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重慶Micro LED產業創新論壇暨康佳半導體顯示技術及產品發布會”上,康佳集團發布全球首款Micro LED手表APHAEA Watch,以及以這款手表為代表的Micro LED未來屏產品矩陣。
這是康佳集團自2018年宣布戰略轉型后的一次集中亮相,向全球展示了一個嶄新的康佳。在光電芯片領域,以康佳為代表的中國屏顯企業,已與國外巨頭站在同一起跑線。
Micro LED和Mini LED,即LED微縮化和矩陣化技術。今年業界才形成一定共識,以LED芯片尺寸小于50微米,作為區分Micro LED和Mini LED的界限。目前Mini LED已可商業化,全球都未能在被稱之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Micro LED上實現量產。
康佳集團副總裁李宏韜在發布會上說,康佳在Micro LED全產業鏈“布局最早、最全面、規模最大”,希望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Micro LED量產的企業。
2019年9月31日,總投資300億的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落戶重慶璧山,同年,康佳重慶半導體光電產業園奠基。僅僅一年零三個月,就發布Micro LED未來屏產品矩陣,其中第二代微米級Micro LED微晶屏采用了自主研發的巨量轉移技術(制作好的微小LED需要轉移到做好驅動電路的基底上,這個數量是巨大的。實現量產是世界難題),將芯片尺寸縮小到30微米,芯片間距縮小到0.12毫米,世界領先。未來在掌握巨量轉移的良率以及最佳與適用的LED芯片尺寸后,爭取拔得頭籌率先實現量產。
會后,36氪就顯示產業、康佳轉型以及Micro LED未來想象空間等相關問題,獨家專訪了康佳集團半導體科技事業部副總經理林偉瀚、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春明和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劉召軍。
以下為采訪錄音整理。
“就像在奧運賽場上,大家都在準備起跑”
36氪:國內現在大力研發Micro LED技術,對中國顯示產業的意義是什么?
胡春明:我覺得Micro LED技術的發展,有技術的意義,也有產業的意義。
技術的意義,說明我們的顯示技術還在不斷的進步。我們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一直會懷疑:半導體顯示技術,會不會遵從摩爾定律還有進步的空間?現在確定了,Micro LED和Mini LED,還會在半導體顯示技術的框架下繼續外延生長。跟現有的OLED技術相比,Micro LED技術更為先進,因此它把產業鏈做得更復雜了,做得更長了,比如說LED芯片做小的技術、巨量轉移的技術等。
這就延伸到產業的意義。半導體顯示技術現在發展到全球千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所有人都在想把蛋糕做得更大。想把蛋糕做大,不外兩種辦法:一種是找到更多的應用,存量變增量;第二種是找到更新的技術去替代傳統技術,尋找新的增量。這就是Micro LED的意義,它就是一個替代傳統技術的新技術。
36氪:現在國內的Micro LED顯示產業的公司,他們在國際競爭當中處于什么地位?對中國公司來說,他們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胡春明:我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回答第一個問題:就像在奧運賽場一樣,對全球的Micro LED企業來講都是公平的,大家都是準備在起跑,都處于同一水平。誰能跑得更快,成績更好,當然取決于運動員自身的素質、能力。我認為康佳是很好的運動員,但是站在中國的角度,我希望有更多的企業進入Micro LED這個賽道,我想這也是康佳希望的。參加小組賽的中國企業越多,我們贏的概率就會更大。
關于第二個問題,我認為,挑戰越多,機遇越多。Micro LED現在其實遇到很多問題。有的問題大家還沒有思路,有的問題是有一些思路但不知道用哪個好。這就是機遇。所有的技術都不是最完美的,正是因為它不完美,所以才有機會。LCD如此,OLED如此,Micro LED同樣如此。讓技術變得更完美,就是我們的機遇,也是我們的挑戰。
對中國來講,顯示產業最大的機遇和挑戰就是在“十四五”的時候,我們應該作為中國代表隊,勇敢地站上這個跑道,而不是看著別人跑我們去追,這是最關鍵的。
“把Micro LED第一個全球量產,我們真的不想等”
36氪:康佳由做終端起家,2018年宣布戰略轉型,往產業的上游走,做自主研發。我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康佳明明可以只發布屏,結果卻發布了一款手表。這是不是意味著未來Micro LED技術突破,康佳依然會做回到終端去?
林偉瀚:自2018年集團戰略轉型到現在,集團營收的增長是很大的,每年接近50%的增長。這得益于整個戰略發展方向的轉變,就是以科技作為引領,堅持“半導體+新消費電子+科技園區”的集團新戰略,打造中國一流的科技創新驅動的半導體產業平臺。
康佳作為傳統電視企業的那部分,除了做電視還有很多的終端產品,包括白電以及其他一些智能終端。這部分無非就是兩個東西,一個是芯片,一個是屏。現在轉型做半導體,著力點也是這兩部分,芯片和屏。Micro LED是一個半導體制程工藝,跟我們現在做光電芯片工藝是通用的,同時它也可以做成一個未來終端的顯示屏。著力點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所謂“科技作為引領”,是指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有了核心技術以后,我們才有更多的方向。比如說現在我們首先得讓自己的終端產品更具有競爭力。未來隨著我們慢慢的升級,也許我們的屏,能得到行業其他終端客戶的認可,我們也愿意把這些成果跟他們共享,這種可能性是我們很希望看到的。
36氪:包括康佳、小米、LG這些終端的公司,開始逐漸的往上游芯片做研發,強調自研的技術,這背后體現出來的共同趨勢是什么?
林偉瀚:首先,我們這些企業處在商業最前沿,深切感受到現在全球對中國在先進技術上的規避、封鎖或者卡脖子,很多企業都想往上游做。我們跟這些企業的共同點是一樣的。
其次,我們往上游的時候不是說把版圖做得很大,把上游的事兒全都做了。而是現在技術的復雜度越來越高,要做好產品必須了解上游的東西,如果上游不知道終端的要求,就會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我們得告訴他們你怎么突破才是我們需要的。比如說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做的一些研究,不是為了以后做上游,而是我們要了解這個技術,整合起來看上游應該突破什么,強聯合的部分一起產業化,這是我們真正的目標:最終把產品做好。
36氪:發布會上,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秘書長梁新清提到,很多終端廠商往上游拓展多半是與人合作,康佳的模式是大包大攬式的自研,為什么?
林偉瀚:梁秘書長也講到OLED技術是怎么從韓國做起來的,是集團式的、舉國家之力的。我們對Micro LED做深入研究以后發現,兩者有共通之處,那就是不是單點突破就OK的。現在Micro LED的技術,不管是芯片的微小化、巨量轉移,還是驅動、修復等部分,技術的特點是環環相扣,我們要聯合在一起才能完全突破。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作為國企,有一個國家振興的夢。我們真的不想等,我們考慮的是,怎么做全世界第一個把Micro LED量產的一個企業。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必須選這條路。
36氪:那做自研這種技術風險,如何去化解?怎么分攤巨大的投資成本?
林偉瀚:這個問題特別好。這也結合我們國企的特點。首先,我們有國企、央企的背景,政策方面國家給我們很大的支持;其次,發布會上也講了,我們做Micro LED的時候也做Mini LED,它正在產業化的風口上,它的產業化帶給我們很大的商業化回饋。我們在Micro LED上做巨大的研發投入,產生出的技術成果,同樣可以運用到Mini LED上,通過這個來降低我們研發的風險。
“讓蝴蝶從你的手表里飛出來”
36氪:劉教授提到Micro LED民用推廣一個關鍵因素,需要有C端終端消費品的拓展,您覺得這個技術在C端應用上有什么想象力嗎?
劉召軍:首先, Micro LED是最讓人激動人心的顯示技術,它的市場是確定的。但是作為產品,它也要遵從市場的規律以及消費者的需求。我相信像康佳做消費產品的,一定對這點理解更深,就是你生產的東西是消費者需要的。
問題是消費者需要什么呢?舉個例子,剛才我說我的手表很難用,真的是很難用,中午的時候看不清,現在戴的手表是OLED屏幕的,環境太亮了它的亮度上不去就看不清。今天看到康佳手表,1500尼特,我這個表大概是500尼特,它可以亮3倍,可以在戶外強光下使用。 還比如手機、相機……只要是戶外的顯示應用都是消費者需要的,這方面都是需要Micro LED,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帶來的市場是巨大的。這是存量市場。
還有增量市場。蘋果的I Watch上面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這個蝴蝶顏色很鮮艷,大家都很喜歡。那么什么情況下能夠讓消費者以勞力士的價格買iWatch?讓那個蝴蝶從屏幕上飛出來!還能繞著你的手腕轉,在戶外能看到。什么技術可以支撐這個效果?只有Micro LED了。因為它是用半導體做出來的顯示技術。我們做過非常準確的計算,想出現這個效果要求1萬PPI(像素密度),現在OLED最高的分辨率是3000多PPI,半導體技術的芯片尺寸是可以做到幾十納米,如果Micro LED是1微米的像素對應25000PPI,1萬PPI對應2-3微米左右的Micro LED像素。這就是我說的增量空間。我說完了,你可以去投資做Micro LED了。
林偉瀚:我是做技術的,說到這點很興奮,我補充幾個簡單的應用場景。比如說現在的自動駕駛,一些核心發射接收器可以用Micro LED來做。再比如說,Micro LED這么小,能集成這么多功能,對人體也沒有多大傷害,在生物醫療這部分可以有更大的應用。
你剛才問,未來我們的產業有什么其他的賽道、方向,其實我們做Micro LED,想得很清楚,除了做顯示之外,還想做更多的其他的東西。所以不一定是你要投資Micro,也許你的下一代也會考慮投資做Micro,因為它的應用會越來越迭代。
“康佳短期做三星,長遠做蘋果”
36氪:Micro LED它是一個新技術,新技術意味著帶來新的機遇。大家都在下注,你覺得哪種背景的角色,可能會成為最終的贏家?
胡春明:我完整經歷了CRT到現在的Micro LED時代。LCD技術和CRT的技術特點就是工藝特點,工藝要求大于材料和裝備。到了OLED、Micro LED,我們發現材料和裝備在核心技術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我可以大膽地做出一個預測,未來勝出的一定是具有整合能力的企業,尤其是在Micro LED,誰的整合能力越強,誰的贏面就越大。這種整合能力既包括在工藝、材料、裝備上的橫向整合,也包括在上下游之間縱向整合。
我的理解,康佳在試圖做這么一個事兒:它想通過自己研發成果的摸索和轉化的過程,去尋找它整合的點。
到目前為止,顯示產業只有兩大領導品牌,第一是蘋果,第二是三星。蘋果和三星有什么差別?簡單講,蘋果什么都不做,它的能力是,能夠告訴每一個材料和設備廠商你做什么;三星是什么都做,就是它的內部都可以自給自足。我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有個領導提出了一個問題,我現在還在思考,他說中國能不能出蘋果和三星?很多專家說中國出三星還是比較容易的,只要你有錢就可以整合,但是出蘋果比較難。我在重慶參加康佳這個活動,我覺得康佳在試圖成為蘋果,他們在做全產業鏈研究的時候,并不是為了自己做,它是要告訴將來的企業你怎么做。這就是蘋果。
回到我的觀點,贏面最大的一定是具有整合能力的企業。但我不會給你具體答案,因為我也不知道最后出現的是鴨梨還是中國的蘋果。
林偉瀚:Micro LED產業畢竟是一個全新的產業,應該不是說什么背景的企業能夠勝出,而是什么理念或者基因的企業能夠勝出。用產品理念的維度來考慮Micro LED,一定做不成,但如果是以做科技引領的理念來做,一定會選擇這個方向。以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以前的康佳做這塊是不會成功的,但是2018年轉型以后的康佳,它是一個新企業,有這種基因,有可能成功。
36氪:胡春明副秘書長說康佳試圖做蘋果,那康佳的回答是什么?
林偉瀚:目前的新康佳一定要具有蘋果的基因,往后才有可能有更好的發展。但是我們不會好高騖遠,短期來看我們先成為一個三星是比較現實的,長遠來看我們希望成為蘋果。我們的判斷來看是這樣。
采訪后記: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制造強國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全球技術角力的重要領域。剛剛落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規劃中的“十四五計劃”中提到,中國誓言在未來五年減少對西方技術依賴,將透過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與毅力,期許未來在半導體產業領域自給自足。在Micro LED這一賽道,有各種意想不到的應用場景,未來想象空間無限。康佳集團作為新型顯示的龍頭企業,已經代表中國,與世界其他屏顯巨頭站到了同一起跑線,未來還將進一步突破技術邊界延伸產品形態,突破行業邊界構建創新業態,率先實現中國Micro LED產業化,共同創建全球一流的Micro LED產業集群。
? ? ? ?責任編輯:tzh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