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機技術指標介紹
在攝像機這個圈子,一張彩頁里的技術指標其實就已經涵蓋了大部分的技術參數,但是,有幾個人敢說他完全知道的,不管是銷售人員或工程商,最先拿到的就是一張彩頁,而那張彩頁,大部分就在吹牛,只有在最后的技術指標上還稍有些學問,今天就帶大家來搞一搞,在搞清楚技術指標之前,要先搞清楚下列東西:
1、成像元件
??? 也就是CCD啦!(當然也有CMOS),主要區分為彩色、黑白;1/3″、1/4″、1/2″及品牌。尺寸大小的差別主要在于靈敏度,也就是最低照度,1/4″照度會比1/3″差,原理很簡單:相同數量的感光點,擺在1/4上的每一點一定比較小,他的受光就較少,當然照度就較差,好處是便宜一些,還有體積較小,板子可以做小一些。品牌:以價位來說,從貴到便宜,分別是 Sony、Panasonic、Sharp、A1(LG)這幾種。如果用Sony 通常會標“Sony Super-HAD CCD”這是Sony的注冊商標,或是低照度會標“Sony Ex-View CCD”,在CCD的制造過程中有一個制程叫作“HAD”,所以不管那家的CCD 都可稱為“HAD CCD”, 但索尼改進了這個制程,認為做出來的CCD品質較好,就叫做“Super-HAD”并把這名稱注冊,因此只有索尼有所謂的 Super-HAD CCD,在一般CCD類型上常看到“ 1/3 SONY Super-HAD CCD” 就是這樣來的,不可能標“ 1/3 Sharp Super-HAD CCD” 那會鬧笑話的。Ex-view 是索尼CCD注冊的專有名詞, 強調照度比 Super-HAD 更低,當然價格也貴多了,其它特性及接腳都跟原來Super-HAD 差不多。而不是用SONY的,就只標“1/3? Color CCD”了。
2、像素
??? PAL制,有752(H) x 582(V),也就是所謂44萬像素,及500(H) x 582(V) 也就是所謂25萬像素;NTSC制,有768(H) x 494(V),也就是所謂38萬像素,及510(H) x 492(V) 也就是所謂25萬像素。44萬像素,就叫高解,25萬就叫低解、普解或中解。以上講的像素是指“有效像素”。
3、分辯率
??? 這就比較好玩了,25萬像素的攝像機,其技術極限大概是320條,在十多年前,***搞出了攝像機,大概就280-300條之間,但跟日本貨比起來就差了一截,怎辦?那就標350線好了,后來又有新公司及韓國搞出來了,大概在300左右,那就標380條好了,到了近幾年,大陸也搞出來了,怎辦?那就標420好了!搞到現在,全部都標420了,無恥的還有標450,更讓人搞不懂的是,不管在***或是大陸,送去檢測,居然也是420?真讓人匪夷所思!而44萬的,技術極限大概在480線,一般中、臺、韓做出來大概就是400-450之間,同上理,就標480、500、520、550吧!各憑良心。
??? 還有,最近流行所謂520線,為什么他說520線?是因為主芯片用索尼HQ1(CXD3172AR),只有非官方說法:是有520線,但僅限Y/C輸出。所以只要是HQ1方案,大家就標520,在加上灌水法,550及560就出來了,估計580也快有了。
4、最低照度
??? 最簡單的定義:在暗房內,攝像機對著被測物,然后把燈光慢慢調暗,直到顯示器上快要看不清楚被測物為止,這時量光線的照度,就是最低照度。夠含糊了吧!實際上還得考慮用幾毫米鏡頭,入光量多少,攝像機AGC必須關掉,視頻訊號是降到多少IRE等等。幾乎沒有廠家會去做這種測試。那老故事又來了,很久很久以前,松下跟索尼的機子低解的標1.1Lux(F1.2),那***做出來就標0.5吧,后來的只好標0.2,你標0.2,我就標0.1,他標0.05…….就這樣了。
??? 還有,高解CCD照度會比低解的差,還是老話,同樣芯片面積,一個擺了44萬點,一個擺了25萬點,那個大點?
5、訊噪比
??? 任何電路只要通電后都會產生噪訊,包括元件及線路本身所產生的,當然噪訊越小,畫面看起來會越干凈,我們用視頻訊號跟噪訊的比值來表示,那當然越大越好,數學式是 20log(V2/V1),V2指視頻訊號,V1指噪訊大小,單位是“dB”。
??? 還是老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松下跟索尼的機子噪訊比標50dB ,那***做出來就標……嘿嘿!一看起來就是比較差,不好意思吹牛了,那就標48好了,可是不好看?修飾一下:“大于48dB ”,所以“>48dB”就是這樣來的,不論阿貓阿狗做出來的攝像機,一律就這樣標了,有去測?我頭剁給他!
6、電子快門
??? 為了讓影像亮度正確,我們必須正確控制攝像機的入光量,要調整入光量要從鏡頭的光圈及像機的快門著手,一般我們用手動鏡頭時,光圈調固定就不動了,如果這時遇到強光怎辦?很簡單,在CCD還沒過曝前,D.S.P就趕緊把CCD上的訊號“掃”下來吧,也就是光線強時抓快些,光線弱時抓慢些,抓一次相當于我門用單反相機時“喀嗏”一聲,單反相機是機械式快門,我們這是電子式,所以叫“電子快門”。
??? 根據D.S.P規格書,電子快門速度在PAL制時是1/50秒到十萬分之一秒,所以大家就這樣標了,實際應用上如果機子調校不良,是達不到十萬分之一的,如果機子在太陽下看起來像蒙層細白紗,不是很清楚,那八成是快門速度不夠。
??? 還有如果用自動光圈鏡頭,那入光量就由鏡頭光圈來控制了,這時后機子本身快門速度就定在1/50 秒。
7、Gamma補償
??? 什么是Gamma?簡單解釋,CRT管子是跟據電子束打在屏幕上的強度來決定產生的亮度,打的越強就越亮,但不是1:1的,也就是說,在很強的時候并不會成比例的那么亮,這是CRT管的特性,因此視頻輸出就得在高亮度時做些刻意的增強,這就叫Gamma補償,一點技術都沒有,有的機子會加個開關,讓你選擇0.45或1:1的,補償曲線是1:1在某些強光環境下還蠻好用的(是強光下,非逆光下)。
8、背光補償
??? 什么是背光補償,這又跟快門速度有關了,舉個例子,當一部攝像機裝在ATM上,對著大街,在大太陽下,環境很亮,所以機子快門速度當然是很快的,才不會過曝,這時如果有人來提款,臉對著鏡頭,由于目前機子采全面測光,基本上受環境影響,整體還是很亮,在高速快門下,人臉的曝光量不足,就顯的黑黑的,這就是攝影學上面所說的”背光”,就是:背面有強光,導致主體曝光不足而變黑。
所以問題就出在全面曝光上,假使我們只取一部份畫面來測光,比如說中間,那人臉在畫面中間,這時DSP會測到曝光不足,便會放慢快門速度,這時人臉就清楚了,但是因為快門速度慢了,導致背景(街上)反而過曝而白茫茫一片。所以,背光補償就是根據特定的測光區域,調整電子快門(或自動光圈),使得測光區域內的曝光值正常,不在測光區域內的就不管了,測光區域由DSP參數設定,一般是取中間1/9處,或加上下方1/3處成凸字型。至于什么是“寬動態”,那會另外寫篇來談談。
9、同步系統
??? 分內同步、外同步及電源同步。
??? 電源同步: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里就不再介紹了。還有我們所用的AC電源有三相,彼此差120度,如果電源同步的機子若接在不同相位電源上,會有相位差導致無法彼此同步,所以還需有一個調相旋鈕,將彼此觸發相位調到一致。
??? 外同步:就是交由外步來觸發丟出畫面,這功能現在已經很少用了。
??? 內同步:就是自己每秒輸出25張畫面,不管別人了。
10、AGC
??? 就是電子自動增益,是攝像機基本功能,有人為了讓畫面看來亮些,刻意調的很高,這樣在低照度時很容易就白茫茫一片了,所以有人干脆就在這搞個開關,要高要低,自己來吧!
11、接下來就是些無關緊要的
??? 接頭型式:有C-Mount 及 C/S Mount。又要說故事了,當初做出攝像機時,總得配個鏡頭,因此搞了個接口標準:“節徑為25.4mm,每英吋32個螺牙,邊緣至CCD距離為17.526mm”這就叫C接口,機子及鏡頭就比照這標準,彼此才能搭配。那時候的鏡頭里面有八片鏡片組合而成,后來松下搞了個五片玻璃的鏡頭,成本是省了,但是成像距離短了約五毫米,也就是鏡頭要更靠近CCD五毫米。怎辦?那就改標準了,把上頭“邊緣至CCD距離為17.526mm”改為 12.5mm。不就得了,這就叫C/S接口,現在幾乎所有機子都用C/S接口,再附一個C/S轉C接口的加長環。
??? 自動光圈:也就是可接的自動光圈鏡頭的型式,目前有兩種:視頻驅動(Video)及直接驅動(D.C)兩種,因為直驅方式還得加個小電路,有些廉價機干脆就拿掉了,賭你花不起錢買DC自動光圈鏡頭。
??? 視頻輸出:標準是1 Vpp,也就是1伏特(峰值對峰值),標都是這樣標,但常有廠家為求看起來“亮”一點,故意增加訊問號強度,在接DVR及配線時會引起一些困擾。
??? 消耗功率:一般機子在12V 時,大致都在90-130毫安之間。
??? 電源:分12VDC, 24VAC, 220VAC三種,通常 24VAC還兼容12VDC。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