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各位看官最近有機會能在英國格林威治的街頭上轉一轉,很有可能會發現一輛造型小巧別致的貨車正拉著食品雜貨游走于大街小巷。這輛小車就是英國、也是世界上第一輛專門用來派送食品雜貨的無人駕駛貨車。
這輛小貨車名叫 CargoPod,由創業公司 Oxbotica 研制。Oxbotica 是從牛津大學脫離出來的一家自控系統的研發企業,該企業多名核心成員均為牛津大學教師與研究員,掌握多項專利技術。這輛雜貨運送車是 GATEway(the Greenwich Automated Transport Environment,格林威治自動運輸環境)項目計劃的一部分。
但這并不是格林威治第一次成為自動化技術的試驗田,今年早些時候,Starship Technologies 同樣選擇了格林威治作為其小型送貨機器人的試點地區。
而真正在英國嘗試使用無人送貨的大佬,是英國最大的在線超市集團、世界知名網上食品零售商奧凱多(Ocado)。目前,奧凱多恨不得獨霸無人商店技術的天下。同其他大公司一樣,奧凱多深知自動化系統將會顛覆當今的眾多產業——但是鑒于目前自動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幾乎無法預測該技術將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帶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宗生產及配送領域的企業更是對自動化領域的發展格外上心,因為一旦自動化技術成型,未能迅速適應該技術的企業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奧凱多已經在其倉儲領域為自動化技術斥以巨資,旨在提升其倉儲效率與吞吐量。利用無人電動運輸載具承擔配送過程中的「最后一英里」任務(指物流中最后一道關卡,也就是將貨物從最終的配送站真正送至消費者手中的階段,由于此階段中需與消費者直接接觸,故而該環節在整個配送過程中尤為重要)可能將會是該公司下一步的目標,用以取代或升級現已十分普遍的傳統柴油動力運輸載具。
(Ars Technica 記者在 CargoPod 上)
仔細瞧瞧 CargoPod
這輛名叫 CargoPod 的送貨車是由現成的電動載具動力傳動系統和輪軸結構迅速組裝而成的。Oxbotica 還為這輛送貨車安裝了好多感應設備:兩個后視鏡的上方有各有一個激光雷達感應器,前保險杠上方有三個攝像頭,車尾也有三個攝像頭。
(其中一個激光雷達感應器)
(前保險杠上方的攝像頭)
(車尾的攝像頭)
而該車儀表盤的內部藏有一個配有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的電腦,這個電腦將傳感器接收到的數據整合起來,并以此來實現自動駕駛。該電腦使用的是烏班圖操作系統,其中可以運行 Oxbotica 的名為 Selenium(硒)的自動駕駛軟件。
(iPad 上運行的 Selenium 自動駕駛軟件)
外媒 Ars Technica 的記者并沒有獲得該車的實際操縱機會,但據其觀察來看,Selenium 似乎由一個 iPad 進行操控,這個 iPad 通過 USB 連接線與儀表盤內部的電腦相連。其作用似為內部電腦的首要監控顯示設備,而并非以 iPad 內置的程序來操控電腦。
(CargoPod 車內駕駛位置)
(儀表盤內部,應 Oxbotica 要求,Ars Technica 的記者給圖片打了碼)
當 CargoPod 需要停下來送貨時,Selenium 會將車輛切換至手動駕駛模式,直到安全駕駛員點擊屏幕上的按鈕之前,整個車輛都將維持在手動駕駛模式。
(CargoPod 里還有許多按鈕)
(CargoPod 的安全駕駛員)
(駕駛座下方)
因為該自動駕駛軟件目前還有一些瑕疵,CargoPod 現在仍配有一個方向盤,油門與剎車踏板、以及一個大大的紅色緊急停車按鈕。在圖片中身穿熒光綠馬甲的小哥其實是該車的安全駕駛員:在緊急情況到來時,他的任務就是調整行車方向,并在必要時剎車。
小哥說他之前有過幾次不得不「插手」的情況,最常見的一種是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突然遇到障礙物從旁竄出——比如,一個本在人行道上正平行于貨車行走的行人突然想要橫穿馬路等等。
在此次 GATEway 的試驗中,CargoPod 會首先從奧凱多的一個臨時倉庫裝載好所需運送的食品雜貨,接著在伍爾維奇的新皇家阿森納水岸開發項目地區沿著既定路線行駛。車內有張貨品清單,其上列出了此行需要送達的訂單,每一份訂單都有一個 GPS 坐標。當 CargoPod 到達某個坐標時,它會自動停車,并切換至手動駕駛模式。
(CargoPod 管理界面 Caesium 截圖)
進行此次采訪的 Ars Technica 的記者并沒有被得到觸摸該車的 iPad 的機會,也沒有在該車行進時坐于車內。他僅僅是在車輛停泊時坐了上車,因此我們無法獲悉更多內容。
使用無人駕駛貨車來進行「最后一英里」的運送無疑對社會服務領域的發展大有裨益。貨物配送將變得更加便捷經濟;與 Amazon Prime Now 這樣迅捷的高端配送服務相對,無人貨車配送可能會成為以后貨物運輸的主流。餐館和商店可能只需要幾輛無人送貨車就能滿足其周邊送貨的需求,不再完全依賴第三方配送公司的介入。
但對消費者來說,無人送貨車可能會帶來不少麻煩。假如你住在高層公寓,需要送貨上門服務的話,無人送貨車可能就不是你的最佳選擇了。并且,一旦購買的貨物出現缺損,要想及時解決也是不太方便的。
盡管如此,上述問題并不意味著無人駕駛貨車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死胡同。有人還試圖在無人送貨車內安置一個機器人來執行「送貨上門」等服務。但是對于無人送貨這一大有可為的領域來說,估計各大公司都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吧。
一枝獨秀還是百花齊放
無獨有偶,一家名為 Einride 的瑞典公司也在日前揭示了其對于未來貨車的構想,并據此研發出了產品原型。他們將這款無人貨車命名為 T-pod,該車采用電力驅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標準。雖說該車是自動駕駛,但會有人在遠程控制中心遙控這些車輛。
(T-pod)
T-pod 有 23 英尺長(約合 7 米左右),其外形與普通貨車大相徑庭。該車的運行重量為 20 噸,可裝載 15 個標準運貨托盤。T-pod 的電池可儲藏 200 千瓦時的電量,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供該車行駛 200 公里。
此次展示的 T-pod 只是原型車,Einride 公司預計在今后幾年內將真正產品推向市場。該公司想在瑞典的兩座城鎮——哥德堡和赫爾辛堡之間(約距 200 公里)建立一組交通線路。屆時,預計將有 200 輛的 T-pod 往返于這條運輸路線上,每年凈載貨量約為 200 萬個標準運輸托盤。
這條運輸線路的建立還將帶來巨大的環保效益。T-pod 電動貨車將每年減少相當于同里程的 40 萬輛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Einride 的目標是在 2030 年將貨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縮減至現在的 60%。
無人駕駛技術正在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貨物運輸及配送領域。除了此文中介紹的 CargoPod 和 T-pod 系列,前一陣鬧得雞飛狗跳的 Uber 也已收購了 Otto(美國第一家成功使用無人駕駛貨車進行貨物運送的公司)。福萊納(Freightliner,美國著名重型汽車品牌)公司也已經有了自己正處于研發階段的無人駕駛原型貨車。
由于無人駕駛技術對所需科技的嚴格要求,垂涎于其的公司也同樣不僅僅局限在傳統汽車工業領域。智能芯片公司英偉達已經開始與帕卡(PACCAR,美國著名卡車公司)合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的卡車系統了。如此觀之,貨運配送領域的自動駕駛之戰也即將打響。面對方興未艾的無人駕駛貨運領域,極客公園將和各位一起拭目以待。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89瀏覽量
12100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