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舉行的第十屆天翼智能生態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楊杰透露,中國電信將成立5G創新中心,全力做好5G研究創新;打造5G示范工程,開展17個城市規模試驗;按照總體規劃,加快各項準備,力爭到2020年實現5G規模商用。
打造5G智能生態的“四點主張”
在這次智能生態博覽會期間,中國電信正式啟動了“Hello 5G”行動計劃,旨在利用5G的發展,深入推進網絡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致力于打造5G智能生態,為企業轉型升級賦予新的內涵。
5G智能生態涉及標準和技術創新、5G網絡建設、5G業務和使能平臺、5G應用場景,以及5G終端發展等諸多方面,需要相關方共同努力。為此,中國電信提出如下“四點主張”:
主張一,共同促進5G標準成熟。中國電信一直深度參與5G國際標準制定,重點在5G業務和商業模式、網絡智能化、網絡融合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已先后在ITU、ETSI、3GPP等國際標準組織牽頭了多項標準制定。中國電信將始終與產業鏈合作伙伴保持密切合作,和大家一道努力,共同促進5G標準成熟。
主張二,共同打造5G智能網絡。中國電信在業界首次提出了"三朵云"的5G網絡架構,由接入云、控制云和轉發云共同組成。接入云實現業務的接入和流量吸收,控制云實現網絡功能集中控制和能力開放,轉發云則實現流量高速轉發、流量直達。未來的5G網絡是全面云化、應用融合的智能新網絡,基于NFV/SDN架構,支持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新特性。中國電信將成立5G創新中心,全力做好5G研究創新;打造5G示范工程,開展17個城市規模試驗;按照總體規劃,加快各項準備,力爭到2020年實現5G規模商用。
主張三,共同創新5G應用模式。5G以應用為本,中國電信將與大家一道,全力打造5G應用的新動力、新模式、新高度。在應用合作上,強化固移融合、云網融合,培植5G應用的新動力,年內將成立5G應用創新聯盟,發布5G應用合作白皮書,重點加強與業界標桿企業合作,有效聚合產業力量。在應用創新上,與聯盟成員充分融通、共享,推進5G發展從連接到聯接,實現萬物互聯;從內容到應用,更加聚焦消費場景;從產品到服務,更加注重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進而打造5G應用新模式。在應用擴展上,與聯盟成員共同打造“更高、更快、更強”的系列增強型移動寬帶應用、超高清視頻等通用創新應用,以及智慧城市等垂直行業應用,促進消費升級、雙創升級、產業升級,推動5G應用發展邁向新高度。
主張四,共同繁榮5G終端產業。中國電信將突出“大帶寬、大連接、準實時”等特性,加快5G終端多元化。在5G時代,中國電信繼續堅持5G全網通、創新泛智能發展策略,更加注重AI賦能、體驗提升、協議互通、安全增強,為業界在芯片/模組、射頻天線、全網通終端以及智能應用等領域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中國電信將聯合終端芯片、品牌廠商、儀表廠商等,成立5G終端研發聯盟,發布中國電信5G終端白皮書1.0,并啟動行業終端研究。
5G快馬加鞭 商用指日可待
據悉,今年以來,中國電信加快了在5G部署方面的工作。6月26日,中國電信在2018上海世界移動大會上發布了《中國電信5G技術白皮書》。詳細闡明了中國電信的5G路線。中國電信在白皮書中表示,其5G網絡將優先選擇SA方案組網,通過核心網互操作實現4G和5G網絡的協同。
8月15日,中國電信打通部分聯盟廠商啟動5G的開發項目,將聯合合作伙伴合作開發5G的應用,明年將不斷推出5G的應用成果。
9月7日,中國電信5G聯合開放實驗室建成首個運營商基于自主掌控開放平臺的5G模型網,正式啟動5G SA(獨立組網)測試。這是2018年6月3GPP發布首個SA標準版本后,業界首個運營商組織的基于開源技術、分層解耦全開放架構的5G技術驗證,標志著5G SA標準步入實質產品落地。
目前,中國電信正從技術創新和產業合作兩個方面全力推動5G發展。在技術創新方面,基于自主研發和合作創新,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電信共主導5G國際標準項目及任務31項,提交國際文稿457篇;申請技術專利190項,其中143項獲得專利保護。中國電信承擔了5G方面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19項,其中牽頭7項。
在產業合作方面,2017年8月,中國電信聯合產業界召開了“雄安國家骨干網暨5G創新示范網”啟動會,發起了5G產業合作倡議;隨后,中國電信首批啟動了雄安等六城市的5G創新示范網建設,并于2017年12月開通全部5G試點基站;2018年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中國電信在北京等十二個城市開展5G規模建設及應用示范工程,進一步豐富了中國電信5G創新示范網的內涵。
-
中國電信
+關注
關注
22文章
3461瀏覽量
62887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4瀏覽量
566006
原文標題:中國電信正式啟動Hello 5G行動計劃:將在17個城市進行規模試驗
文章出處:【微信號:C114-weixin,微信公眾號:C114通信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