正確教育青少年使用應用程序與科技?
文章出處:【微信號:IEEE_China,微信公眾號: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