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源共柵放大器用于增強模擬電路的性能。利用共源共柵是一種常見的方法,可用于晶體管和真空管的應用。Roger Wayne Hickman 和 Frederick Vinton Hunt 在 1939 年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使用了tern共源共柵,討論的是穩壓器應用。他們設計了兩個三極管的共源共柵,其中第一個三極管采用共陰極設置,下一個三極管采用公共柵極代替五極管。因此,它的名稱可以假設為級聯三極管的減少,其具有像五極管一樣的相關特性。
那么,共源共柵放大器工作原理究竟是怎樣的?本文IC先生網將詳細的介紹,希望通過閱讀本文之后,大家能夠對共源共柵放大器大致工作過程有所理解。
什么是共源共柵放大器?
共源共柵放大器包括兩級,例如CE(共發射極)級和CB(共基極)級,其中 CE 饋入 CB。當我們與單級放大器進行比較時,其組合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高輸入/輸出隔離、高 i/p 阻抗、高 O/p 阻抗和高帶寬。
在當前電路中,可以通過使用兩個晶體管(即BJT(BJT)或 FET)來頻繁使用該放大器。這里,一個晶體管的工作方式類似于 CE 或公共源極,而其他晶體管的工作方式類似于 CB 或公共柵極。該放大器增強了 I/O 隔離,就像 O/P 到 I/P 之間沒有直接耦合一樣,從而減少了米勒效應,從而提供高帶寬。
共源共柵放大器電路
使用 FET 的共源共柵放大器電路如下所示。該放大器的輸入級是FET和連接到其柵極端子的 Vin(輸入電壓)的公共源。該放大器的輸出級是 FET 的共柵極,其輸入相位非常高。O/P 級的漏極電阻為 Rd,Vout(輸出電壓)可從次級晶體管的漏極端子獲取。
由于Q2晶體管的柵極接地,因此晶體管的源極電壓和漏極電壓幾乎保持穩定。這意味著較高的 Q2 晶體管為較低的 Q1 晶體管提供較低的 i/p 電阻。這會降低較低晶體管的增益,從而米勒效應也會降低。所以帶寬將會增加。
下部晶體管的增益降低不會影響總增益,因為上部晶體管會補償它。上晶體管不會受到米勒效應的影響,因為漏極到源極漂移電容的充電和放電可以通過漏極電阻進行。頻率響應以及負載僅對高頻產生影響。
在該電路中,可以實現輸出與輸入的隔離。下部晶體管在源極和漏極端子處包括近似穩定的電壓,而上部晶體管在其兩個端子處包括近似穩定的電壓。基本上沒有從 o/p 到 i/p 的反饋。因此,兩個端子使用穩定電壓的中間連接來很好地隔離。
優點和缺點
共源共柵放大器優點包括以下內容:
該放大器提供高帶寬、增益、轉換速率、穩定性以及輸入阻抗。對于雙晶體管電路,零件數量極少。
共源共柵放大器缺點包括以下內容:
該放大器需要兩個具有高壓電源的晶體管。對于雙晶體管共源共柵,兩個晶體管應在處理過程中通過足夠的 VDS 進行偏置,從而對電源電壓產生較小的限制。
因此,這就是共源共柵放大器理論。這些放大器有兩種類型,例如折疊共源共柵放大器和 bimos 共源共柵放大器。這里有一個問題要問你,共源共柵放大器的頻率響應?
審核編輯 黃宇
-
放大器
+關注
關注
143文章
13629瀏覽量
214203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745瀏覽量
138881 -
共源共柵
+關注
關注
0文章
23瀏覽量
1040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