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指出,全球AI芯片產業依然是歐美公司的天下,中國最頂尖的華為也未能擠進全球前10。 在AI芯片領域,中國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人工智能(AI)與芯片發展趨勢,被認為是中美貿易摩擦的關鍵原因之一,不過根據最新發布的全球AI芯片公司排名顯示,在全球前24名的AI芯片公司名單中,美國公司依然獨霸該行業。 中國公司雖占有6席,表現最佳的華為卻僅排名第12位,再次為中國業界亮起警訊。
綜合媒體報導,市場研究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近日以公司表現、產品表現、市場表現以及獨特市場等四大指針,評比出全球前24名AI芯片企業,美國企業共囊括14家,其中輝達(Nvidia)、 英特爾(Intel)與IBM雄踞前3強。 中國企業部分,有華為海思(12名)、Imagination(15名)、瑞芯微(20名)、芯原(21名)、寒武紀(23位)以及地平線(24名)等入榜。
芯片進口額 超越石油
中國企業入榜家數雖為全球第二,但沒有一家擠進全球前10。 此前,美國政府上月宣布,禁止該國公司在7年內向中國通信設備大廠中興通訊銷售芯片等產品,該份榜單此時出爐再次引發眾多討論與擔憂。 評論文章不禁表示:中國芯片要崛起還有多遠?
為從制造大國變身制造強國,中國政府于2015年宣布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其重中之重就是推動半導體發展,美國政府屢屢抨擊該計劃是中國力挺其企業收購美國半導體公司,以獲得美國尖端科技的工具。
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每年需要進口超過2千億美元的芯片,已連續多年超越石油位居進口品項之霸,2017年更達到歷史新高的2,601億美元,由此可見,中國芯片高度依賴進口的危機。
分析指出,目前中國的芯片產品,主要集中在電源、邏輯、存儲、MCU、半導體分立器件等中低端產品。 在高度要求穩定性和可靠性的通訊、工業、醫療以及國防軍事和航空航天的應用方面,中國國產芯片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 尤其在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規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DAC等核心領域的高技術含量的關鍵器件,仍完全依賴美國供貨商。
政府百億資金 力挺產業
因此稍早美國對中興祭出7年禁售令,不啻為一嚴重警訊,且也激起中國官方與企業對半導體產業的加速投入熱潮。
上月26日,中國******到武漢視察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時表示,要加快在芯片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隨后即有消息傳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俗稱大基金)已接近完成1,200億元人民幣的二期募資,預計該筆資金將有更大比例的金額投入芯片設計等環節。 本月初又有消息指,中國政府今年已安排近百億元資金,將主要投入半導體、新材料、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另外,4月下旬,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先是宣布正在研發一款超級AI芯片,緊接著又宣布全資收購一家大規模量產芯片的科技公司。 此外,中國科學院則是在本月初發布中國首款云端AI芯片:寒武紀MLU100云端智能芯片。 為避免重蹈中興覆轍,降低對國外芯片產品依賴,中國大陸正加速半導體布局。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70瀏覽量
427227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66瀏覽量
2402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