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FR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持高速增長,銷量同比增長31.3%。預計2017年全球機器人規模達232億美元,而中國市場就占到了27%。到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首次超過11萬臺,市場規模達到42.2億美元,2020年,國內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到58.9億美元。
自《中國制造2025》將機器人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國內機器人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一些制造企業也已經成功應用工業機器人來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如美的的黑燈工廠,海爾的智能工廠。整個社會對工業機器人的接納程度也越來越高,促進了機器人產學研各個層面的發展。各地政府也出臺政策對機器人產業進行補貼,如東莞政府每年補貼2億元推動機器人換人,浙江省對企業購置的工業機器人按購置費的10%進行財政補貼。
這些給國內機器人企業帶來了機遇。以新時達、新松、埃斯頓、拓斯達為代表的四家國產機器人廠商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企業平均營收增幅達到了54.75%。其中,新時達營業收入25.8億元,新松營業收入16.77億元,埃斯頓和拓斯達營業收入分別為6.65億元和5.08億元。
同時,國產工業機器人正逐步獲得市場認可。國內廠商攻克了減速機、伺服控制、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趨勢逐漸顯現。與此同時,國產工業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穩步提高。如2015年,國產機器人銷量為2.2萬臺,2016年,已上升至3.4萬臺,今年,這一數字仍可能繼續提升。
不可否認,國產機器人企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隨著中國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持續增加,更多國外機器人廠商瞄準了中國市場,如ABB正籌劃建立重慶機器人應用中心。安川電機與武進國家高新區二期項目簽約,啟動建設第三工廠。庫卡宣布再次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建設中國二期廠房。發那科看好中國廣闊的市場前景,在日本建設新工廠,最終打算將月產量擴大到現在近2倍的水平。那志不二越將在2018年之前在中國起用新工廠。
同時,雖然中國機器人廠商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開發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還無法擺脫對國外零部件的依賴,其可靠性及精度仍然無法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同時,國內的制造企業雖然會選擇部分國產機器人,但其應用場合以上下料、搬運等低端應用為主,在需要復雜操作的場合,仍然選擇國外廠商為主。如格力珠海工廠使用ABB機器人用于鉑金沖壓,廣汽本田使用ABB機器人進行噴涂作業等。
-
工業機器人
+關注
關注
91文章
3374瀏覽量
92883
原文標題: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ial_robot,微信公眾號:國聯視訊工業機器人信息服務】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