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英文全稱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時分同步的碼分多址技術。這是中國電信行業百年來第一個完整的移動通信技術標準,也是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技術標準。TD-SCDMA被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列為第三代移動通信空口技術規范之一,與歐洲的WCDMA標準、美國的CDMA2000標準并稱為3G時代主流的移動通信標準。
TD-SCDMA采用了多種技術,如智能天線、聯合檢測、接力切換、同步CDMA、軟件無線電、低碼片速率、多時隙、可變擴頻系統、自適應功率調整等。它集CDMA、TDMA、FDMA技術優勢于一體,具有系統容量大、頻譜利用率高、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
TD-SCDMA以TDD模式運作,即上行和下行的傳輸使用同一頻帶的雙工模式,根據時間來區分上下行并進行切換。這種模式的頻譜利用率高而且成本低廉,但也有一些缺點,如基站發射峰值功率與平均功率的比值較高,導致基站功耗較大,覆蓋半徑較小,抗衰落和抗多普勒頻移的性能較差,當手機處于高速移動的狀態下通信能力較差。因此,TD-SCDMA主要適用于時速120公里左右的移動終端,對于高速公路及鐵路等高速移動的環境可能不太適合。
TD-SCDMA在2001年3月正式寫入3GPP的R4版本,并在3GP開展實質性標準化工作;在3GPPR5中引入HSDPA,R7中引入AHSUPA和MBMS等增強性技術; 3GFPR8中引入LTE技術的同時,也延續進行HSPA+標準的研究工作。
由圖1可以看到,TD-SCDMA技術在不斷發展演進,由最初的R4階段單終端速率394kbits,到3G增強型技術HSDPAHSUPA,單終端速率(單載波)為2.82.2Mits,以及采用HSPA+等高階調制技術使得速率達到4.2Mbit/s。
圖1 TD-SCDMA技術發展路線
TD-SCDMA需要基站間的嚴格同步,以降低基站間的干擾。它支持同頻切換和異頻切換,可以靈活地提供高速數據業務。
TD-SCDMA物理信道用4層結構:超幀、無線幀、子幀和時隙碼。一個超幀長720ms,由72個無線幀組成,每個無線幀長10ms。TD-SCDMA將每個無線幀分為兩個5ms的子幀,每個子幀由長度675us的7個主時隙和3個特殊時隙組成。3個特殊時隙分別是下行導頻時隙(DwPTS,75us)、上行導頻時隙(UpPTS,125us)和保護時隙(G,75us)構成。
在這7個主時隙中,TsO總是分配給下行鏈路,而Ts1總是分配給上行鏈路,其他時隙可作為上行鏈路的時隙,也可以作為下行鏈路的時隙。上行鏈路的時隙和下行鏈的時隙之間由一個轉換點分開,在TD-SCDMA系統的每個5ms的子幀中,有兩個轉換點(UL到DL和DL到UL),轉換點的位置取決于小區上、下行時隙的配置,這種靈活的配置方案,特別適合不對稱業務的傳輸。
一個突發的持續時間就是一個時隙,主時隙突發結構由兩個數據符號域、一個144chips的midamble碼、L1控制信息和16chips的保護域組成,總共長864chios。數據區共704碼片長,數據域中每個比特用QPSK調制,擴頻系數為1至16。midamble碼是作為訓練序列,供多用戶檢測(聯合檢測或千擾抵消)時信道估計使用。
下行導頻時隙(OwPTS)由64比特正交碼組成,它是無線基站(小區)的導頻信號,也是下行同步的信號。而上行導頻時隙(UpPTS)由128比特正交碼組成,它是用戶終端(小區)的導頻信號,主要用做上行同步。保護時隙(G)用于保護和區分上、下行時隙,使距離較遠的終端能實現上行同步,在TD-SCDMA系統中,此時隙的寬度保證了小區的最大半徑可能達到10km以上。
審核編輯:黃飛
-
td-scdma
+關注
關注
0文章
528瀏覽量
147884 -
CDMA
+關注
關注
1文章
584瀏覽量
118191 -
移動通信
+關注
關注
10文章
2617瀏覽量
70070 -
3GPP
+關注
關注
4文章
417瀏覽量
4539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