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華為在IOT方面動作不斷。
本文引用地址:12月26日,華為“AI生活 享品智”媒體品鑒會在深圳舉行。會上,華為官方發布了AIOT生態戰 略,并為華為方舟實驗室舉行了隆重的剪彩儀式。
12月28日,華為智能生活館進駐杭州。華為智能生活館(杭州黃龍萬科)建筑面積達到738平方 米,館內設有產品體驗區、互動體驗區、售后交流區、休閑交流區等多個區域,展品達600多個 SKU。華為智能生活館,就是華為萬物互聯發展的試驗場。
隨著華為在IOT領域的發力,華為、小米這兩個IOT生態體系的先行者得戰斗越發激烈。華為和小米都是較早進行IOT布局的企業,雙方在幾年前就已進入這個行業。但仔細觀察會發現 ,兩者在IOT戰略目標的設立、以及后來的規劃執行上都有著很大差別。
厚積薄發、規劃清晰的華為IOT戰略
回顧華為的整個IOT布局,璽哥認為可以用“厚積薄發”來形容。在2018年以前,華為雖然已經 在5G+IOT領域深耕多年,但并沒有像小米那樣大張旗鼓地推廣宣傳。
憑借著在通訊技術、芯片、軟件開發方面雄厚的實力,華為前幾年從底層通訊協議開始,完善了 華為自建物聯網HiLink + HiAI技術平臺。該平臺是一個具有高兼容性、先進性的開放標準體系 ,能夠讓不同硬件廠家的設備都無縫接入到平臺運行。
在夯實了IOT基礎之后,華為在2018年提出了1+8+X的IOT開放戰略。并在12月發布了AIOT戰略。 雖然AIOT引入了圈層的說法,但核心還是1+8+X。
璽哥認為,華為的1+8+XIOT開放戰略是當前IOT領域最清晰的戰略規劃。相比那些成天喊著做IOT 卻沒有想明白的企業來說,1+8+X就是一個燈塔,一個指引。再說一次,在華為用1+8+X之前,沒有一家IOT企業把物聯網商業發展方向說清楚,華為做到了。這就是眼光和實力。
下面我們來詳解一下華為1+8+X IOT開放戰略中3個數字和一個字母的含義。
1:指IOT的一個最重要入口——智能手機。
8:指IOT未來最常用(或許有的會取代手機成為最重要入口)8個輔助入口,PAD、電腦、智能電 視、車載智能屏幕(車機)、智能音箱、智能耳機、智能眼鏡、智能手表。
X:指1+8以外的智能硬件和服務,以及連接這些智能硬件的一切必要因素。比如HiLink + HiAI 平臺,以及Hilink三件套(海思的WIFI芯片、集成MCU LiteOS的芯片和Hilink SDK)等。
華為1+8+XIOT開放戰略厲害的不是把物聯網商業發展方向說清楚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套健康的 IOT發展商業模式。
在華為1+8+XIOT開放戰略中,1+8都是智能硬件,它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礎設施,比不可少的鏈接 要素。同時,1+8也是華為的售賣對象,利潤來源。拋開手機這個大家熟知的智能終端不說,PAD 、電腦、智能電視、車載智能屏幕(車機),眼鏡、手表等也都是大家愿意購買的智能硬件。在 IOT前期,這些硬件必然會大規模普及,并最終并網。這不就是我們說的IOT時代智能硬件呈指數 級增長需求嗎?如此大量級的智能硬件銷售,足以讓華為再上一個臺階。
再說X,這個1+8以外的智能硬件和服務,既是華為鏈接外界的橋梁,也是華為的盈利點。
這就是璽哥對華為IOT戰略的看法,目標明確,方向清晰,并具有較強的可行性。按照華為的IOT 規劃,未來華為不僅能將1+8這幾類最有盈利能力的核心產品線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里,華為還 將依托自身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多年巨量研發投入,打造出了一個開放的IOT標準,吸引大批第三 方廠商加入華為陣營,將各自優勢的硬件設備接入到HiLink + HiAI平臺上,形成一個覆蓋用戶 各種生活場景、自成閉環形態的IOT生態圈。
如今,華為技術和產品目前已經覆蓋全球5億多用戶,涵蓋130多個國家地區、77種語言,連接3 億臺設備、2億個家庭,與全球15家頂級汽車品牌達成合作,吸引了全球100多個品類的200個廠 家加入到華為AIOT生態中來。
說完華為的AIOT戰略,我們再來看看小米的IOT戰略。
小米,當前“世界最大消費IOT平臺 ”
在2018年之前,業界關于IOT物聯網的話題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小米展開的。與華為前期低調埋頭 于技術研發不同的是,小米很早就開始了“造鏈運動”。雷軍在布局IOT之初,就提出了“100 家生態鏈企業”的戰略目標。時至今日,小米生態鏈已經成為擁有上百家硬件廠商、超過1600個 SKU的大家伙。其IOT開發者平臺也接入了多達1.15億臺設備,成為目前“世界最大消費IOT平臺 ”。
雖然小米IOT名聲在外,發展看似大而全,但仔細觀察發現,小米IOT戰略只有模糊的方向,缺少 明確的目標。璽哥認為,這和小米創始人雷軍有極大關系。雷軍是一個對商業有著敏銳嗅覺的人 ,但在對具體目標的認知上,雷軍缺少判斷力,無法對既定方向的目標作出判斷,也無法對達成 目標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在這樣的情況下,雷軍采用了廣撒網的策略,以此來規避商機誤判的失誤。當然,這也是大多數創業者存在的問題。
所以才有了小米的“造鏈運動”,小米米家業態。
除了戰略的缺陷之外,小米IOT體系最大的問題是“缺芯”。缺芯的問題,首先是來源于小米在 技術研發上投入資源的不足。我們僅以2017年的狀況為例,華為在這一年投入的研發資金高達接近900億元水平,而小米總共只有區區60億元左右,兩者的差距巨大。
研發投入上的差距,直接造成兩者IOT生態技術水平上的差距。華為不但有HiLink + HiAI平臺, 而且在核心操作系統、以及硬件上也成就不凡。簡而言之,華為的IOT系統已經形成了芯、端、云三個層面的領先優勢、并開始向全球的合作伙伴賦能。
而小米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在許多關鍵領域都不得不依賴其他企業。例如,在手機AI芯片、IOT 芯片方面,小米都缺乏實力,無法像華為那樣依托自家的麒麟芯片實現自主的產品以及技術迭代。這也導致了小米在高性能、低功耗IOT芯片方面的研發能力和產品迭代速度也遠遠落后于華為。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小米只能靠組裝賣貨,賺取中間差價。
而且,在小米的IOT產品系列中,除了手機這個核心產品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其余產品大多依賴生態鏈企業去研發制造。問題是,這些生態鏈企業也和小米一樣,面臨“缺芯”的困擾。
這與華為將手機+8大輔助入口產品全部握在自己手中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缺芯”的小米IOT生態鏈體系,除了會在長遠發展上埋下隱患,在中期、近期來看,也嚴重影響了小米的盈利 能力。
華為IOT PK 小米IOT
對比華為IOT和小米IOT我們會發現,這是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華為IOT是自營+開放的模式,小 米是自營加半開放模式。那么,兩種模式誰更有競爭力?
我們先來看小米“生態鏈模式”。小米的生態鏈布局,采取的是“金融+實業”的雙向驅動方式 ,以“占股不控股”的模式不斷擴張其生態鏈規模。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見效快,能夠快速的打開 市場。但潛在的問題是,真正能夠進入小米IOT平臺的智能設備,大多來自于甘愿接受小米管控 的小企業。市面上銷量大、口碑好的家電、智能設備廠商都很難進入這個“圈子”,這就讓消費 者的選擇極其有限。長遠而言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華為采取的策略則是,將手機+各種入口智能設備在內的“1+8”核心產品牢牢掌控在手中,在此 基礎上,依托HiLink + HiAI的賦能,將IOT平臺向所有的硬件廠商開放。這個做法的好在于:既 通過“1+8”確保了核心的盈利能力,又能夠以開放標準廣泛“交朋友”,讓華為的IOT生態盡攬市面上最好的家電、智能設備品牌,給用戶最好的使用體驗。
比較二者,璽哥更看好華為的AIOT戰略。但是,華為的AIOT戰略也有自己的不足。當前,華為IOT中做得比較好的是1,其他的8還需要繼續努力(雖然有的做得還不錯,但還不夠)。此外,華為的IOT和小米IOT一樣,還處于設備鏈接階段。IOT從鏈接到應用,再到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階段,華為還應該加強對IOT設備連接和應用的攻堅,盡早做到讓設備真正的便捷利民。只有那樣,華為的IOT戰略才算是走出了真正的第一步。
5G正式商用已經進入倒數階段,物聯網廣泛應用也即將到來。5G+IOT時代,誰能夠真正構建起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誰就能夠率先引領“全場景智慧生活生態”,而各個企業IOT戰略的制定、規劃和執行能力,則是決定其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時代正在來臨,誰將引領浪潮,我們拭目以待。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