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形機器人技術的持續飛躍,其在產業界的應用前景正被廣泛看好,各地正積極推動其在工業制造、醫療健康、服務業等多個領域的落地應用,旨在加速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賽迪研究院指出,得益于政府的積極引導與投資的強勁驅動,預計人形機器人產業將在2024年和2025年迎來持續的高速增長,至2026年,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大關。
在近期舉辦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常州科教城睿爾曼智能科技(江蘇)有限公司所展示的超輕量仿人機械臂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這款機械臂不僅將重量嚴格控制在4.5公斤以內,更實現了關節尺寸的50%縮減。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其核心零部件已達成100%的自主研發,成功克服了傳統機械臂成本高、重量大、穩定性欠佳的難題。
同樣在大會上,深圳逐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攜其新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L-2驚艷亮相。CL-2不僅能夠自由行走、爬樓、往返跑以及搬運重物,還展現出了出色的抗干擾能力,能夠輕松應對多元化的應用場景。逐際動力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張力表示:“我們期望機器人能夠前往人類無法到達或難以抵達的地方,完成人類能夠執行的任務。”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專職秘書長譚維佳則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兩大核心挑戰:一是如何賦予機器人如人類般的感知能力與決策智慧;二是如何使機器人在實際環境中像人類一樣靈活作業。這些挑戰的攻克不僅需要長期的技術積淀,還需要大量的應用場景來提供實踐機會。
今年,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這一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首個國家級公共平臺正式成立。7月,該平臺發布了中國首個全尺寸開源通用人形機器人“青龍”。“青龍”采用了先進的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術,能夠實時捕捉周圍環境的三維信息,并據此進行精準的路徑規劃與避障操作。同時,“青龍”還配備了高度仿真的面部表情系統和自然語言處理模塊,能夠與人類進行自然流暢的情感溝通與任務交流。
在上海市,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技術同樣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國電科第二十一研究所,“電科機器人1號”人形機器人正以穩健的步伐前行。這款身高162厘米、體重60公斤的機器人擁有39個電動關節,單臂最大負載能力達到5公斤,并已學會爬坡、擰瓶蓋等技能。
在工業制造領域,人形機器人正逐步成為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的關鍵工具。以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上海臨港基地為例,多臺人形機器人正在數字化工廠內協同作業,不僅承擔了焊接、噴涂、裝配等繁重任務,還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實現了生產流程的優化與協同。流水線上,平均每70秒左右就能有一輛汽車下線,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近年來,深圳已涌現出以逐際動力、樂聚機器人為代表的眾多人形機器人企業。憑借完善的制造業與機器人全產業鏈條,深圳已成為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的重要聚集地。隨著人形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應用領域將持續拓寬,未來有望形成大規模的應用市場,成為新的產業增長點。
為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上海市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設立總規模達1000億元的產業投資母基金,對重點產業鏈及細分賽道提供2萬億元的招商引資投融資授信,并提出降低物流成本、加大財稅支持、優化企業服務等多項具體措施。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5瀏覽量
208386 -
人形機器人
+關注
關注
3文章
495瀏覽量
1679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