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購德國戴姆勒股份一事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如今,又傳出吉利與北汽聯姻的消息。吉利、北汽、戴姆勒三家車企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貌合神離”?
15日上午,有媒體發布消息稱,吉利汽車正在與北汽集團(下稱:北汽)進行接觸,雙方針對股權收購事宜進行洽談。但15日上午,吉利方面對于上述傳聞的回應是:“毫無根據。”下午,北汽和吉利聯合發布聲明,澄清“吉利與北汽集團洽談收購股權事宜”等報道“毫無依據,屬不實信息”。
“既然傳出這樣的消息,就說明吉利已經計劃良久”
15日上午,“汽車公社”媒體發表題為《吉利醞釀收購北汽》的報道稱,從多個渠道了解到,“吉利已經接洽北汽集團,洽談收購股權事宜”。
據該報道描述,一方面,有消息表示該事宜已經被否,原因在于操作極為困難。“不過也有另一個消息源表示,這件事情還在進行中,吉利很堅持”。
文章強調:“無論(收購北汽)是否被否,既然圈內能夠傳出這樣的消息,那就說明吉利已經就此事計劃了良久,并且也采取了一定實質性的行動。這樣的判斷一方面即符合吉利的辦事風格,也能從吉利收購沃爾沃、寶騰、戴姆勒股份等系列并購案中,總結出規律。”
另外,文章作者認為,吉利收購北汽在于兩點:1、在與戴姆勒進行下一步動作時,北汽卡在了中間;2、在國企改革大背景下,北汽混改是吉利進場的切入點。
北汽、戴姆勒“互綁”已久
眾所周知的是,今年2月24日,吉利90億美元收購了戴姆勒9.69%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
然而,令外界疑惑的是,吉利官方對其取得股份的描述是: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因此,吉利雖然明確了其具有表決權,但并未明確擁有多少表決權。
此外,據澎湃新聞2月28日報道,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明確向媒體表示,不尋求進入戴姆勒監事會;3月5日,據彭博社報道,李書福表示,還沒有向戴姆勒提出有關董事會席位的問題。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前述《汽車公社》報道指出:作為戴姆勒在中國的最大合作伙伴,北汽和戴姆勒通過雙方持股的方式,幾乎在中國形成了綁定之勢。
觀察者網梳理發現,2005年,戴姆勒、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戴姆勒大中華)和北汽股份共同投資成立了北京奔馳,實現奔馳品牌國產化;
2013年11月,北汽與戴姆勒實現交叉持股,戴姆勒持有北汽旗下乘用車公司北汽股份12%股權,成為其第三大股東,北汽則控股北京奔馳;
2015年8月,北汽董事長徐和誼在北京奔馳十周年的慶典活動上透露:“北汽正在與戴姆勒股份公司談股份收購事宜,入股成功后,北汽集團將成為戴姆勒的大股東之一。”
不過,在此之后,此事一直沒有明確消息和進展披露。
2017年7月5日,北汽與戴姆勒簽署了新的框架協議,共同投資50億元人民幣,到2020年在北京奔馳建立純電動車生產基地及動力電池工廠,引入梅賽德斯-奔馳品牌的純電動車產品。
2018年3月8日,戴姆勒大中華正式收購北京新能源3.93%股份。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北汽與戴姆勒的合作之深。但換一個角度而言,恰恰因為雙方抱得太緊,所以戴姆勒似乎有了窒息的感覺。
而吉利搶先北汽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正體現了這種可能。
此前,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對于戴姆勒來說,把雞蛋放在更大更多的籃子里,當然好過于全部押寶在北汽身上。
“從技術協同上看,沃爾沃和吉利近年來的合作已經體現出價值和成就”,他補充道,“如果按照吉利的說法,雙方未來要立足于技術上的協同和合作,這會給戴姆勒更多的信心”。
另外,據觀察者網專欄作者丘意指出,盡管當前戴姆勒在中國的業務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但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未來尚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也許戴姆勒仍認可北汽的運營能力,但同為德國品牌的奧迪曾因一汽運營不利導致在品牌溢價和市場方面不斷丟失陣地。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戴姆勒或許更愿意相信兩條腿走路是一種更加穩妥的方式。那么此時吉利的好意戴姆勒理當欣然接受”。
這表現在,與戴姆勒起初用“宣戰”的口氣,宣稱要“全力防控李書福及團隊的影響力”不同,今年4月,戴姆勒松口了。
戴姆勒CEO蔡澈
當地時間4月5日舉行的年會上,面對臺下6000名股東,戴姆勒CEO蔡澈上臺的第一句話,便提到了吉利和其董事長李書福。
他公開稱,目前與李書福的會談成果很積極,而且也透露了與吉利在某些領域進行合作的可能。
“中國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在對中國汽車業務的未來討論中,也會包括我們最大的股東(吉利)”。
當然,他也強調了任何合作都必須得到北汽的支持,“只要符合長期合作伙伴北汽集團的利益,戴姆勒對任何合作都持開放態度”。
與此同時,蔡澈自己還做出了一個“投機性”的假設:李書福的舉動可能會推動北汽重新考慮入股戴姆勒的事項。
由此不難判斷,在吉利入股戴姆勒事件中,北汽確實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
盡管如蔡澈所言,兩人的會談成果積極,但李書福并未現身此次年會。
有媒體指出,由于考慮到沃爾沃與戴姆勒的競爭關系,吉利入股戴姆勒引發了一些股東和利益相關方的擔憂。
因此,李書福并未在戴姆勒年會上現身,而是由代理人代為出席。
外界評論道,這也能看出吉利在盡量低調行事:相比第一股東的風光,能與戴姆勒展開合作才是李書福最想要的吧。
“李書福都敢入股戴姆勒,重組北汽有什么不敢”
混改始終是懸在北汽頭頂的一把利劍。正如前述媒體的報道所言,在國企改革大背景下,北汽混改可以作為吉利入股的切入點。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
去年8月和今年4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先后兩次赴北汽調研。他兩次行程的主要目的,均是推動北汽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北汽新能源改制上市進程。
2017年8月22日,蔡奇在調研北汽時指出:“汽車行業的演進在加速,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隨時可能對傳統企業帶來顛覆性影響,國有企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必須加大。要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上下功夫。只要是有利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都要積極推進。要加強北汽董事會建設,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北汽新能源改制上市進程。”
而在2018年4月25日,蔡奇再次前往北汽調研并要求,提高開放發展能力,加強與德國戴姆勒戰略合作,擴大北汽奔馳生產規模。調整自身結構,集中力量發展新能源汽車,支持相關項目建設。對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新技術、新產業要早謀劃早布局。加大改革力度,穩步推進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人才激勵機制改革,推進相關企業上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抓好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完善內部巡察制度,發揮黨組織在企業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雖然合作想象空間巨大,但要想真正落地困難重重。
另外,據“汽車頭條APP”援引北汽內部人士的話說,吉利介入北汽混改已在近期被否,“可操作性難度極大”。
該人士補充道,目前北汽混改的基本思路是國資入局,作為民營企業屬性的吉利并不符合北汽的預期。
除此之外,北汽作為北京市的第一大工業企業,還是期望能夠在北京范圍內尋找新的投資者。
而從規模來看,盡管近年來,吉利爆發出驚人的增長勢頭,但其體量仍然無法和北汽相提并論。
觀察者網注意到,美國《財富》雜志發布“2017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去年北汽集團位列第137位,而吉利控股的排名較去年上升67名至第343位。
北汽財報顯示,2017年,北汽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703.4億元,同比增長近700億元,增幅15.8%,利潤增長14.4%。該集團還提出2018年整車銷量290萬輛的目標,挑戰300萬輛;營業收入5200億元,挑戰5500億元。
而據吉利控股財報顯示,2017年收入927.61億元,同比增長73%,毛利179.81億元,同比增長82.7%,歸屬于股東凈利潤106.34億元,同比增長108%。
但吉利的野心是,2020年進入世界汽車的前十強,并實現年產銷300萬輛,2018年的目標是沖擊全年158萬的銷量。
因此,有知情人士在感慨李書福的野心時評價道:“李書福都敢入股戴姆勒,重組北汽有什么不敢?”
-
吉利
+關注
關注
3文章
492瀏覽量
47592 -
純電動車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9瀏覽量
14759 -
北汽
+關注
關注
2文章
177瀏覽量
11649
原文標題:吉利收購北汽?北汽、吉利聯合聲明:不實信息
文章出處:【微信號:IV_Technology,微信公眾號:智車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