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寧遠)半個月前,智己汽車的超快充固態電池消息引起了行業廣泛關注。智己汽車打出的“行業首個準900V超快充固態電池”宣傳標語也引來不少質疑,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在玩文字游戲”。這一“行業首個準900V超快充固態電池”最終也的確被證實為大眾認知里的半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作為解決新能源動力電池瓶頸的重要技術手段,全球相關研究機構以及企業都在加大力度投入到固態電池的研發中。但由于材料和制造成本、使用壽命等問題,發展多年也讓人憧憬多年的固態電池目前仍未能實現大規模的量產。
全固態電池確實是新能源汽車最理想的解決方案,不過此前有報道的多數車企、研究機構對固態電池大規模量產的時間判斷在2030年左右,小規模量產的時間最早也是2025年。而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似乎已提前開卷固態電池賽道。
繼智己汽車推出“行業首個準900V超快充固態電池”后,廣汽埃安旗下昊鉑品牌在4月9日宣布,昊鉑“100%固態電解質”的全固態電池會在4月12日發布,從實驗室走向量產應用。
昊鉑全固態電池亮相前夕,中科院取得固態電池大突破
就在昊鉑“100%固態電解質”的全固態電池發布前夕,4月11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官方公眾號正式公布,該研究所先進儲能材料與技術研究組在硫化物電解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目前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主流的有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種。硫化物是其中這三種電解質材料中導電率最高的,具有可媲美液態電解質的電導率,硫化物電解質的高能量密度能讓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大幅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
在適宜的電化學窗口,該電解質高溫下不氧化、低溫下不凝固優勢明顯。同時硫化物電解質的硬度適中,物理接觸性能良好,機械性能出色,不少企業都選擇了該技術路線,如寧德時代、高能時代、豐田、三星、松下、LG化學等等。
但是硫化物固態電池制備復雜,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疊層工藝是固態電池行業的痛點及瓶頸。而此次中科院青島能源研究所的突破,正是解決了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疊層工藝的行業痛點及瓶頸問題,打通了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的大型車載電池制作工藝的最后一道難關,在硫化物軟包電池疊片技術上取得關鍵性突破。
該研究組一直始終致力于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制備工藝及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攻關,此前就針對硫化物電解質性能、電池倍率和壽命等幾大關鍵問題取得過重要技術突破。此次他們制備的硫化物多層疊片軟包電池測試循環300次,容量幾乎沒有出現衰減。
據悉,目前已建成公斤級硫化物電解質批量制備中試線一條,能夠實現公斤級穩定制備,研究團隊正在進行20Ah硫化物全固態電池成型生產線落地籌備工作。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表示將與產業鏈上下通力合作,加速技術的研發和驗證過程,力爭在2026年率先實現硫化物全固態電池批量化生產。
作為本就難度更高的固態電池技術路線,硫化物固態電池在制備上比氧化物、聚合物更復雜,此次的突破無疑將大大加快國產硫化物固態/半固態電池的落地進程,加速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快進入固態電池時代。
100%固態電解質,全固態電池2026上車
目光回到昊鉑,去年廣汽集團新聞發布會上,廣汽埃安已經提到過將于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搭載,昊鉑品牌將率先采用。
今年2月,昊鉑公布了固態電池研發的最新進展,當時公布的數據是,該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超過了350Wh/kg,150周循環電池容量能夠保持在90%以上,有著與相同重量傳統電池相比電量是其3倍的優勢。
短短幾個月,100%固態電解質的全固態電池又有何進展,真的要來了嗎?4月12日,采用了100%固態電解質的全固態電池終于在廣汽科技日發布會中亮相,廣汽官宣已完成研發大尺寸、多層堆疊30Ah大容量全固態電池,距離車規級全固態電池更進一步,目標在2026年完成全部開發,并表示將率先用于昊鉑車型。
廣州埃安電池研發部負責人李進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市場上搭載的固態電池多是半固態電池,仍然需要加入傳統的液態電解質,與當前常規液態鋰離子電池并無本質的差異。廣汽集團迎難而上,領先布局全固態電池技術開發。目前,我們已經實現全固態電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制造技術上的階段性突破”。
憑借第三代海綿硅負極技術和高面容量固態正極技術,廣汽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到了大于400Wh/kg,大于910Wh/L,較當前量產的液態離子電池體積能量密度提升52%以上,質量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可輕松實現超1000公里續航。
可以看到,較之前公布的固態電池參數,廣汽此次發布的固態電池在性能上又有明顯的提升,并且據悉該電池已經進入量產應用研究階段了。
在性能方面,通過活性納米非晶硅、高強度3D支撐基體以及快離子導體包覆層,該固態電池負極可逆容量達到了1500mAh/g,是現有石墨負極的4倍,較常規的硅負極材料膨脹率下降了30%,循環穩定性提升135%。
高面容量固態正極技術則做到了正極材料、極片設計以及制造工藝的三重突破,實現了5mAh每平方厘米的高面容量,并解決了干法正極高效制備的難題,實現了250微米的超厚全固態正極片的無溶劑制備。
憑借在超薄固態電解質成膜工藝、固態電解質膜片與極片組裝工藝、原位界面融合工藝等創新制造技術工藝上的突破,李進表示,“相比傳統液態鋰離子電池,未來大規模量產狀態下,設備投資可減少15%,廠房面積降低40%,綜合制造成本有望降低35%以上”。
雖然到量產搭載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但是這次全固態電池的發布讓大家看到了在不斷地突破下,固態電池技術正逐步走向成熟期。今年應該還會有更多企業公布相關技術突破。
寫在最后
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固態電池賽道,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意思,固態電池距離商業化還有數年時間,但是肉眼可見賽道上的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
雖然目前公布這些固態/半固態電池離最理想電池方案還有距離,還沒有發展到終結電動汽車和燃油車競爭的程度,但我們也的確看到向固態電池發展推進了新能源汽車向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的方向進步。固態電池時代,屆時電動汽車的安全性和續航里程將跨上新的臺階,這一未來已經不遠了。
-
固態電池
+關注
關注
10文章
705瀏覽量
2794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