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LED行業所呈現出來的爆發式增長,以及國家政策對LED產業的大力扶持,使得各路企業紛紛攜資金涌入。為環保之崛起而跨界LED,不管是一兵一卒還是千軍萬馬,也權當是盡一企之力。可如何運用資金和技術實力,跨界布局?不論是小經營還是大謀略,“敢”字當先,便不以成敗論英雄。量身定做一套游刃有余的“作戰方案“,成為跨界LED企業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
同方股份:優勢轉變,規模變策略
變則通,通則達,達則兼濟天下。***的《***》讓LED人、LED企業頓顯責任深重。“兼濟天下”不是憑著滿腔熱情就去了,規模優勢轉變為策略優勢,讓同方股份成為LED行業內拯救環境的一支潛力股。
同方股份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模式,主營信息和能源環境兩大領域。2008年,同方股份耗資8億用于“高亮度發光二極管LED芯片制造及其應用產業化”項目。財大氣粗,投資就是大手筆。2010年,同方股份在江蘇南通投資建設高亮度LED應用綜合性產業基地。截至年末,累計投資額54912萬元,但 2010年度產生收益卻為-1163萬元。
當投資與回報并未完全成正比,同方股份進行了策略上的調整。2014年10月30日,真明麗斥巨資布局中石化加油站節能照明,同年,同方股份境外全資子公司擬通過認購定增新股的方式,獲得港股上市公司真明麗的控股權。
這一認購,讓同方股份離環保更近一步的同時,LED發展也如虎添翼。2015年,同方股份控股公司真明麗更名為“同方友友”,擴充及拓展國內外LED照明及相關節能業務。
同方通過規模化布局,LED業務發展迅猛,形成了以半導體芯片、通用照明、照明工程、顯示背光業務為核心的產業架構。
比亞迪照明:十年沉淀,厚積薄發
縱觀比亞迪進入LED行業以來的成長史,低調但卻不失策略。從2003年到2014年,比亞迪從LED行業新軍變成了老將,不管是老將還是“老姜”,終歸都是老的“辣”。
比亞迪主營汽車業務、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二次充電電池及新能源業務。2003年,比亞迪就開始進入LED產業,前期應用集中在汽車照明及手機背光領域。避免被行業“邊緣化”,三年的成長過程讓比亞迪開始關注LED通用照明。有汽車、IT、新能源作為堅強的后盾,使得比亞迪跨界無后顧之憂,一發不可收拾。 2010年,比亞迪塑造了自己的品牌——比亞迪照明。
十年,對于一個企業發展來說不長,但是也足以讓其成為行業中“拿麥就是歌手,打仗就是英雄”級的人物。2014年,比亞迪LED業務實現總營收5.14億元,相較于2013年總營收3.67億元,同比增長40.05%。
廣東甘化:明確目標,借LED擺脫虧損
Duang的一下就擺脫虧損帽子,恐怕只有廣東甘化有此“特技”吧。2011年,廣東甘化還被稱為“ST甘化”,當年虧損1.96億元,2012年因為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7283.25萬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補貼就來自于MOCVD設備的補貼),擺脫了虧損帽子,擺脫了退市風險。
廣東甘化主營造紙、生化產品。2011年投資8.36億元成立全資子公司德力光電,建LED外延片生產項目,新建20臺MOCVD設備的外延片生產線及配套芯片生產線。
只是,這小體量的德力光電,2014年下半年開始投產,尚未能實現規模效益,甚至造成廣東甘化2014年業績下滑。
李嘉誠:明星效應,點燈成金
201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公布,李嘉誠以310億美元的凈資產蟬聯亞洲首富,古往今來,居高位者非才即財。
李嘉誠名下長江實業主營地產發展及戰略性投資,和記黃埔經營港口及相關服務,地產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投資等。2014年3月初,李嘉誠向媒體展示了其投資的納米LED燈泡。11月21日,這款因“李超人”的品牌效應而名聲大噪的“全球最節能”LED燈泡Nanoleaf正式在香港開售,售價高達 35美元。
經李嘉誠之手再度曝光后,LED燈隨即在港股市場引發點石成金效應,多只LED照明概念股股價抽升。實業明星效應贏得了各界媒體的傳播,也使得LED照明在國內市場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小米:企業“抱團”,暗度陳倉
國內互聯網企業涉足手機業布局智能家居始于小米,跨界時間最短速度最快并且極具“殺傷力”。
小米專注于智能產品自主研發,主營電子智能產品。2014年10月,小米推出Yeelight智能燈泡,被看作是跨界LED、布局智能家居的重要開始;11月,小米推出了一款售價為19.9元的隨身LED燈;12月,小米公司和美的集團雙雙發布公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小米科技將以12.66億元購買美的1.29%的股份。僅三個月的時間,小米的一連串快動作讓外行目瞪口呆,同行有些望塵莫及。
2015年1月底,亞明、陽光、鴻雁、歐普、飛利浦、木林森、科瑞、銳高、瑩輝、柏年、鼎暉、頓格等13家企業與小米簽訂共建智能照明聯合聲明,共同推進智能照明發展。2月份,小米與飛利浦合作,共掘LED智能照明這座“金礦”。
小米在智能家居領域一系列生態鏈的準備充分,有望引爆物聯網生態圈。
方大集團:折戟沉沙,欲揚先抑
早在2000年就已經跨界LED的方大集團也算是元老級的企業了,可是14年的時間并沒有讓一顆小草長成參天大樹(草長成樹顯然是不可能的,此處僅限夸張)。面對LED業務帶來的虧損和后來者居上的窘境,方大集團放棄了一年,沉默了兩年,爆發了一年,欲揚先抑,曲線救國的道路也實屬不易。
方大集團主營建筑幕墻系統及材料、太陽能光伏電池等業務。2000年,方大集團與中科院半導體所、南昌大學共同研究開發、生產以氮化鎵(GaN)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藍光LED、白光LED以及全彩顯示屏等高科技產品。中間的發展過程就不一一贅述,據方大集團公告,LED業務2011年虧損凈利潤 1729萬元人民幣,占到方大集團當年凈利潤比例的-17%。
許是認識到在LED行業內摸爬滾打不容易,2012年6月,宣布停止控股子公司沈陽方大半導體照明有限公司的經營,方大集團的所有LED業務逐漸淡出市場。
如果你認為方大集團是“金盆洗手”,那就大錯特錯了。時隔LED業務淡出市場兩年,2014年,方大集團董事、副總裁王勝國卻又表示,按照計劃,三年之后方大LED照明燈有望覆蓋全國基層市場。
慢著,2012年到2014年沉寂中的兩年,方大集團是在秣馬厲兵,欲一雪當年虧損之恥?
利和豐科技:跟風而始,無果而終
第一撥手機貼膜人士努力工作,發家致富;第二撥手機貼膜人士努力工作,貼了更多的手機膜。跟風,不是壞事,但必定也不是好事。用“兵法”尚且會失策,無策略跨界謀發展,要么死,要么生不如死。
利和豐注冊于1998年,開始生產電腦配件、軟件等,到2005年增加DVD整機及配件等業務。2012年,跨界進入LED行業。
還沒在LED行業混熟臉,2014年11月17日便爆出利和豐老板鐘剛攜其妻子失聯的新聞。據了解,利和豐拖欠62名員工工資近40萬元、供應商貨款超過1000萬元。
從2012年到2014年,距離利和豐跨界LED不過兩年時間,在LED發展最為迅速的時候進入,卻并沒因此分得一杯羹,而是落得一個慘淡收場的結果。
富士康:借LED轉型,船大難掉頭
代工界LED做得最棒的,LED界代工做得最牛的。都是優勢反而沒有優勢,當龐大的富士康意圖借LED轉型時,就該明確自身的尷尬處境,認識到船大難掉頭的“規律性”問題。
從芯片封裝到應用,從LED顯示屏到LED照明,富士康在LED照明領域可謂布局完整和精密。“掌門人”郭臺銘曾透露,要將LED產業作為富士康的一個轉型,由代工轉變為自主品牌,由傳統電子轉變成新興產業。然而,就這幾年的布局來看,自主品牌沒建立,代工之路卻越走越遠。
富士康的主營業務是為全球各大IT品牌廠家代工產品。2013年底,富士康在貴州的工廠建成投產,設置電視、LED路燈、電子白板產線各一條。富士康意將LED產業作為從代工到自主品牌、從傳統電子行業到新興產業的轉型。
據了解,富士康LED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于政府訂單、品牌代工、集團本身的照明替換。
雖然富士康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有投資LED,但是標有富士康商標的產品,卻很難在市場上看到。
評論
查看更多