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9000A與基帶信號處理平臺的結合應用
引言
軟件無線電(SDR)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在無線通信中的數字接收機領域應用尤其廣泛。SDR中數據接口設計是關鍵的環節,以太網是目前最通用的數據接口之一,但是中低端的FPGA通常不具備以太網接口,這為FPGA在SDR中的應用造成了不便。如果為FPGA配置以太網接口,與外部網絡實現通信,將有利于SDR平臺的功能延伸,方便數據傳輸和與現有系統接口。
本文在自行設計開發的SDR基帶信號處理平臺上,為實現高速解調數據的實時遠程傳輸處理及接收機參數的遠程配置,提出了采用FPGA直接控制DM9000A進行以太網數據收發的設計思路,采用Xilinx系列XC2V1000 FPGA和DM9000A芯片,實現了一種低成本、低功耗和高速率SDR平臺的網絡傳輸功能,最高傳輸速率可達100Mbps。
DM9000A簡介
主要特點
DM9000A實現以太網媒體介質訪問層(MAC)和物理層(PHY)的功能,包括MAC數據幀的組裝/拆分與收發、地址識別、CRC編碼/校驗、MLT-3編碼器、接收噪聲抑制、輸出脈沖成形、超時重傳、鏈路完整性測試、信號極性檢測與糾正等。
DM9000A可以和微處理器以8位或16位的總線方式連接,并可根據需要以單工或全雙工等模式運行。在系統上電時,處理器通過總線配置DM9000A內的網絡控制寄存器(NCR)、中斷寄存器(ISR)等,以完成DM9000A的初始化。隨后,DM9000A進人數據收發等待狀態。
當處理器要向以太網發送數據幀時,先將數據打包成UDP或IP數據包,并通過8位或16位總線逐字節發送到DM9000A的數據發送緩存中,然后將數據長度等信息填充到DM9000A的相應寄存器內,隨后發送使能命令,DM9000A將緩存的數據和數據幀信息進行MAC組幀,并發送出去。
當DM9000A接收到外部網絡送來的以太網數據時,首先檢測數據幀的合法性,如果幀頭標志有誤或存在CRC校驗錯誤,則將該幀數據丟棄,否則將數據幀緩存到內部RAM,并通過中斷標志位通知處理器,處理器收到中斷后將DM9000A接收RAM的數據讀出進行處理。
DM9000A自動檢測網絡連接情況,根據網速設定內部的數據收發速率是10Mbps或100Mbps。同時,DM9000A還能根據RJ45接口是采用對等還是交叉連接方式而改變數據收發引腳的方向,因此,無論外部網線采用對等還是交叉方式,系統均能正常通信。
基于DM9000A的SDR基帶信號處理平臺網絡接口設計與實現
下面以SDR基帶信號處理平臺的網絡接口實現為例,給出DM9000A與FPGA的硬件設計和軟件配置方法。在SDR基帶信號處理平臺上,全數字接收機的中頻模擬信號經過A/D轉換、數字下變頻、抽取濾波等解調處理后,形成連續的解調數據流,其速率為10Mbps。在FPGA內部,解調輸出的數據流和以太網接口部分通過FIFO進行緩沖,當解調數據達到規定的數據幀長度時,FPGA啟動以太網發送程序,將解調數據發送到DM9000A,完成數據發送過程。在接收方向,網絡工作站把控制指令按照一定的幀格式組幀發送到以太網,DM9000A接收到發給自己的以太網幀并通知FPGA啟動以太網接收程序,FPGA將相應的數據從DM9000A的接收FIFO讀到FPGA內部RAM中,利用數據中的控制命令配置接收機參數,完成網絡對全數字接收機的遠程控制。
與FPGA的數據接口和控制接口
DM9000A的外部總線符合ISA標準。可通過ISA總線直接與FPGA無縫連接。其硬件連接原理如圖1所示。
DM9000A內部集成了PHY功能,因此可與以太網接口無縫連接。
DM9000A的FPGA控制
初始化模塊
DM9000A正常工作需要在上電后對內部寄存器進行初始化,該過程通過FPGA對DM9000A外部控制總線和數據總線的讀寫操作完成。具體流程如下所示:
>激活PHY
設置GPR(REG_1F)CEPIO0bit[0]=0;
復位后,DM9000A恢復默認的休眠狀態,以降低功耗,因此需要首先喚醒PHY。
>進行兩次軟復位,步驟如下:
設置NCR(REG_00)bit[2:0]=011,至少保持20μs;
清除NCR(REG_00)bit[2:0]=000;
設置NCR(REG_00)bit[2:0]=011,至少保持20μs;
清除NCR(REG_00)bit[2:0]=000;
>配置NCR寄存器;
設置NCR(REG_00)bit[2:1]=00;配置為正常模式。
通過改變該寄存器可以選擇設置內部或者外部PHY、全雙工或者半雙工模式、使能喚醒事件等網絡操作。
>清除發送狀態;
設置NSR(REG_01)bit[5]=1bit[3]=1 bit[2]=1;
>設置IMR寄存器(REG_FF)PAR bit[7]=1,以肩用RX/TX FIFOSRAM讀/寫地址指針自動返回功能;
>通過IMR寄存器(REG_FF)PRM bit[0]/PTM bit[1],對RX/TX中斷使能。如果需要在一個數據幀發送完后產生一個中斷,就應該將PTM bit[1]置1,如果需要在接收到一幀新數據時產生一個中斷,就應該將PRM bit[1]置1;
>設置RCR寄存器,使能數據接收功能。
通過以上步驟,可以通過LED指示燈觀測到DM9000A是否已成功初始化。
數據發送模塊
DM9000A中的發送緩沖區可以同時存儲兩幀數據,可以按照先后順序命名為幀I和幀II。DM9000A上電初始化后,發送緩存區的起始地址是00H,當前數據幀編號為幀I。兩幀數據的狀態控制字分別記錄在DM9000A的狀態寄存器03H和04H中。發送過程如下:
首先,FPGA利用寫操作寄存器MWCMD(REG_F8)向DM9000A的發送緩存區中寫入發送數據幀,即需要先寫入6字節的目的MAC地址,再寫入6字節的源MAC地址,最后再寫入發送數據。
隨后,FPGA利用寫操作寄存器MWCMD(REG_F8)將數據幀長度寫入寄存器FCH和FDH,數據長度為16位,將高8位寫入寄存器FCH,低8位寫入寄存器FDH。
最后,FPGA將發送控制寄存器TCR(REG_02)的bit[1]置為高電平,向DM9000A發出發送數據指令。DM9000A會自動做一些處理才將數據發往以太網,這包括:插入報頭和幀起始分隔符;插入來自上層協議的數據,如果數據量小于64字節,則自動補齊64字節;根據目標地址、源地址、長度/類型和數據產牛CRC校驗序列,并插入校驗序列位。這些處理都無需FPGA干預。處理完畢后,DM9000A即開始發送幀I,在幀I發送的同時,幀II的數據即可寫入發送緩存區。在幀I發送完后,將幀II的數據長度寫入寄存器FCH和FDH,最后將發送控制寄存器NSR(REG_01)的bit[1]置為高電平,即可開始幀II的發送。依此類推,下面發送的幀將會繼續編號為幀I、幀II、幀I、幀II……按照同樣的方式發送。
如果FPGA將中斷屏蔽寄存器 IMR(REG_FF)的bit[1]置為高電平,那么發送完畢后,DM9000A將會產生一個指示發送完成的中斷信號。在發送過程中,FPGA可以查詢寄存器標志位寄存器NSR(REG_01)中的TX1END bit[2]或者TX2END bit[3],得到數據幀的發送狀態。
發送流程如圖2所示,寄存器ISR中的PTS標志位是發送中斷標志位,當一幀數據發送完畢,PTS=0,FPCA檢測到該標志后,應清除標志位以便發送新的數據幀。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向FC、FD所寫的幀長度應該包含目的MAC地址段、源MAC地址段和有效數據的總長度。
接收模塊
DM9000A中的接收緩存區是一個環形結構,初始化后的起始地址為0C00H,每幀數據都有4字節長的首部,然后是有效數據和CRC校驗序列。首部4字節依次是01H、狀態、長度低字節和長度高字節。
首部4字節含義如下:
第一個字節用來檢測接收緩存區中是否有數據,如果這個字節是01H,表明接收到了數據;如果為00H,則說明沒有數據。但是,如果第一個字節既不是01H,也不是00H,DM9000A就必須作一次軟復位來從這種異常狀態中恢復。
第二個字節存儲著以太網幀狀態,由此可判斷所接收幀是否正確。
第三和第四字節存儲著以太網幀長度。后續的字節就是有效數據。
接收過程如下:
查看中斷狀態寄存器,如果接收到新數據,寄存器ISR的PRS位將被置為0;
如果檢測到PRS=0,清除PRS,FPGA開始讀接收緩存區數據。如果第一字節是01H,則說明有數據,00H說明無數據,否則要進行復位;
根據獲取的長度信息,判斷是否讀完一幀,如果讀完,接著讀下一幀,直到遇到首字節是00H的幀,說明接收數據已讀完。FPGA可以重新查看中斷狀態寄存器,等待新的有效數據幀。
結語
本文對以太網控制器DM9000A進行了原理和功能介紹,并結合自行開發的SDR基帶信號處理平臺,基于FPGA設計實現了100M以太剛接口,其設計思路新穎,硬件連接簡單。整體系統具有功耗低,體積小,運行穩定可靠等優點。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