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京東物流 楊唯一
一、Java 枚舉類
Java 枚舉是一個特殊的類,一般表示一組常量,比如一年的 4 個季節,一年的 12 個月份,一個星期的 7 天,方向有東南西北等。
我們在業務需求開發中,通常會使用枚舉來定義業務上的一組常量,那除了簡單地定義常量之外,我們如何利用枚舉來實現高內聚、低耦合的設計呢?下面介紹下枚舉和策略模式、函數式接口的組合應用。
二、枚舉+策略模式
首先介紹下策略模式,已經掌握策略模式的同學可以直接跳過此部分。
1、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屬于對象的行為模式。其用意是針對一組算法,將每一個算法封裝到具有共同接口的獨立的類中,從而使得它們可以相互替換。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在不影響到客戶端的情況下發生變化。 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定義相似的算法,替換if else 語句寫法,并且可以隨時相互替換。
策略模式主要由這三個角色組成,環境角色(Context)、抽象策略角色(Strategy)和具體策略角色(ConcreteStrategy)。
?環境角色(Context):持有一個策略類的引用,提供給客戶端使用。
?抽象策略角色(Strategy):這是一個抽象角色,通常由一個接口或抽象類實現。此角色給出所有的具體策略類所需的接口。
?具體策略角色(ConcreteStrategy):包裝了相關的算法或行為。
這里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拿剛學習Java的時候使用計算方法來說吧。 在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時候,會經常用到加減乘除方法。如果我們想得到兩個數字相加的和,我們需要用到“+”符號,得到相減的差,需要用到“-”符號等等。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字符串比較使用if/else寫成通用方法,但是計算的符號每次增加,我們就不得不加在原先的方法中進行增加相應的代碼,如果后續計算方法增加、修改或刪除,那么會使后續的維護變得困難。 但是在這些方法中,我們發現其基本方法是固定的,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策略模式來進行開發,可以有效避免通過if/else來進行判斷,即使后續增加其他的計算規則也可靈活進行調整。
首先定義一個抽象策略角色,并擁有一個計算的方法。
interface CalculateStrategy {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然后再定義加減乘除這些具體策略角色并實現方法。
代碼如下:
class OperationAdd implements Calculate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class OperationSub implements Calculate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class OperationMul implements Calculate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class OperationDiv implements Calculate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最后在定義一個環境角色,提供一個計算的接口供客戶端使用。 代碼如下:
class CalculatorContext { private Calculate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CalculatorContext(CalculateStrategy 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int executeStrategy(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strategy.doOperation(num1, num2); } }
編寫好之后,那么我們來進行測試。 測試代碼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4,b=2; CalculatorContext context = new CalculatorContext(new OperationAdd()); System.out.println("a + b = "+context.executeStrategy(a, b)); CalculatorContext context2 = new CalculatorContext(new OperationSub()); System.out.println("a - b = "+context2.executeStrategy(a, b)); CalculatorContext context3 = new CalculatorContext(new OperationMul()); System.out.println("a * b = "+context3.executeStrategy(a, b)); CalculatorContext context4 = new CalculatorContext(new OperationDiv()); System.out.println("a / b = "+context4.executeStrategy(a, b)); }
輸出結果:
a + b = 6 a - b = 2 a * b = 8 a / b = 2
上面這段是網上常見的對于策略模式的介紹和示例,但在這段測試代碼中,我們對于策略的選擇依然是在具體的調用處通過對CalculatorContext類構造器的傳參去指定的,那么如何能動態地選擇策略并將選擇策略的具體邏輯抽取,就要用到枚舉+策略這套組合拳啦。
2、枚舉+策略模式的使用
定義策略模式的枚舉類,并將具體策略的 bean 名稱作為枚舉類 strategy 的值;
在getStrategyEnum方法中,我們可以去實現選擇策略的邏輯,將選擇策略的判斷邏輯內聚在枚舉類中,與業務代碼隔離,當然在具體業務中,我們對于策略選擇的判斷會更復雜,此處只是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下:
@Getter public enum CalculateStrategyEnum { ADD("operationAdd"), SUB("operationSub"), MUL("operationMul"), DIV("operationDiv"); private final String strategy; CalculateStrategyEnum(String 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static CalculateStrategyEnum getStrategyEnum(String operationName) { switch (operationName) { case "加法運算": return ADD; case "減法運算": return SUB; case "乘法運算": return MUL; case "除法運算": return DIV; default: return null; } } }
策略實現類中加入@Component 注解,將 bean 實例交給 spring 容器管理
@Component class OperationAdd implements Calculate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Component class OperationSub implements Calculate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Component class OperationMul implements Calculate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Component class OperationDiv implements Calculate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策略調用處:業務處理
@Service class CalculateService { // 注入所有策略類 @Resource Map calculateStrategy; public executeStrategy(String operationName, int num1, int num2) { // 根據參數匹配對應的枚舉實例 CalculateStrategyEnum strategy = CalculateStrategyEnum.getStrategyEnum(operationName); // 獲取對應bean執行策略算法 if (stategy != null) { calculateStrategy.get(strategy.getStrategy()).doOperation(num1, num2) } } }
當我們需要新增算法時,只需新增新的策略實現類和枚舉實例,修改枚舉類中的策略選擇方法,無需入侵現有業務代碼,實現了高內聚、低耦合,增強了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三、枚舉+函數式接口
1、函數式接口
什么是函數式接口
函數式接口是只包含一個抽象方法的接口。但是默認方法和靜態方法在此接口中可以定義多個。Java 中的函數式接口可以被用作 Lambda 表達式的目標類型。通過函數式接口,可以實現更簡潔、更具可讀性的代碼,從而支持函數式編程的思想。
Java 中有一些內置的函數式接口,用于不同的用途:
1.Runnable: 用于描述可以在單獨線程中執行的任務。
2.Callable: 類似于 Runnable,但可以返回執行結果或拋出異常。
3.Comparator: 用于比較兩個對象的順序。
4.Function: 接受一個參數并產生一個結果。
5.Predicate: 接受一個參數并返回一個布爾值,用于判斷條件是否滿足。
6.Supplier: 不接受參數,但返回一個值。
7.Consumer: 接受一個參數,無返回值。
2、枚舉+函數式接口的使用
我們可以通過為枚舉類設置函數式接口類型的屬性,讓枚舉實例擁有一些特定的行為。
例如下面的例子,通過Runnable接口為枚舉實例賦予了對應的行為。
public enum ActionEnum { RUN(ActionEnum::run), JUMP(ActionEnum::jump), SIT(ActionEnum::sit); private final Runnable action; ActionEnum(Runnable action) { this.action = ac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Running"); } public static void jump() { System.out.println("Jumping"); } public static void sit() { System.out.println("Sitting"); } }
也可以根據具體行為是否消費參數,以及是否提供返回值來選擇合適的接口
public enum ActionEnum { RUN(ActionEnum::run), JUMP(ActionEnum::jump), SIT(ActionEnum::sit); private final Supplier action; ActionEnum(Supplier action) { this.action = action; } public static String run() { return "Running"; } public static String jump() { return "Jumping"; } public static String sit() { return "Sitting"; } }
這樣,我們可以將與枚舉值強關聯的一些行為封裝到枚舉類中,與其他業務代碼隔離,實現高內聚、低耦合的設計。
引用:
策略模式介紹:
https://www.cnblogs.com/xuwujing/p/9954263.html
審核編輯 黃宇
-
接口
+關注
關注
33文章
8691瀏覽量
151906 -
JAVA
+關注
關注
19文章
2974瀏覽量
10513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