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硬盤(HDD) 最小組成單元是扇區
硬盤結構
硬盤工作原理
起初,讀/寫磁頭停靠在盤片在主軸附件的一個特殊區域,啟停區。
主軸連接所有盤片,并連接到一個馬達上。主軸電機以恒定的速度旋轉,帶動盤片旋轉。
主軸旋轉時,讀/寫磁頭和盤片間有個很微小的空氣間隙,稱磁頭飛行高度。
讀/寫磁頭被安裝在磁頭臂頂端,磁頭臂帶動磁頭移動到需要被寫入或取出數據的盤片位置上方。
磁頭在硬盤表面以二進制的形式讀寫數據,讀取的數據儲存在硬盤的flash芯片中,最后傳到程序中運行。
注意
盤片進行數據存儲,控制電路控制盤片高速旋轉,磁頭臂控制磁頭進行讀/寫(每個盤片有兩個讀寫磁頭,分別位于兩個表面)
盤片轉速以RPM為單位,現在企業一般用的是10K~15K(此時硬盤一般是在真空中運行的)
盤片上有盤面(兩面),盤面上有磁道,磁道上有扇區。
數據寫入是按照柱面縱向寫入的(先第一縱,然后第二縱這樣)
為什么縱向讀寫
讀寫時需要確定在哪個磁道讀寫數據(尋道時間)+ 確定磁道后確定哪個扇區(旋轉時延)+ 數據讀寫傳輸的時間
縱向讀寫的話在物理上(尋道時間+旋轉時延)花費的時間要少一點
硬盤上的數據組織
盤面:硬盤的每一個盤片都有兩個盤面,每個盤面都能存儲數據,成為有效盤片。
每一個有效盤面都有一個盤面號,按從上到小的順序從0開始依次編號。
在硬盤系統中,盤面號又叫磁頭號,因為每一個有效盤面都有一個對應的讀寫磁頭。
磁道(Track):磁道是在盤片上圍繞在主軸周圍的同心環,數據被記錄在磁道上。
磁道從最外圈向內圈從0開始順序編號。
硬盤的每一個盤面有300~1024個磁道,新式大容量硬盤每面的磁道數更多,通常用盤片上每英寸的磁道數(TPI,也稱磁道密度)來衡量盤片上磁道排列的緊密程度。
磁道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是盤面上以特殊形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區。
柱面(Cylinder):在同一個硬盤中所有盤片(包含上下兩個盤面)具有相同編號的磁道形成一個圓柱,稱之為硬盤的柱面。
每個柱面上的磁頭由上而下從0開始編號,數據的讀寫按柱面進行。
即磁頭讀寫數據時先在同一柱面內從0磁頭開始進行操作,依次往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盤面(即磁頭)上進行操作。
只有同一柱面所有的磁頭全部讀寫完成后磁頭才轉移到寫一個柱面,因為選取磁頭只需通過電子切換即可,而選取柱面側必須通過機械切換,即尋道。
通常硬盤中磁頭的位置由柱面號來說明,而不是用磁道號來說明。
扇區(Sector):每個磁道被分為更小的單位,稱為扇區,劃分扇區的目的是為了使數據存儲更加條理化。
扇區是硬盤中可以單獨尋址的最小存儲單元。不同硬盤磁道的扇區數可以不同。
通常情況下,一個扇區可以保存512字節的用戶數據,但也有一些硬盤可以被格式化為更大的扇區大小,如4KB扇區。
硬盤指標
硬盤容量
硬盤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扇區大小,單位為MB或GB
影響硬盤容量的因素有單碟容量和碟片數量。
硬盤緩存
為解決硬盤在讀寫數據時CPU的等待問題,在硬盤上設置適當的高速緩存
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指硬盤的磁頭從初始位置移動到盤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時間(越小越好)
平均等待時間:指磁頭已處于要訪問的磁道,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越小越好)
數據傳輸速率
內部傳輸速率:指理情況下磁頭讀寫硬盤時的最高速率
外部傳輸速率/接口傳輸速率:它指的是系統總線與硬盤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與硬盤接口類型和硬盤緩存的大小有關。
硬盤IOPS和傳輸帶寬
IOPS:每秒的輸入輸出量(讀寫次數);理論上可以計算出硬盤的最大IOPS,即IOPS=1000ms/(尋道時間+旋轉延遲)
傳輸帶寬(吞吐量):單位時間成功傳輸的數據數量
并行傳輸和串行傳輸
并行:傳輸效率高,但是傳輸距離不長,傳輸頻率不高;(一般10多米左右)
串行:傳輸速率不高,但是可以通過傳輸頻率來提高整體傳輸速度(隨意一般串行比并行的傳輸速率要高)
影響性能的因素
固態硬盤(SSD) 最小存儲單元是Cell
SSD的特點
使用flash技術存儲信息,數據傳輸速度比HDD快
內部沒有機械結構因此耗電量更小、散熱小、噪音小
SSD盤使用壽命受擦寫次數影響(硬盤最小組成單元Cell不斷擦寫,當擦寫次數達到極限后,就不能繼續讀寫數據了)
SSD架構
SSD主要是由存儲單元(主要是閃存顆粒)和控制單元組成
SSD控制器:負責主機到后端介質的讀寫訪問和協議轉換,表項管理、數據緩存及校驗等,是SSD的核心部件。
主機接口:主機訪問SSD的協議和物理接口,如SATA、SAS和PCIe。
DRAM: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閃存轉換層)表項和數據的緩存,以提供數據訪問性能。
存儲單元:NAND FLASH 顆粒
NAND FLASH:數據存儲的物理器件,是一種非易失性隨機訪問存儲介質。
多通道并發,通道內Flash顆粒復用時序。支持TCQ/NCQ,一次響應多個IO請求。
NAND Flash
NAND 閃存顆粒采用浮柵晶體管存儲數據
內部存儲單元組成包括:LUN、Plane、Block、Page、Cell
LUN:能夠獨立封裝的最小物理單元,通常包含多個plane
Plane:擁有獨立的Page寄存器,通常包含1K或2K奇數Block或偶數Block
Block:能夠執行擦除操作的最小單元,通常由多個Page組成
Page:能夠執行編程和讀操作的最小單元,通常大小為16KB
Cell:Page中的最小操作擦寫讀單元,對應一個浮柵晶體管,可以存儲1bit或多bit
對NAND Flash的讀寫數據的操作主要涉及擦除(Erase)、編程(Program)和讀(Read)
Nand flsh為非易失性介質,在寫入新數據之前必須保證Block被擦除過,對Block擦除一次后再寫入一次稱為一次P/E Cycle
閃存介質
NAND Flash顆粒根據Cell存儲不同的bit數據位分為不同的閃存介質(主要有四種)
地址映射管理
主機通過LBA訪問SSD,SSD主控通過FTL閃存轉換將其轉換為PBA進行數據讀取
LBA:Logical Block Address,邏輯區塊地址
可以指某個數據區塊的地址或者某個地址上所指向的數據區塊。
PBA:Physics Block Address,物理區塊地址
FTL閃存轉換層
基本概念
FTL起著翻譯官的作用,它將Host(電腦、手機等)發送至Device(eMMC、SSD)的邏輯地址轉換為寫入Flash的物理地址(地址映射管理)。
工作原理
Host給定一個邏輯地址,FTL根據這個邏輯地址在邏輯映射表上建立映射關系,連接到Flash上的物理地址。
一般來說,FTL將邏輯地址處理后,建立的映射關系包含了Flash的Block編號、Page編號等,數據讀取時便根據這些信息在Flash對應的位置上找到數據,傳輸至Host。
審核編輯:湯梓紅
-
SSD
+關注
關注
21文章
2887瀏覽量
117852 -
固態硬盤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474瀏覽量
57543 -
機械硬盤
+關注
關注
1文章
225瀏覽量
25483 -
HDD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7瀏覽量
27527
原文標題:機械硬盤(HDD)與固態硬盤(SSD)
文章出處:【微信號:網絡技術干貨圈,微信公眾號:網絡技術干貨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