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華映重組事件持續發酵,僅僅上市半年的沃格光電意外“踩雷”。
12月15日,沃格光電披露公告稱,公司客戶暨債務人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映管”)發生債務無法清償事項,公司擬對中華映管應收款項余額為847.45萬美元(折人民幣約5827.81萬元)進行資產減值測算。
受該消息影響,今日沃格光電慘遭近三萬手賣單封死跌停。
公開資料顯示,沃格光電是一家集FPD光電玻璃(主要為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即TFT-LCD)薄化、鍍膜、切割等業務為一體的光電玻璃精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是FPD光電玻璃精加工業務。據沃格光電披露的首次公開發行招股書則顯示,2015年至2017年,中華映管分別位列沃格光電第二、第四和第二大客戶之列,中華映管對沃格光電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資料,沃格光電自今年4月登陸A股,距今僅8個月的時間。
華映宣布重組,欠款高達78億元人民幣
12月13日傍晚,***面板五虎之一的中華映管(以下簡稱華映)自爆債務危機,欠款總額高達348億元新臺幣(折合為人民幣余約78億元),并申請重組。
華映聲明指出,子公司中華映管(百慕達)公司發生債務無法清償之情事,往來銀行依據授信合約權宣告違約,所有未到期借款將需立即償還,加劇華映營運資金缺口,為確保本公司營運,華映董事會通過決議,向法院聲請重整。
華映財務長黃世昌表示,公司與100%持股的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公司,均發生債務無法清償情事,往來銀行有權宣布華映違約,到期借款須立即償還,將加劇營運資金缺口,并加速全體債權人催討債務,恐導致營運資金嚴重不足,面臨被迫停產、暫停營運、甚至停業的危機。
另外,華映持股26.37%的華映科技,收到其第二大股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要求華映償還華映科技33億元人民幣貨款通知,其中已逾期貨款約人民幣20億元,并于2018年12月4日來函催告要求清償,否則將采取法律行動。
華映科技14日發布公告稱,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公司應收賬款中應收中華映管款項余額為4.54億美元(折人民幣31.50億元),其中,逾期款項金額為2.54億美元(折人民幣17.61億元)。上述應收款項可能無法全額收回而導致公司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并可能導致公司出現資金周轉風險,進而影響公司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14日,華映科技午后跌停,今日至收盤,股價再度下跌4.57%。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查詢財報發現,2018年前三季度,華映科技凈利潤為-4.61億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8億元,同比下降355.68%。
面板產業格局恐生變
其實早在今年9月份,業界曾有傳聞稱,華映進行大規模裁員和關廠等動作,但都被華映否認。
據第一手機界了解,目前華映的主要業務為液晶顯示面板,主要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包括***龍潭/楊梅的一條G4.5及G6生產線,以及間接持有的中國大陸福建莆田的G6液晶面板生產線。
孫燕飚認為,作為當年的***面板五虎之一,華映的重組不僅是市場因素導致,也與自身發展戰略失誤分不開。
隨著近年來大陸面板行業的強勢崛起,***的面板產業與日俱下,身為***前三大面板廠,華映更是陷入增量不增利的窘境,連年出現虧損。但華映持續堅持投資擴產計劃,2009年更是與福建國資旗下的企業進行股權互換成立了華映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借殼國企上市A股市場。不斷的出清與面板相關的中國內地業務,把資源注入到華映科技,甚至到最后為了保住華佳彩,把***的面板線和凌巨模組廠也放棄掉。
但是尷尬的是,雖然華佳彩2018年正式投產,卻碰上中小尺寸面板沒有旺季的一年,讓集團營運雪上加霜。
群智咨詢認為,此事件將引發“蝴蝶效應”,對相關面板市場格局和供需走勢影響較大,
根據群智咨詢(Sigmaintell)“供需模型”預測,從2019年第二季度開始,智能手機的Asi面板將趨于偏緊,2019年下半年Asi的供應恐出現3000-4000萬片缺口。市場勢必會出現需求轉移和產能再分配的情況,從而導致2019年下半年LCD的屏供應出現結構性偏緊態勢。
更重要的是,根據最新消息,目前龍潭廠的氣體供應已經被切斷,廠內產線已經停工。公司內4450名員工以及1830名作業人員的去留安置,將成為華映所面臨的另一社會問題。
-
光電
+關注
關注
8文章
747瀏覽量
81747 -
面板
+關注
關注
13文章
1684瀏覽量
54041
原文標題:受臺灣華映重組影響,沃格光電意外“踩雷”遭遇一字跌停 ||財經眼
文章出處:【微信號:N1mobile,微信公眾號:第一手機界】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