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5G、AI技術的飛速發展,海量數據的持續激增,數據資產的核心價值正在凸顯,大數據時代數據庫行業也迎來了快速增長。
作為數據存儲、處理、分析的關鍵系統,核心基礎軟件之一,數據庫對推動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據 Gartner 統計,2017年我國數據庫軟件市場規模為120億元。據大數據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數據庫市場規模為833億美元,我國數據庫市場規模(包含數據庫服務、安全等周邊生態)為59.7億美元(約合403.6億元人民幣),占全球7.2%。6年時間內,我國數據庫軟件市場始終保持平穩增長,且增速呈現遞增趨勢。預計到2027年,我國數據庫市場總規模將達到1286.8億元,市場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26.1%。
在市場增長與技術升級的雙重機遇推動下,眾多國產數據庫在市場上涌現。奧星貝斯的 OceanBase、華為的 GaussDB 以及傳統的南大通用、人大金倉等“老四家”最被人所熟知。但也有很多新興數據庫企業,找準了更加細分的賽道,以其優勢打開局面,有的甚至登上了技術創新的高地。如福建星瑞格軟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瑞格”)日前發布的新型數據庫產品“SinoDB V16.8”,旨在打造具有行業特征的專用數據庫,滿足黨政、金融、通信、能源、物聯網、智慧園區等傳統業務場景下的數據庫替代需求,為業務連續性提供重要數據保障。
技術創新涌動、市場競爭加劇......可以預見,2024年國產數據庫產業正在醞釀新變局。
一、國產數據庫的四十年突圍之路
作為數字經濟的“根技術”,數據庫的重要性不亞于芯片。人們每天的社交、餐飲、游戲、支付、打車等日常活動,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程序應用,它們的背后,都離不開數據庫。正是這樣的關鍵性決定了數據庫必將朝著國產化的方向發展。而數據庫在中國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早期,數據庫產品是以一個銷售商品的概念進入中國。七十年代中期,甲骨文(Oracle)公司成立并收獲了美國海軍、中情局、國家航天局等一批用戶,迅速走上正軌。彼時,神州大地萬物復蘇,中國計算機學會敏銳把握到了科技的脈搏,在黃山召開了第一屆數據庫學術會議,數據庫學科在中國形成。可惜的是,這個時代中國的數據庫技術,始終囿于高校和科研機構里。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數據庫技術大規模進入中國,本土數據庫企業相繼成立,但因規模較小、發展環境不利,市場主導權仍在國外企業手中。
2000年后,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我國IT巨頭在應用方面幾乎都做到了第一,但各大科技企業的核心數據庫C位仍被Oracle與MySQL等國外產品牢牢把持著,國產數據庫只能占領一些縫隙市場。不甘落后的互聯網龍頭開始入局數據庫領域,自主研發數據庫產品,讓國人逐步樹立了對國產數據庫的信心,本土企業則利用學習開源產品的契機,進行創新改進。之后,中國數據庫相關論文不斷發表,技術自主能力逐步增強,國產數據庫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
近10年,中國數據庫產業在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后迎來了第三階段“黃金時代”。相關行業標準出臺、理論技術不斷創新、產品形態日益豐富、產業生態加速變革、產業熱度持續升溫......均預示著國產數據庫正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創新都能帶來產業革命,當前國產數據庫繁榮發展的背后也有隱憂。從互聯網掀起的“去IOE”浪潮到國產替代如火如荼,數百家數據庫企業噴涌而出,百花齊放卻也帶來了高度的碎片化。想要在激烈競爭脫穎而出,國產數據庫企業需要瞄準細分賽道,盡快在技術創新和業務落地上找到突破口。
二、國產數據庫新勢力的破局之道
機會永遠屬于敢于破局的人。
金融業數據庫使用情況一直是數據庫產業發展的風向標。1998年,IBM DB2、Informix在金融核心系統落地商用,奠定了此后20年大小機在核心系統的格局;如今,金融業成為大小機下移的急先鋒。隨著近年來數據庫國產化工作推進,國產數據庫在金融業IT系統需求火熱。
據金融信息化研究所2022年編撰的《金融業數據庫供應鏈安全發展報告》顯示,當前銀行業辦公系統與一般系統,中國產數據庫使用比例已突破50%,但在核心系統使用比例仍在15%左右;而在證券和保險業,非核心系統國產數據庫使用比例均低于30%,核心系統低于20%。要知道核心系統與非核心系統數據庫采購價格有倍數差異,無法突破核心系統可能使許多數據庫廠商難以形成商業正循環,最終影響到其業務連續性。
2023年,某頭部保險公司歷時5年完成了總部及所有分公司上千套核心系統國產數據庫替換,同時實現了所有小機下移和全國產平臺的嘗試,綜合性能提升至原系統四倍以上。這其中,本文之前提到的星瑞格SinoDB功不可沒。
注:福建省星瑞格軟件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全資子公司、福建省國有企業中唯一一家基礎軟件企業,專業從事國產數據庫產品研發和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星瑞格不僅做到了,且連續服務5年未宕機。而近日,在福建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發展大會上,星瑞格又重磅發布兼具高并發性、高穩定性、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新型數據庫產品“SinoDB V16.8”,讓我們看到了國產數據庫更多的可能性。
SinoDB V16.8是星瑞格基于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的一款成熟穩定、自主可控的國產數據庫管理系統。一方面,它具備成熟的多進程+多線程運行時架構,保證系統充分利用硬件計算能力的同時,具有穩定的性能,使系統在高并發負載、連續運行狀態下,吞吐量指標TPMC值隨業務壓力而產生的波動幾乎無感。
另一方面,它具備基于日志的內核級高可用技術,可構建高效的共享存儲集群和可靠的主備集群,支持算力故障和存儲故障的連續自動轉移,實現秒級切換(RTO<30s),保證數據零丟失(RPO=0),以此為基礎的“兩地三中心”容災高可用方案,進一步為業務連續性筑牢數據支撐底座。
此外,SinoDB BizWrapper技術的創新可以為行業用戶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通過SinoDB的BizWrapper技術,開發者可以定義具有業務特征的數據類型、基礎元數據、業務邏輯等封裝到SinoDB的數據庫服務端,形成面向特定行業業務的專用數據庫產品;把原來不得不在應用系統中實現的業務邏輯下推到數據庫層,降低用戶業務系統的復雜度,簡化應用開發過程,更適應低代碼開發的要求;縮短業務數據的處理流程和網絡間的傳輸,實現基于全庫數據的庫內運算;減少系統的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基于以上技術,星瑞格與開發者共同完成或正在開發中的組件有:全文檢索組件、時間序列引擎、國際海事地圖組件、某行業BIM模型組件、某行業圖像識別組件等。
在安全性、自主性、產品性能方面SinoDB V16.8也已獲得“官方認證”。經測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與創新發展中心為星瑞格展示并說明了供應鏈風險分析報告、開源代碼檢驗報告、核心代碼對比報告、知識產權風險分析報告;電子標準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出具了集中式數據庫符合性檢測報告、GB 18030-2022《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檢測報告以及國標GB 18030-2022 最高等級認證;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出具了星瑞格SinoDB V16.8性能效率確認測試報告、可靠性確認測試報告。談及這款數據庫產品,星瑞格副總經理杜國旺表示,它代表著星瑞格最新的基礎軟件技術攻關成果,也意味著星瑞格在年初“福建省基礎軟件技術攻關誓師大會”上立下的“國產基礎軟件技術攻關”的目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從原型創新到技術自研再到行業落地,在國產數據庫發展第三階段入局的“新勢力”——星瑞格用自己對數據庫行業的專注與努力走出了一條陽關大道。
結語
?隨著國家提出的”2+8+N“行業信創自主應用體系逐步落地,用戶的部分需求將從通用轉向結合實際需求的專用化、定制化產品,而數據庫產業是一個優勢積累型的市場,一味追趕永遠無法實現領先,唯有通過創新開辟新賽道,才有機會改變格局。
2024年,在國產數據庫新變局下,我們期待更多的破局者!
審核編輯 黃宇
-
數據庫
+關注
關注
7文章
3846瀏覽量
64686 -
數字經濟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61瀏覽量
1835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