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年的谷歌AI中國中心,在李飛飛離職后的兩個月里,又作別一位知名的華裔負責人。
11月15日,谷歌云AI研發主管、谷歌AI中國中心總裁李佳確認已經離職,與其導師、前谷歌云首席科學家李飛飛一樣重返斯坦福大學,一同參與智能醫院項目,推動AI在醫療領域的突破。
回想去年,李飛飛激動地向世人宣布“谷歌AI中國中心成立”,標志著谷歌以“AI之名”在中國組建技術團隊,谷歌中國戰略初步成型。兩名華裔大將離去儼然“物是人非”,谷歌AI中國中心的未來何去何從?
圖:谷歌AI中國中心總裁李佳
雙李名字總聯系在一起
在李飛飛的光環下,李佳似乎顯得低調了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人的名字總是聯系在一起。
2006年至2010年中,李佳在李飛飛的指導下就讀于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而且期間還有一段佳話:因為李飛飛工作先后從UIUC、普林斯頓到斯坦福,所以李佳也跟著3換學校、3考博士,跟隨著李飛飛的腳步。同時,在李飛飛的指導下,李佳已是“名師出高徒”,畢業后先后加入雅虎擔任高級研究科學家和Snapchat擔任AI研發負責人。
圖:前谷歌云首席科學家李飛飛
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在李飛飛的號召下,2016年底李佳毅然加入谷歌,擔任谷歌云AI研發主管,并一同領導谷歌AI中國中心的成立,擔任總裁職務,踐行著“AI本身沒有國界,AI的福祉亦無邊界”的口號。
雖然很難說李佳的離開是否受到李飛飛重返校園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對“似師徒更似朋友”的AI科學家將繼續推動AI研究、教育和實踐,以造福全人類。而李佳除了創業之外,也有可能加盟由李飛飛主導的斯坦福“以人為本的AI計劃”(Human Centered AI Initiative;HAI),繼續貫徹她們自己的理念。
谷歌AI中國中心何去何從?
回顧谷歌AI中國中心在過去一年時間的成績,仍有不少亮眼之處。
首先是李飛飛&李佳的里程碑式大招——在“谷歌傻瓜式機器學習工具” AI影像(Cloud AutoML Vision)推出的基礎上,新增AI自然語言(Cloud AutoML Natural Language)與AI翻譯(Cloud AutoML Translation)。這三大工具能夠讓非專業技術人員不寫代碼就能使用機器學習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先前李佳公開透露,自2018年7月以來,AutoML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萬8千家,涉及媒體、零售、金融、保險、醫療等等領域。正如李佳所言,“AI賦能,更多的人應被AI惠及”。
其次推出企業版Dialogflow。這是一個端到端的開發套件,能夠讓開發者更容易開發虛擬AI界面,讓用戶與企業進行更多互動。同時在Dialogflow的基礎上,谷歌還推出了AI呼叫中心(Contact Center AI),不僅能夠擁有AI來電客服,還可以支持視頻、信息等更多元化的交流。
第三,還推動了谷歌Cloud TPUs 3.0的研發。利用Cloud TPUs 3.0用戶可以接入谷歌云,獲取更大量的機器學習計算支持。舉個例子,谷歌Cloud TPUs 3.0讓eBay訓練視覺搜索模型的時間從幾個月縮短到了短短幾天。
此外,在今年6月底谷歌與清華大學聯合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李飛飛和李佳還展示了谷歌AI與各垂直行業的合作進展。以醫療為例,谷歌AI平臺將基因疾病檢測算法訓練時間從一周降到1天,并推動企業在醫療影像輔助檢測以及中風、哮喘等疾病預警的創新。
如果說“雙李”的離開有什么遺憾的話,更多是屬于谷歌,為在中國的下一步棋籠罩了一層厚厚陰霾,而這個重擔也落在了接任李飛飛的前CMU計算機學院院長Andrew Moore肩上,但相較之下,國內民眾對他顯然較為陌生。
當今中國市場是人工智能的一片熱土。孤獨一擲的百度打起了“開發者感情牌”;不遜于谷歌體量的阿里巴巴和騰訊手持豐厚現金,繼續對AI領域加大投入;科大訊飛、商湯科技、寒武紀等本土AI新創的興起,也僅僅是中國繁榮的人工智能市場冰山一角。
根據7月份發布的《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止2018年5月8日,全國人工智能企業達4040家。另根據日前德勤中國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白皮書》顯示,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總規模達395億美元,其中,中國的投融資總額達277.1億美元,占全球融資額70%。
在AI這個領域中,中國企業似乎并不遜色于美國,甚至要走得更快一些。已經經歷過李開復離開的谷歌中國,又再度失去中國兩名大將,能否給出不一樣的答案?會不會重蹈八年前退守中國市場的覆轍?答案未知。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95瀏覽量
106016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34瀏覽量
270342
原文標題:【智慧城市】“雙李”紛飛離谷歌 AI中國中心再添變數?
文章出處:【微信號:DIGITIMES,微信公眾號:DIGITIME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