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CO家已經有了硬盤盒、分線器、藍牙音箱等一系列透明家族的配件產品。顯然,透明系列成為了ORICO的代表系列。
本次我拿到的是藍色散熱片的版本。
機械是男人的浪漫,從機械表的背透。
到。。。。。。
不好意思放錯了。
透明外殼,把機械之美完整地呈現出來,對于大部分男生來說,天生對機械、電子就沒有抵抗力,近年來也涌現出許多所謂“探索版”,從小米手機,到Xbox手柄,甚至還有“探索版”的電動牙刷。
說了這么一大堆,我認為這款硬盤盒最大的特點便在于外觀,這也是當年我購買第一款ORICO2.5寸硬盤盒的初衷,看到這款硬盤盒我馬上跑去下單,然而當時我并沒有閑置的2.5寸硬盤,為此我又特意從某魚淘了一塊硬盤。
我們來看看這次的主角:
掉毛怪、噬元獸:可樂不對,又放錯了,是下面。
想不到當年為了硬盤盒特意買硬盤配套的沙雕事情,又再次出現了,我并沒有任何NVME硬盤,并且我使用的H77平臺并沒有配備M.2接口,那么為了這個硬盤盒,我又特意下單購買了一塊真香盤PM981 512G。
拉開包裝,可以看到硬盤盒被鑲嵌在中間。
硬盤盒出廠正反兩面帶有透明保護膜,開箱最享受的事情,除了撕膜還有什么別的嗎?
嘶~~~
至于配件,提供了USB C to A(最大5Gbps傳輸速率)數據線一根,C to C(最大10Gbps傳輸速率)數據線一根,固定硬盤的螺絲和螺母各一,小螺絲刀,散熱硅墊,感謝卡,以及安裝說明書。
接下來我們看看尺寸。
長度10.8cm。
寬度3.4cm。
厚度1.15cm。
硬盤盒采用推蓋安裝,拆開后可以分為上蓋,電路板,和下蓋三部分。
特別提示一下,散熱片是可以拆卸的,由四顆螺絲固定。
主板正面元器件比較少,左下角位置帶有藍色LED狀態燈,通電后藍色常亮,讀寫時閃爍,從系統里彈出后,LED燈熄滅,這點好評,能比較放心拔出(心理安慰)。
USB-C母座特寫,旁邊是電感以及DC模組。
接下來看看反面,元器件主要集中在反面,中間一顆JMS583主控非常顯眼。
對于這顆主控,作為市面上首款PCIE Gen3 X2轉USB 3.1 Gen2的橋接芯片,因為選擇不多,基本上各家的nvme轉usb硬盤盒都采用此方案,相信介紹的人已經很多了,我覺得我就不要班門弄斧,寫得太深了,簡單看看它的主要特點就好:支持TRIM,讀寫速率10Gbps。
IC布局,隨便看看。
硬盤采用一個銅柱螺母和螺絲進行固定,這個銅柱做工不錯。
下面我們上機,看看性能怎么樣,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人手上只有H77平臺,只支持USB 3.1 Gen1,最高只能跑5Gbps,所以以下成績只建立在USB 3.1 Gen1模式上。首先我特意不裝上散熱片進行測試,看看溫度怎么樣,先用AS SSD跑1G,得到477分的成績,這個成績相當于入門SATA固態,順序讀寫似乎距離理論速度還有些差距,不知道是平臺問題,還是哪里的問題。跑完1G后用CrystalDiskInfo測得主控溫度為64度。(室溫30攝氏度)
每跑完一次,我會拔出硬盤,待其冷卻至室溫后,我再進行下一步測試。下面是AS SSD跑10G的成績以及結束瞬間主控的溫度,可以看到溫度達到了79攝氏度,大火爐名不虛傳,跑分方面沒有變化,甚至還高了1分,由此看來遠沒有達到PM981的瓶頸。
下面我裝上散熱片,再測一下散熱情況。對整個PM981正面都貼上了導熱硅墊。再用AS SSD跑了一次1G,可以看到,溫度僅有48攝氏度,相比不加散熱片的溫度足足低了16攝氏度,看來效果非常明顯。
只跑1G怎么行呢,再看看10G下的成績,可以看到,跑完10G后,溫度竟然達到了76攝氏度,也就是說,比不加散熱片的情況低了3攝氏度。這說明對于輕負載的情況,散熱片可以輕松應對,但是對于持續讀寫,特別是小文件碎片文件長時間讀寫的高負載情況下,發熱量就比較不容易控制,享受高性能與散熱本身就一件難以平衡的事情。不過,移動存儲也不會有長時間讀寫碎片文件的情況,即使外掛系統也只在大程序加載時才偶爾用的上,所以實際使用中體驗應該是不錯的。(PS,因為我發現跑分的時候,在進行4K讀寫的時候,是升溫最快的階段)
下面我用HD Tune跑50G文件基準,結束瞬間,溫度為65攝氏度。值得一提的是,pm981的SLC緩存為22G左右,但是由始至終曲線非常平緩,在420-430m/s之間,可以看出,pm981的緩外速度也是大于這一數值,所以為什么說這個盤,真香。
用CrystalDiskMark 連續跑5次1G,得到的成績如下,可以看到CrystalDiskMark 的讀取強度相比AS SSD要高一個檔次,此時溫度達到了74攝氏度。
最后,是ORICO透明家族三兄弟的合影時間,這樣看起來顏值真的不錯,很搭。
白平衡可能有點問題,拍出來的燈是紫色的,實際上三者的燈光都是藍色的。
點評總結,此款ORICO NVME M.2透明移動硬盤盒優點在于:
1、全透明外殼搭配4色可選的散熱片的設計在外觀上很得本人歡心。
2、電路板的設計工整,黑色PCB有檔次。
3、JMS583方案成熟,已有多家廠商在使用,穩定性無需擔心。
不過建議:
4、加大自帶的導熱硅墊面積。
-
硬盤盒
+關注
關注
0文章
57瀏覽量
664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1/M00/F4/98/wKgZoWct0cOAJgEoAANiqiC02YQ710.jpg)
為什么要使用DIY NAS? DIY NAS該用哪種硬盤盒?
![為什么要使用DIY NAS? DIY NAS該用哪種<b class='flag-5'>硬盤盒</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B/22/wKgZomctsqeAVTvzAACrvbzFRPo726.png)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A/97/wKgZomcjQJCALuXLAAR9WsWf05I489.jpg)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1/M00/F3/3D/wKgZoWcSIB-APjnsAAQGHmTSz90069.jpg)
Type-C與PD技術融合:重塑移動硬盤盒的未來
![Type-C與PD技術融合:重塑<b class='flag-5'>移動硬盤盒</b>的未來](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6/7D/wKgZomblUX2AKmrZAAFMOkcsVdg857.png)
從存儲到充電,一盒搞定:多功能硬盤盒引領新潮流
![從存儲到充電,一<b class='flag-5'>盒</b>搞定:多功能<b class='flag-5'>硬盤盒</b>引領新潮流](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F/CD/wKgaomakwfOAJZz-AATX_TXJ85k616.png)
移動硬盤盒:便攜與交互的完美結合 PD 充電IC
![<b class='flag-5'>移動硬盤盒</b>:便攜與交互的完美結合 PD 充電IC](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3/2F/wKgaomZ48GSAIIbiAAHSDRuM4d4333.png)
Type-C接口與PD充電技術在移動硬盤盒中的融合趨勢
![Type-C接口與PD充電技術在<b class='flag-5'>移動硬盤盒</b>中的融合趨勢](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7/FC/wKgaomZKnV-AYylgAAGEv7CJr-Y305.png)
【開箱簡測】 小白也能輕松玩轉RAID,自帶硬RAID的硬盤盒到底有多香?!
![【開箱簡測】 小白也能輕松玩轉RAID,自帶硬RAID的<b class='flag-5'>硬盤盒</b><b class='flag-5'>到底</b>有多香?!](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D0/98/wKgaomYiFraAJLe8AACNKbk5I-s220.png)
雙重功能,一盒搞定!PD100W充電移動硬盤盒子全新上市!
![雙重功能,一<b class='flag-5'>盒</b>搞定!PD100W充電<b class='flag-5'>移動硬盤盒</b>子全新上市!](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9/5C/wKgaomYce8iAClKoAAIRhcimloA923.png)
移動硬盤盒子加入PD100W充電功能:便攜存儲與高效充電的完美結合
![<b class='flag-5'>移動硬盤盒</b>子加入PD100W充電功能:便攜存儲與高效充電的完美結合](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9/43/wKgaomYah3WAMwwaAALq4UqznBw820.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